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相 恪守專業

2022年09月22日

追求真相 恪守專業

黃應士傳媒倫理操守教授──陳景祥教授,BBS

「傳媒倫理和操守可以說是一位專業記者和一位公民記者的分界線,傳媒操守強調報道要準確、公允、持平、不偏不倚,刊登前核實資料,若果依從這些原則去採訪,報道會更具公信力,以及能較全面讓公眾了解真相。」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簡稱學院)於2022年聘任全港首個傳媒倫理操守教授席──由資深新聞工作者、兼具紙媒及網媒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業界翹楚陳景祥教授出任;陳教授於年初履新,他強調傳媒倫理和操守的重要性。

社交媒體顛覆傳統媒體生態
事實上,傳媒倫理與操守在各地高等院校的傳理學院都是核心或必修課程,正如陳教授形容,新聞操守等同律師、醫生等專業操守一樣,是身為專業記者應該信守的理念,關乎大眾如何看待媒體的公信力,這些原則應該運用於每位記者的日常採訪和報道。「互聯網崛起、社交媒體風行逾二十年,不論新聞界或學界,世界各地近年都開始沉澱、反思及研究社交媒體帶來的挑戰。」陳教授所講的挑戰有兩大方面,第一,社交媒體興起之初主要為個人社交之用,並非以大衆傳播為目的,「然而,社交媒體已變成了一個主要傳播的媒介,坊間形容這種傳播方式像『圍爐取暖』,容易形成一個又一個互相鞏固自己看法的小圈子,大家如果只靠社交媒體接收訊息,會否因此不去認真了解甚至不想聽取其他角度的意見?社會分化和撕裂的情況會否因而更加嚴重?」正如近期美國有研究指出,受訪者主要透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能正確回答時事知識的比率較低,反映看得越多社交媒體的資訊,有機會對社會認知更加片面。

另一挑戰就是採訪報道和發放訊息已不是新聞媒體的「專利」,手機無處不在,每個人都能在社交平台發放訊息,即「人人做記者」的概念,加上科技發達,要開設網絡平台,門檻較以往低,亦多了媒體以直播等方式報道;不過,隨之而來對媒體的衝擊亦不少。「數碼媒體包括網上新聞、網誌、圖像新聞、社交媒體等帶來了一場革命,顛覆了傳統新聞行業的生態。網媒講求新聞即時性,部份消息或許未經核實就報道,如果消息純屬斷章取義或憑空捏造的話,任由這些消息不斷流播,新聞行業及整個社會都要付出代價。」陳教授指外國的例子,網站以假消息攻擊政治對手,如果發生在選舉期間,足以影響選舉結果;社會分化和撕裂的情況在西方社會越來越嚴重,全球政治生態日益受到政治觀點兩極化的影響,同時市民對媒體的信任程度亦每況愈下,社交媒體充斥「內容農場」和輿論機器的訊息,混淆視聽,「大家是否願意我們的社會繼續這樣下去?」

有見及此,陳教授的重任,就是推動業界在媒體操守和倫理方面有更多的交流,一方面,陳教授在學院教授Communication, Ethics and Law (傳播、倫理與法律)的課程,以實際案例與同學互動和分析;另一方面,他亦期望透過其近四十年的媒介經驗和人脈,結合浸大新聞系的領導地位和優勢,推動本地以至鄰近地區的新聞從業員更多對話和反思 。 

經驗豐富    作風踏實
人稱「警長」的陳教授在業界備受敬重,最為人熟悉莫過於他在《信報》的新聞工作生涯,由記者出身至2003年擢升至總編輯,其後更獲委任為副社長及董事,亦擔任數碼媒體總裁,其社評及評論分析時弊,常有獨到見解,而擔當採訪工作時,亦不時覓得獨家新聞;2005年特區政府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請辭,在官方未有公布之先,《信報》獨家刊出頭條,引來全城關注,該報道就是陳教授的手筆之一。《信報》在九十年代至二千年代,多年來都獲同業評定為最具公信力的報章,報道重視扼要精簡,包含廣闊的視野和不同角度的分析,作風踏實,時任「老總」的陳教授着實功不可沒。

陳教授加入新聞界時,適值八十年代,「當時中英兩國正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香港何去何從仍是未知之數,那時候感受到大時代的來臨,希望親身見證參與,除了當記者,想不到有更合適的工作!」投身新聞界後,陳教授一直見證香港各項重大轉變,包括基本法草擬、政制發展、回歸、沙士來襲等,「香港幾乎每隔兩至三年就有一個大浪,新聞工作者親歷各項歷史轉折,走在時代最前線,使命感使然吸引我繼續打拼。」不少報章的評論和文章,寫手以筆名撰稿,但陳教授就以真名筆耕,他認為具名是平常不過的事,「我覺得寫評論有一種責任,真名讓讀者知道你是誰,文責自負,下筆前要深思熟慮;現在社交平台出現的問題,就是人人可議論,但不知身分,亦無須對自己發表的言論負責。」 

樂於教學傳承
在繁重的工作之餘,陳教授更身兼多職,其精闢的分析亦見於其主持電台和電視的時事節目,更曾出任文化及公關機構的高層,在媒界的各個範疇都有所涉獵,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方位媒介人,而他對新聞行業的傳承亦念茲在茲,長期兼任高等院校的教學工作。「教學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教導過的學生其後紛紛成為新聞機構的骨幹成員,這是意外的收穫。」今年開始在浸大的教學工作,適值疫情肆虐,大部份時間要上網課,陳教授特意邀約每位學生單對單在網上視像見面,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希望在學習上對學生能有所支持。

近年,香港新聞界翻天覆地,多家機構易手、高層出現大換班,前線記者在衝突現場採訪受到阻撓甚至被攻擊;也有傳媒高層被捕,亦有網媒關閉,報章發行量及廣告收入持續下滑,疫情令傳媒經營環境雪上加霜。陳教授指行業環境確實很壞,「不論從法律環境、政治氣候,以至經營狀況,新聞界當下面對的壓力都很大,着實處於一個差劣的形勢,任何做新聞的人都不能迴避和否認。」

新聞操守為行業紥根
正是面對新聞行業動盪危難之際,業界尊稱「阿Sir」 及「新聞教父」的資深新聞工作者黃應士教授在2020年慷慨捐資港幣五千萬元成立「黃沈慧珍紀念基金」,支持浸大傳理學院的策略發展及新聞教育,為傳理學院成立以來獲贈的最大筆捐款。這筆捐款確實是新聞界的「及時雨」,可以為業界打打氣,也有助行業紥根,當中包括襄助本校設立「傳媒倫理操守教授席」一職,同時亦設立專為在職新聞從業員進修的「新聞工作者訪問學人計劃」,又舉辦國際級高峰會、傑出學人講座系列及大師班等特色項目,以提升業界水平,陳教授非常感謝「 阿 Sir」 設立此教授席。陳景祥教授曾與「阿Sir」一同獲政府委任為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的成員,黃應士教授為委員會主席;他形容黃應士教授領導力強,「阿Sir是傳媒界傳奇人物,數十年新聞工作生涯的專業態度和敬業精神始終如一,身體力行推動新聞教育,對新聞行業的關愛和貢獻教人折服。」 

「有危亦有機,時代變了,但相信機遇仍然存在。」陳教授指一些即將畢業的新聞系同學依然有興趣入行,他對此感到鼓舞;「新聞行業肩負使命,維護公眾知情權和社會透明度,一定程度亦協助監督政府施政,年輕人若有志向和理想,新聞行業的獨有功能,仍然有難以抵擋的吸引力。」他亦指記者工作性質獨特,接觸人脈廣泛,由政治人物、商界翹楚、社區領袖,以至社會各行業各階層都有,加上新聞系同學表達能力強,日後若要在不同行業發展,畢業生都「好吃香」。他鼓勵同學追求理想,順應自己「內心的呼喚」,相信終能開拓一片天地。「多年來接觸不同的人,我發現若專注做一件事,堅持不懈,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我未見過一個失敗者。」

實踐求真精神
傳理學院的院訓「唯真為善」(Truth Is Virtue),其核心價值就是報道事實、追求真相。陳教授認為讀新聞系的學生,基本功就是寫作,並要對社會和世界保持好奇心,抱有尋根究抵的精神。而陳教授除了教學、評論及主持節目,近年亦擔任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把求真的精神應用在保存香港的歷史記錄中。《地方志》全面記載和整理香港政治、經濟、社會等資料記錄,陳教授為香港地方志其中一卷的編輯,「所謂鑑古知今,前人的經驗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我負責的一卷為『改革開放』志,這件大事對香港以至國家都好重要。」在編纂的過程中,陳教授發現若單純看報章的報道,間中會有所偏差,就算訪問當事人,亦試過連當事人也記錯,因此在記錄時,要旁證、引證其他資料,求證的過程並不簡單。

閒時愛行山、聽音樂的陳教授,愛好當然也有閱讀,陳教授笑言入到浸大,其中一椿樂事,就是「可以在圖書館借很多書」。資訊爆炸的年代,這位溫文的學者有一個澄明的睿智,值得大家細味;「互聯網上的資料包羅萬有,在網上好快可以查閱到資訊,好像『知』道很多,但訊息有時像碎片,知道之後,未必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又或連繫不到其他的關聯,『知』並不代表『識』。」

黃應士教授與陳景祥教授
陳教授(左)曾出任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成員,該委員會主席為黃應士教授(右),與黃教授一同為特區政府撰寫檢討報告
陳教授與黃煜教授
陳教授(中)、劉志權教授(右)及李文教授 (左)
陳教授於2015年獲邀於浸大主持講座
陳教授協助傳承地方歷史,為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
陳教授邀得不少政經界重量級人物擔任其節目嘉賓,當中包括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
除了在報界耕耘數十載,陳教授亦出任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分析時事
陳教授出任浸大黃應士傳媒倫理操守教授

陳景祥教授,BBS

  •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專業應用教授(2022至今)
  • 香港浸會大學黃應士傳媒倫理操守教授(2022至今)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資深會員(2022至今)
  •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學術諮詢小組成員(2016)
  • 香港恒生大學文化及創意產業學士課程諮詢委員會成員(2018至今)
  • 信報總編輯(2003-2013)
  • 信報董事及副社長、數碼媒體總裁(2010-2014)
  • 亞聯政經顧問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師及總裁(2020-2021)
  • 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成員(2006-2007)
  • 證監會投資者教育委員會及產品諮詢委員會成員(2010至2014)
  • 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2018至今)
  • 榮獲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