04 November 2021
美時醫療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主席,楊先生代表公司接受基金證書

楊先生與浸大生物系教授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翁建霖教授早於2016年認識,自此一直支持翁教授於幹細胞的研發

美時醫療憑「NEONA嬰兒專用的1.5T超導磁力共振影像系統」於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勇奪全場四個最高榮譽大奬之一的「日內瓦大奬」及「日內瓦發明金獎」
楊先生接受媒體訪問,分享磁力共振影像系統在全球市場的發展潛力
(明珠台財經節目Money Matters訪問截圖)
今年,美時醫療在大埔工業邨設立醫療用品製造中心,當中主要生產自主研發產品、專為嬰兒專用的磁力共振影像系統
美時醫療重點推出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及基礎醫療診斷需求的醫療車,為中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服務

美時醫療研發的全球首部雙消毒模式的智能機器人獲廣泛使用

美時醫療管理層由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香港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創立

 
楊思敏先生

  • 美時醫療創始人及首席運營官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主席──
    時代醫療有限公司

正所謂「病向淺中醫」,若能及早診斷出病人所患的疾病,便能避免病情惡化,挽救不少生命。一家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醫療科技企業,正是抱持着這個想法,致力改善醫療診斷設備的技術,期望能夠及早診斷出癌症等重病。過去數月,以研發及製造高端醫療設備起家的美時醫療公司頻頻接受媒體訪問,闡述集團的鴻圖大計——先是聯同其他醫療集團在香港成立多間磁力共振影像中心,又斥資在大埔工業邨設置廠房,同時亦計劃把公司上市,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大展拳腳,長遠希望能大幅下調使用磁力共振影像系統(MRI)的價格,令相關的醫療掃描收費降至只有數百港元,即「五杯咖啡」的價錢,讓普羅大眾受惠。而今期焦點人物正是該集團創始人之一,美時醫療創始人及首席運營官楊思敏先生。

楊先生修讀計算機工程及生物醫學出身,畢業後曾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生物醫學研究。他指當年決定投身醫療相關行業是因為家人患病:「婆婆中風,開始時狀況輕微,但其後病情急轉直下。當時我想如能及早發現中風的癥兆,那就太好了。」楊先生之後與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創立公司,專門研發高端醫療設備,包括磁力共振影像(MRI)、電腦掃描影像(CT)、數位X光機(DR)等醫學影像系統的開發、設計、製造和銷售。由於公司創始人均從美國紐約回流香港,都是來自「Times Square」,因此他們2008年在香港成立公司時,把公司取名為「時代醫療」,而在內地就以「美時醫療」為名,意思是「來自美國的時代」,楊先生笑說內地客戶喜稱集團為「美好時代」,希望集團能為醫療界帶來美好的時代。

隨着現今醫學不斷進步,相信大家對MRI等醫療掃描技術也不會陌生。MRI能清晰顯示人體的骨骼和軟組織,故常用於偵測及診斷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或追蹤腫瘤位置等。美時醫療曾引述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指全球逾一半人口因MRI收費昂貴,即使患病也未能接受相關檢測。楊先生亦指現時MRI市場主要由五大品牌壟斷,儀器成本高昂;加上需要服務的人眾多,以香港公立醫院為例,排期輪候動輒經年。此外,公司團隊各人都有不同的親身經歷,發現現時醫院常用的MRI設備存在弱點。「試過有同事女兒年幼時因病到醫院做MRI,但醫院只有供成人用的儀器,結果拍出來的影像不夠清晰,無法作醫學判斷。最後同事只好帶女兒回公司使用專為嬰幼兒開發的MRI系統,掃描完畢後再把影像帶給醫生診斷。」

有見及此,美時醫療團隊決心開發創新產品,楊先生說公司本着「3個A」和「3個B」,透過更精準和具針對性的策略成功躋身全球醫療設備市場,產品已行銷至15個國家及地區。3個A即先進(Advanced)、價錢相宜(Affordable)和通用性(Accessible),而3個B就是嬰兒(Baby)、乳房(Breast)和腦部(Brain),積極開發專為幼童、婦女及長者而設的磁力共振設備。其中NEONA嬰兒專用的1.5T超導磁力共振影像系統,為集團自主研發產品,在2016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全場四個最高榮譽大奬之一的「日內瓦大奬」及「日內瓦發明金獎」。楊先生說:「這套系統由集團與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SD)醫學院共同研發,是全球首部針對兒童專用的磁力共振系統,優點是影像清晰、解像度高、能為醫生提供準確的影像資訊,更重要是操作寧靜、掃瞄時間短及零輻射,更可配備嬰兒專用的培育箱。」難怪產品甫推出市場,短時間內已吸引過百宗訂單。

乳癌去年超逾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醫生慣常以乳房造影( Mammogram)技術為婦女作早期檢測,然而乳房造影並不能檢測所有類型的乳癌,而過程中儀器需擠壓乳房而引致痛楚。楊先生透露了一個小故事:「公司不少工程人員都是男性,從來沒有進行乳房造影檢測的體驗,因此我們曾安排醫生為男同事一嘗乳房造影檢測,親身感受檢測的痛楚,自始大家都好有心機去開發新系統。」楊先生指公司成功研發的乳腺專用磁力共振診斷系統 EMMA,由公司與美國紐約的癌症中心──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醫生合作,能夠提供快速且準確度高的乳腺檢測。「我們的創新技術改善了MRI的接收,有如智能手機的天線,接收的訊息較現有技術改善十倍,令影像的清晰度大大提高;再配以人工智能的技術,縮減整個掃描的時間,由以往的45分鐘減至10至15分鐘,檢測費用則可由一萬港元降至三千港元左右。」此外,病人在檢測時只須靜靜躺在床上,免卻擠壓乳房之苦。

楊先生指控制一台MRI儀器有如駕駛飛機般複雜,而應用人工智能可讓放射科技師在操作儀器時更得心應手;長遠來說,人工智能技術亦會應用在讀片診斷,期望可令醫生讀片速度提升至每日80至100套,從而提升整體的診症效率。目前,美時醫療已獲得超過100項專利,團隊領軍人物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醫學院等名校,更曾任職於其他醫療國際品牌,具備市場觸覺及豐富經驗,足以持續開發前瞻技術。美時醫療的競爭對手全是跨國醫療集團,楊先生坦言:「醫療設備的開發有如『十年磨一劍』,因為開發前期需要投放龐大資源,所需時間亦較其他行業長,亦要視乎市場的認受性。幸好經過13年的蘊釀,公司的產品越來越廣為人認識,客戶亦明白我們對研發、質量及原創性有要求,因此市場對美時的產品越來越有信心。」

楊先生與浸大結緣,亦是因為欣賞浸大團隊有『十年磨一劍』的堅毅精神。2016年,楊先生帶領公司團隊到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參展,鄰座的剛好是浸大生物系教授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翁建霖教授。翁教授專門研究腦神經退化疾病,曾發明一種創新的納米基質,有望治療柏金遜症;而楊先生的團隊正開發針對腦部而設的磁力共振系統,兩人可謂一見如故,惺惺相惜,浸大遂成為美時醫療夥拍合作的高等院校之一。美時醫療更於2019年向浸大捐出一套價值不菲的磁力共振設備,協助翁教授進行幹細胞研究,冀盼造福全球。

今年,美時醫療與本港醫療集團合作,在香港設立多個影像中心,目標是讓市民以不多於三千港元的價錢便可享用磁力共振掃描這技術。此外,楊先生指出與香港相比,全球不少城市或地區的幅員廣闊,部分貧困地區每年的醫療經費非常有限,因此集團推出了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及基礎醫療診斷需求的醫療車,到訪一些偏遠或醫療資源缺乏的地點,進行大規模健康篩查。每輛醫療車均配備磁力共振、數位X光機(DR)、電腦掃描(CT)等掃描影像系統,並有醫生隨行。楊先生表示:「公司有『醫療到家』的概念,希望那些地方不用購置醫療設備,而是由醫療車提供服務,公司會以成本價約5元美金,即在香港購買一杯咖啡的價格,為當地人民提供X光掃描服務。」此舉確實讓偏遠或貧困地區的人民也有接受醫療診斷服務的機會,實踐集團把醫療影像服務普及化的信念。

放眼當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美時醫療亦成功研發全球首部雙消毒模式的智能機器人,結合短波紫外線消毒燈及霧化消毒裝置,每次工作可消毒近1,400平方米空間,並消滅空氣中及物件表面高達99.99%的細菌及病毒,正好回應了市場的龐大需求,因而獲不少酒店或機場採用。相信憑藉楊先生及團隊的信念,醫療設備普及化的遠景將逐步實現,以先進的科技優化醫療診斷,為醫學帶來更多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