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通中西 促進中醫藥現代化

2020年07月20日

接通中西 促進中醫藥現代化 

張安德中醫藥教授──賈偉教授

「代謝組學就是通過研究人體一系列代謝產物,掌握某人的身體代謝狀況,因此講求整體性;傳統中醫藥在診斷病症時,也是從整體出發,重視病人的身體狀況而非疾病本身,兩者可謂出奇地相似。」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系統生物學講座教授、中醫藥學院香港中醫藥表型組學研究中心主任賈偉教授*向我們道出代謝組學與中醫藥學的相似之處。今年,賈教授獲聘成為張安德中醫藥教授,我們有幸訪問賈教授,分享他的代謝組學研究,以及代謝組學與中醫藥的關係。

代謝組學的先驅
代謝組學是一種新的科學工具,賈教授指「代謝組學」這個名詞最先在2001年被學界提出:「我的團隊於2003年開始着手與代謝組學相關的研究,是全球較早探究這個領域的實驗室之一。」進行代謝組學研究時,研究員會量度人體內各式各樣的代謝物在內部生理狀況下的改變或外界環境刺激下的轉變,因此其關鍵詞就是「整體」和「變化」。賈教授續道:「當掌握到這些不斷變化的生物標記物,再宏觀地檢視它們,便能發現許多前所未見的關聯。」2008年,賈教授提出一個嶄新理論,他認為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與多種疾病如糖尿病、癌症,甚至是神經系統疾病關係密切。因此,利用抗生素、益生菌和益生元調控腸道內的微生物成分,將會是未來的治療方向。他的論文「Gut microbiota: a potential new territory for drug targeting」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綜述:藥物發現》(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發表,引起學術界矚目,因賈教授與他的研究人員是首個詳細描述宿主-腸道微生物的共代謝與相互作用的團隊。「當時這是個走得很前的想法,跟人們以往所想的十分不同。儘管如此,醫學界在過去12年進行了大量研究,其結果都能為我的主張佐證,我亦看到愈來愈多針對腸道微生物的治療方法相繼出現,研究人員的思維可謂出現了徹底的改變。」

賈教授認為現時西方的醫學研究高度分隔,每個研究者的專業領域只涉及人體的一小部分,以為只要把眾人的成果集結起來,便能對人體有全面的認識。「現實是人體並非如此簡單,器官之間會互相影響和作用,就如肝病不只是肝臟出現問題,其成因可以源自另一個器官,例如我們的腸道。」賈教授與團隊的另一項主要研究,就是有關肝臟-膽汁酸-腸道微生物的代謝作用機制及其對胃腸病的影響,嘗試找出聯繫腸-肝代謝與胃腸癌變及脂肪肝、肝纖維化等代謝疾病的機制。賈教授於醫藥領域多有建樹,27年來於學界及業界籌建並進行了眾多跨學科研究項目,包括創立多個轉化醫學研究中心、臨床多組學研究平台、中藥與天然藥物和技術研發實驗室,成果豐碩;他的研究對學術界也甚具影響力,根據谷歌學術搜尋,其著作已被引用逾21,000次。

代謝組學與傳統中醫藥學
賈教授的學術背景廣博,涉獵多個範疇,他自己也笑說可以「複雜」來形容。賈教授最先學的是分析化學,然後轉至放射性藥物化學,現在則活躍於代謝組學和系統生物學。「我認為要做好醫學研究,研究員需具備多個學科的知識和經驗。」賈教授引用英國哲學家伯林(Isaiah Berlin)的觀點進一步解釋:「伯林在他一篇短文《刺蝟與狐狸》(The Hedgehog and the Fox)中指出,作家及思想家可分為兩類:刺蝟和狐狸。刺蝟只會以一種視角觀看世界、處理問題;狐狸則會應用不同的經驗,因為世界不是只有一個法則。我相信在醫學世界裏,我需要成為狐狸,擁有各式各樣的技術和背景,並善用一切已有知識,以全面、宏觀地理解生命。」

對賈教授來說,踏足中醫藥界是否有助他全面、宏觀地理解生命?「代謝組學與傳統中醫藥學的哲學思想可謂相當吻合。如前所述,代謝組學透過觀察一系列代謝物組,通常是利用高解像質譜儀分析血液或尿液樣本,從而理解個人的狀況。在傳統中醫藥學,醫師通過望、聞、問、切來問診,治療的方針是令病人的身體狀態回復平衡,而非針對單一器官。由此可見,兩者同樣重視整體性和恆常變化,兩者也在做相同的工作,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矣。」賈教授在進行有關糖尿病的研究時,發現人體腸道內某種細菌的代謝物對胰島素的分泌極為重要。有趣的是,原來這種代謝物亦可在豬隻體內找到,這也是豬隻即使怎樣吃也不會患上糖尿病的原因。「更令人震驚之處,就是數百年前李時珍早就發現利用豬隻的膽汁可治療糖尿病,並將之寫進他的著作《本草綱目》裏。傳統中醫藥博大精深,實在有太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無疑是為我開啟了進一步認識疾病的大門。」

賈教授亦是利用代謝組學研究植物和藥草的先驅之一,歸納出多種西方醫學常用藥草的毒性。「傳統的藥草或天然產物一般含有多種成分,難以簡單地概括其對生物系統的影響。」以賈教授團隊的普洱茶研究為例,他們於十年前開始這項研究,源於「飲普洱茶能消脂解膩」這個民間智慧,結果證實普洱茶具降低膽固醇和脂質的功效,並且發現普洱茶中含量最豐富的茶褐素可調節腸道菌群,達至改善血脂和肝脂穩態的作用。是項研究首度將普洱茶與腸道菌群和膽汁酸代謝聯繫起來,闡明茶褐素是普洱茶中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機制作用。賈教授建議:「對患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來說,飲用普洱茶應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利用代謝組學促進中醫藥發展
儘管賈教授於去年九月才正式加盟浸大,但他與中醫藥學院早有淵源。2005年,賈教授以嘉賓講者的身份造訪浸大,出席一場由中醫藥學院舉辦的講座。未幾,他獲當時的中醫藥學院院長劉良教授邀請,成為浸大的客席教授。自此,他每年都會來到浸大,出席講座,並與這裏的學者討論研究項目。他表示很高興能成為中醫藥學院的一份子,有機會和如此出色的團隊合作,進行卓越的研究,而對於獲任命為張安德中醫藥教授,更是深感榮幸:「雖然我還未有機會認識張安德院士,但素仰張院士一直非常支持浸大,尤其是中醫藥學院。我們非常感激他的鼎力支持,中醫藥學院定會繼續努力,進行創新的醫學研究,推動中醫藥的發展。」

「於我個人而言,現在也是一個很好的時機,讓我從西方醫學研究,轉為利用現代科學工具審視傳統中醫藥學。我深信作為研究員,我們有責任推動傳統中醫藥學繼續進步,更上一層樓。」賈教授期望透過利用代謝組學這個現代科學工具,簡化傳統中醫藥的診斷方式,並減少不同醫師之間的診斷差異。他認為浸大中醫藥學院有能力擔任傳統中醫藥及現代科學的橋樑。首先,浸大處於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匯之處;再者,代謝物組學、蛋白質組學、基因組學、生物資訊學等愈趨成熟,現時已可應用於不同研究領域。「我們能一方面善用這些現代科學,另一方面保持傳統中醫藥學中如生藥學、植物化學等重要組成部分。浸大的中醫藥學院已準備就緒,於全球的中醫藥現代化中擔當重要角色。」

虛懷求進 啟迪後學
除了研究,賈教授也要兼顧教學工作,那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老師?「我算是那種會鼓勵學生多讀、多想、多問的老師吧。」賈教授開玩笑說:「我可不會強迫他們大清早便要來聽我的課!」他認為思考和提問遠勝聽從指導者的意見及指引。因此,他不需要學生跟從他的指示,但要求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隨便向我提問,甚至質疑我的想法,只有如此我們才會不斷進步。」賈教授指他的教學目標是要學生掌握批判性思考,懂得發掘資訊。在賈教授的教學生涯中,已有幾位高足在上海的大學當上教授,三位則在美國的大學擔任助理教授,還有許多學生投身研究,成績斐然,獲業界頒授榮譽或奬項予以肯定。

在我們眼中,賈教授絕對是一個成功的學者,但他卻不以為然:「我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成功者。老實說,不同人對成功有不同定義。我一直以來只是盡力在工作、生活及家庭之間保持平衡。我希望別人會樂意和我一起工作,並為自己所做的感到自豪。我也非常喜愛我現在的工作!」賈教授集謙謙學者及啟蒙良師於一身,我們深感慶幸他能成為浸大的一份子。

*此訪問稿於2020年刊登。

賈教授為代謝組學的先驅
賈教授於2019年正式加入浸大這個大家庭
賈教授與中醫藥學院的淵源甚深,獲呂愛平院長送贈墨寶
賈教授與團隊亦有於香港科學園進行研究
賈教授出任浸大張安德中醫藥教授

賈偉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系統生物學講座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香港中醫藥表型組學研究中心主任
  • 張安德中醫藥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客座教授及轉化醫學中心主任
  • 美國夏威夷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2013至2019)
  • 美國夏威夷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指定癌症中心之一)副主任及代謝組學中心實驗室主任(2013至2019)
  •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格林斯波羅分校終身教授(2008至2013)
  •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格林斯波羅分校生物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2008至2013)
  • 上海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及中醫方證與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2005至2015)
  • 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教授兼副院長(科研)(2003至2008)
  • 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兼常務副院長(2001至2002)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自然科學二等狀(2016)
  • 擁有超過10項國際專利及中國專利(截至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