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相 恪守专业

2022年09月22日

追求真相 恪守专业

黄应士传媒伦理操守教授──陈景祥教授,BBS

「传媒伦理和操守可以说是一位专业记者和一位公民记者的分界线,传媒操守强调报道要准确、公允、持平、不偏不倚,刊登前核实资料,若果依从这些原则去采访,报道会更具公信力,以及能较全面让公众了解真相。」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简称学院)于2022年聘任全港首个传媒伦理操守教授席──由资深新闻工作者、兼具纸媒及网媒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业界翘楚陈景祥教授出任;陈教授于年初履新,他强调传媒伦理和操守的重要性。

社交媒体颠覆传统媒体生态
事实上,传媒伦理与操守在各地高等院校的传理学院都是核心或必修课程,正如陈教授形容,新闻操守等同律师、医生等专业操守一样,是身为专业记者应该信守的理念,关乎大众如何看待媒体的公信力,这些原则应该运用于每位记者的日常采访和报道。「互联网崛起、社交媒体风行逾二十年,不论新闻界或学界,世界各地近年都开始沉淀、反思及研究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陈教授所讲的挑战有两大方面,第一,社交媒体兴起之初主要为个人社交之用,并非以大众传播为目的,「然而,社交媒体已变成了一个主要传播的媒介,坊间形容这种传播方式像『围炉取暖』,容易形成一个又一个互相巩固自己看法的小圈子,大家如果只靠社交媒体接收讯息,会否因此不去认真了解甚至不想听取其他角度的意见?社会分化和撕裂的情况会否因而更加严重?」正如近期美国有研究指出,受访者主要透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能正确回答时事知识的比率较低,反映看得越多社交媒体的信息,有机会对社会认知更加片面。

另一挑战就是采访报道和发放讯息已不是新闻媒体的「专利」,手机无处不在,每个人都能在社交平台发放讯息,即「人人做记者」的概念,加上科技发达,要开设网络平台,门槛较以往低,亦多了媒体以直播等方式报道;不过,随之而来对媒体的冲击亦不少。「数码媒体包括网上新闻、网志、图像新闻、社交媒体等带来了一场革命,颠覆了传统新闻行业的生态。网媒讲求新闻实时性,部份消息或许未经核实就报道,如果消息纯属断章取义或凭空捏造的话,任由这些消息不断流播,新闻行业及整个社会都要付出代价。」陈教授指外国的例子,网站以假消息攻击政治对手,如果发生在选举期间,足以影响选举结果;社会分化和撕裂的情况在西方社会越来越严重,全球政治生态日益受到政治观点两极化的影响,同时市民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亦每况愈下,社交媒体充斥「内容农场」和舆论机器的讯息,混淆视听,「大家是否愿意我们的社会继续这样下去?」

有见及此,陈教授的重任,就是推动业界在媒体操守和伦理方面有更多的交流,一方面,陈教授在学院教授Communication, Ethics and Law (传播、伦理与法律)的课程,以实际案例与同学互动和分析;另一方面,他亦期望透过其近四十年的媒介经验和人脉,结合浸大新闻系的领导地位和优势,推动本地以至邻近地区的新闻从业员更多对话和反思 。 

经验丰富    作风踏实
人称「警长」的陈教授在业界备受敬重,最为人熟悉莫过于他在《信报》的新闻工作生涯,由记者出身至2003年擢升至总编辑,其后更获委任为副社长及董事,亦担任数码媒体总裁,其社评及评论分析时弊,常有独到见解,而担当采访工作时,亦不时觅得独家新闻;2005年特区政府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请辞,在官方未有公布之先,《信报》独家刊出头条,引来全城关注,该报道就是陈教授的手笔之一。《信报》在九十年代至二千年代,多年来都获同业评定为最具公信力的报章,报道重视扼要精简,包含广阔的视野和不同角度的分析,作风踏实,时任「老总」的陈教授着实功不可没。

陈教授加入新闻界时,适值八十年代,「当时中英两国正就香港前途进行谈判,香港何去何从仍是未知之数,那时候感受到大时代的来临,希望亲身见证参与,除了当记者,想不到有更合适的工作!」投身新闻界后,陈教授一直见证香港各项重大转变,包括基本法草拟、政制发展、回归、沙士来袭等,「香港几乎每隔两至三年就有一个大浪,新闻工作者亲历各项历史转折,走在时代最前线,使命感使然吸引我继续打拼。」不少报章的评论和文章,写手以笔名撰稿,但陈教授就以真名笔耕,他认为具名是平常不过的事,「我觉得写评论有一种责任,真名让读者知道你是谁,文责自负,下笔前要深思熟虑;现在社交平台出现的问题,就是人人可议论,但不知身分,亦无须对自己发表的言论负责。」 

乐于教学传承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陈教授更身兼多职,其精辟的分析亦见于其主持电台和电视的时事节目,更曾出任文化及公关机构的高层,在媒界的各个范畴都有所涉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方位媒介人,而他对新闻行业的传承亦念兹在兹,长期兼任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教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教导过的学生其后纷纷成为新闻机构的骨干成员,这是意外的收获。」今年开始在浸大的教学工作,适值疫情肆虐,大部份时间要上网课,陈教授特意邀约每位学生单对单在网上视像见面,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希望在学习上对学生能有所支持。

近年,香港新闻界翻天覆地,多家机构易手、高层出现大换班,前线记者在冲突现场采访受到阻挠甚至被攻击;也有传媒高层被捕,亦有网媒关闭,报章发行量及广告收入持续下滑,疫情令传媒经营环境雪上加霜。陈教授指行业环境确实很坏,「不论从法律环境、政治气候,以至经营状况,新闻界当下面对的压力都很大,着实处于一个差劣的形势,任何做新闻的人都不能回避和否认。」

新闻操守为行业扎根
正是面对新闻行业动荡危难之际,业界尊称「阿Sir」 及「新闻教父」的资深新闻工作者黄应士教授在2020年慷慨捐资港币五千万元成立「黄沈慧珍纪念基金」,支持浸大传理学院的策略发展及新闻教育,为传理学院成立以来获赠的最大笔捐款。这笔捐款确实是新闻界的「及时雨」,可以为业界打打气,也有助行业扎根,当中包括襄助本校设立「传媒伦理操守教授席」一职,同时亦设立专为在职新闻从业员进修的「新闻工作者访问学人计划」,又举办国际级高峰会、杰出学人讲座系列及大师班等特色项目,以提升业界水平,陈教授非常感谢「 阿 Sir」 设立此教授席。陈景祥教授曾与「阿Sir」一同获政府委任为公共广播服务检讨委员会的成员,黄应士教授为委员会主席;他形容黄应士教授领导力强,「阿Sir是传媒界传奇人物,数十年新闻工作生涯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始终如一,身体力行推动新闻教育,对新闻行业的关爱和贡献教人折服。」 

「有危亦有机,时代变了,但相信机遇仍然存在。」陈教授指一些即将毕业的新闻系同学依然有兴趣入行,他对此感到鼓舞;「新闻行业肩负使命,维护公众知情权和社会透明度,一定程度亦协助监督政府施政,年轻人若有志向和理想,新闻行业的独有功能,仍然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他亦指记者工作性质独特,接触人脉广泛,由政治人物、商界翘楚、社区领袖,以至社会各行业各阶层都有,加上新闻系同学表达能力强,日后若要在不同行业发展,毕业生都「好吃香」。他鼓励同学追求理想,顺应自己「内心的呼唤」,相信终能开拓一片天地。「多年来接触不同的人,我发现若专注做一件事,坚持不懈,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我未见过一个失败者。」

实践求真精神
传理学院的院训「唯真为善」(Truth Is Virtue),其核心价值就是报道事实、追求真相。陈教授认为读新闻系的学生,基本功就是写作,并要对社会和世界保持好奇心,抱有寻根究抵的精神。而陈教授除了教学、评论及主持节目,近年亦担任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务顾问,把求真的精神应用在保存香港的历史记录中。《地方志》全面记载和整理香港政治、经济、社会等数据记录,陈教授为香港地方志其中一卷的编辑,「所谓鉴古知今,前人的经验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负责的一卷为『改革开放』志,这件大事对香港以至国家都好重要。」在编纂的过程中,陈教授发现若单纯看报章的报道,间中会有所偏差,就算访问当事人,亦试过连当事人也记错,因此在记录时,要旁证、引证其他数据,求证的过程并不简单。

闲时爱行山、听音乐的陈教授,爱好当然也有阅读,陈教授笑言入到浸大,其中一椿乐事,就是「可以在图书馆借很多书」。信息爆炸的年代,这位温文的学者有一个澄明的睿智,值得大家细味;「互联网上的数据报罗万有,在网上好快可以查阅到信息,好像『知』道很多,但讯息有时像碎片,知道之后,未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又或连系不到其他的关联,『知』并不代表『识』。」

​黄应士教授陈景祥教授
陈教授(左)曾出任公共广播服务检讨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主席为黄应士教授(右),与黄教授一同为特区政府撰写检讨报告
陈教授与黄煜教授
陈教授(中)、刘志权教授(右)及李文教授 (左)
陈教授于2015年获邀于浸大主持讲座
陈教授协助传承地方历史,为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务顾问
陈教授邀得不少政经界重量级人物担任其节目嘉宾,当中包括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先生
除了在报界耕耘数十载,陈教授亦出任电台及电视节目主持,分析时事
陈教授出任浸大黄应士传媒伦理操守教授

陈景祥教授,BBS

  •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专业应用教授(2022至今)
  • 香港浸会大学黄应士传媒伦理操守教授(2022至今)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资深会员(2022至今)
  •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学术咨询小组成员(2016)
  • 香港恒生大学文化及创意产业学士课程咨询委员会成员(2018至今)
  • 信报总编辑(2003-2013)
  • 信报董事及副社长、数码媒体总裁(2010-2014)
  • 亚联政经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及总裁(2020-2021)
  • 公共广播服务检讨委员会成员(2006-2007)
  • 证监会投资者教育委员会及产品咨询委员会成员(2010至2014)
  • 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务顾问(2018至今)
  • 荣获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