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通中西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2020年07月20日

接通中西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张安德中医药教授──贾伟教授

「代谢组学就是通过研究人体一系列代谢产物,掌握某人的身体代谢状况,因此讲求整体性;传统中医药在诊断病症时,也是从整体出发,重视病人的身体状况而非疾病本身,两者可谓出奇地相似。」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系统生物学讲座教授、中医药学院香港中医药表型组学研究中心主任贾伟教授*向我们道出代谢组学与中医药学的相似之处。今年,贾教授获聘成为张安德中医药教授,我们有幸访问贾教授,分享他的代谢组学研究,以及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的关系。

代谢组学的先驱
代谢组学是一种新的科学工具,贾教授指「代谢组学」这个名词最先在2001年被学界提出:「我的团队于2003年开始着手与代谢组学相关的研究,是全球较早探究这个领域的实验室之一。」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时,研究员会量度人体内各式各样的代谢物在内部生理状况下的改变或外界环境刺激下的转变,因此其关键词就是「整体」和「变化」。贾教授续道:「当掌握到这些不断变化的生物标记物,再宏观地检视它们,便能发现许多前所未见的关联。」2008年,贾教授提出一个崭新理论,他认为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与多种疾病如糖尿病、癌症,甚至是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因此,利用抗生素、益生菌和益生元调控肠道内的微生物成分,将会是未来的治疗方向。他的论文「Gut microbiota: a potential new territory for drug targeting」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综述:药物发现》(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发表,引起学术界瞩目,因贾教授与他的研究人员是首个详细描述宿主-肠道微生物的共代谢与相互作用的团队。「当时这是个走得很前的想法,跟人们以往所想的十分不同。尽管如此,医学界在过去12年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结果都能为我的主张左证,我亦看到愈来愈多针对肠道微生物的治疗方法相继出现,研究人员的思维可谓出现了彻底的改变。」

贾教授认为现时西方的医学研究高度分隔,每个研究者的专业领域只涉及人体的一小部分,以为只要把众人的成果集结起来,便能对人体有全面的认识。「现实是人体并非如此简单,器官之间会互相影响和作用,就如肝病不只是肝脏出现问题,其成因可以源自另一个器官,例如我们的肠道。」贾教授与团队的另一项主要研究,就是有关肝脏-胆汁酸-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机制及其对胃肠病的影响,尝试找出联系肠-肝代谢与胃肠癌变及脂肪肝、肝纤维化等代谢疾病的机制。贾教授于医药领域多有建树,27年来于学界及业界筹建并进行了众多跨学科研究项目,包括创立多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多组学研究平台、中药与天然药物和技术研发实验室,成果丰硕;他的研究对学术界也甚具影响力,根据谷歌学术搜寻,其著作已被引用逾21,000次。

代谢组学与传统中医药学
贾教授的学术背景广博,涉猎多个范畴,他自己也笑说可以「复杂」来形容。贾教授最先学的是分析化学,然后转至放射性药物化学,现在则活跃于代谢组学和系统生物学。「我认为要做好医学研究,研究员需具备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经验。」贾教授引用英国哲学家伯林(Isaiah Berlin)的观点进一步解释:「伯林在他一篇短文《刺猬与狐狸》(The Hedgehog and the Fox)中指出,作家及思想家可分为两类:刺猬和狐狸。刺猬只会以一种视角观看世界、处理问题;狐狸则会应用不同的经验,因为世界不是只有一个法则。我相信在医学世界里,我需要成为狐狸,拥有各式各样的技术和背景,并善用一切已有知识,以全面、宏观地理解生命。」

对贾教授来说,踏足中医药界是否有助他全面、宏观地理解生命?「代谢组学与传统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可谓相当吻合。如前所述,代谢组学透过观察一系列代谢物组,通常是利用高解像质谱仪分析血液或尿液样本,从而理解个人的状况。在传统中医药学,医师通过望、闻、问、切来问诊,治疗的方针是令病人的身体状态回复平衡,而非针对单一器官。由此可见,两者同样重视整体性和恒常变化,两者也在做相同的工作,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矣。」贾教授在进行有关糖尿病的研究时,发现人体肠道内某种细菌的代谢物对胰岛素的分泌极为重要。有趣的是,原来这种代谢物亦可在猪只体内找到,这也是猪只即使怎样吃也不会患上糖尿病的原因。「更令人震惊之处,就是数百年前李时珍早就发现利用猪只的胆汁可治疗糖尿病,并将之写进他的著作《本草纲目》里。传统中医药博大精深,实在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无疑是为我开启了进一步认识疾病的大门。」

贾教授亦是利用代谢组学研究植物和药草的先驱之一,归纳出多种西方医学常用药草的毒性。「传统的药草或天然产物一般含有多种成分,难以简单地概括其对生物系统的影响。」以贾教授团队的普洱茶研究为例,他们于十年前开始这项研究,源于「饮普洱茶能消脂解腻」这个民间智慧,结果证实普洱茶具降低胆固醇和脂质的功效,并且发现普洱茶中含量最丰富的茶褐素可调节肠道菌群,达至改善血脂和肝脂稳态的作用。是项研究首度将普洱茶与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联系起来,阐明茶褐素是普洱茶中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机制作用。贾教授建议:「对患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饮用普洱茶应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利用代谢组学促进中医药发展
尽管贾教授于去年九月才正式加盟浸大,但他与中医药学院早有渊源。2005年,贾教授以嘉宾讲者的身份造访浸大,出席一场由中医药学院举办的讲座。未几,他获当时的中医药学院院长刘良教授邀请,成为浸大的客席教授。自此,他每年都会来到浸大,出席讲座,并与这里的学者讨论研究项目。他表示很高兴能成为中医药学院的一份子,有机会和如此出色的团队合作,进行卓越的研究,而对于获任命为张安德中医药教授,更是深感荣幸:「虽然我还未有机会认识张安德院士,但素仰张院士一直非常支持浸大,尤其是中医药学院。我们非常感激他的鼎力支持,中医药学院定会继续努力,进行创新的医学研究,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于我个人而言,现在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让我从西方医学研究,转为利用现代科学工具审视传统中医药学。我深信作为研究员,我们有责任推动传统中医药学继续进步,更上一层楼。」贾教授期望透过利用代谢组学这个现代科学工具,简化传统中医药的诊断方式,并减少不同医师之间的诊断差异。他认为浸大中医药学院有能力担任传统中医药及现代科学的桥梁。首先,浸大处于香港这个中西文化交汇之处;再者,代谢物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愈趋成熟,现时已可应用于不同研究领域。「我们能一方面善用这些现代科学,另一方面保持传统中医药学中如生药学、植物化学等重要组成部分。浸大的中医药学院已准备就绪,于全球的中医药现代化中担当重要角色。」

虚怀求进 启迪后学
除了研究,贾教授也要兼顾教学工作,那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我算是那种会鼓励学生多读、多想、多问的老师吧。」贾教授开玩笑说:「我可不会强迫他们大清早便要来听我的课!」他认为思考和提问远胜听从指导者的意见及指引。因此,他不需要学生跟从他的指示,但要求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随便向我提问,甚至质疑我的想法,只有如此我们才会不断进步。」贾教授指他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掌握批判性思考,懂得发掘信息。在贾教授的教学生涯中,已有几位高足在上海的大学当上教授,三位则在美国的大学担任助理教授,还有许多学生投身研究,成绩斐然,获业界颁授荣誉或奬项予以肯定。

在我们眼中,贾教授绝对是一个成功的学者,但他却不以为然:「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老实说,不同人对成功有不同定义。我一直以来只是尽力在工作、生活及家庭之间保持平衡。我希望别人会乐意和我一起工作,并为自己所做的感到自豪。我也非常喜爱我现在的工作!」贾教授集谦谦学者及启蒙良师于一身,我们深感庆幸他能成为浸大的一份子。

*此访问稿于2020年刊登

贾教授为代谢组学的先驱
贾教授于2019年正式加入浸大这个大家庭
贾教授与中医药学院的渊源甚深,获吕爱平院长送赠墨宝
贾教授与团队亦有于香港科学园进行研究
贾教授出任浸大张安德中医药教授

贾伟教授

  •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系统生物学讲座教授
  •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中医药表型组学研究中心主任
  • 张安德中医药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客座教授及转化医学中心主任
  • 美国夏威夷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2013至2019)
  • 美国夏威夷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指定癌症中心之一)副主任及代谢组学中心实验室主任(2013至2019)
  •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波罗分校终身教授(2008至2013)
  •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波罗分校生物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2008至2013)
  • 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医方证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2005至2015)
  •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兼副院长(科研)(2003至2008)
  •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兼常务副院长(2001至2002)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自然科学二等状(2016)
  • 拥有超过10项国际专利及中国专利(截至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