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熊猫教育基金会多位代表,包括董家池先生(中)、董张伊丽博士(右四)、阎董瀚思女士(右三)及阎小颖先生(右二)接收大学纪念品
阎主席到北京出席会议,并于人民大会堂门前留影
阎主席为成都市政协常委兼港区委员召集人,图为出席政协会议
位于成都金融城的川港青年金融•科技加速器园区,此地方宛如香港的科学园,鼓励香港及内地的年青人在该区创业
阎主席爱好鉴定中国书画或明清瓷器艺术品,从中认识每件艺术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阎小颖先生
- 香港熊猫教育基金会创会主席
- 汇盛金融集团创始人及董事会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咨议会荣誉委员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企业家委员会委员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荣誉主席
- 成都市政协常委兼港区委员召集人
-
香港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
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 香港四川社团总会执行会长
- 香港成都社团总会会长
- 香港及英国律师
- 香港证监会持牌机构负责人
「知识可改变命运」,今期焦点人物──香港熊猫教育基金会(基金会)创会主席阎小颖先生不但在其个人经历上,以知识改变事业跑道,由法律界转投金融界,又由打工仔改为创业。而在公益事业上,他亦与家人透过成立慈善机构,为更多国内及香港的学生,带来教育的机会,以知识改变生命。
致力支持教育 厚德载物
「教育乃国之根本」是阎小颖主席一家的信念,因此,他与岳父董家池先生牵头,在2010年共同创办基金会以推动国内和香港的教育事业发展。阎主席解释岳父、岳母及太太与他理念一致,认为国内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差距甚大,部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窒碍国家发展。同时,他们留意到「不少慈善机构的行政费用偏高,部份更占捐款收入近两成的比例,加上服务范围跟他们想法有出入,因此决心自行成立基金会做慈善。」阎主席出生于四川,基金会以「熊猫」命名,他笑言也有美丽的误会,「基金会的名字是『香港熊猫教育基金会』,有人误以为受助对象是熊猫,但其实是希望透过『熊猫』这个国宝的形象,体现家国情怀,隐含推动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意思。」而基金会的一大特点是由董事内部承担行政开支,确保每一分一毫的善款都用于慈善。
基金会成立后,在内地及香港都设立奖学金及推动各项慈善项目,十多年来累积捐款总额已达港币千万元以上。首个计划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帮助少数民族的女孩子接受教育。「当时国家已有九年免费教育,但彝族同胞一般重男轻女,而且童婚现象普遍,女孩子未够十五岁就要出嫁,所以家长不愿意送女孩子去读书。」阎主席指出,童婚现象令当时不少彝族同胞根本无法完成初中课程,同时亦造成跨代贫穷。「妈妈是小孩的启蒙老师,如果母亲知识不足就难以教育小孩,令这个恶性循环延续。」在基金会推动下,超过五百名彝族女孩得以完成初中课程,而在三年前受资助的县城经已脱贫,不再需要设立女童班。「现在回看,能够做到这一件确实有意义的事情,真让我十分欣慰!」
基金会亦在成都广播电视大学(即现今的成都开放大学)为残疾人教育学院设立奖学金。有一年,阎主席与太太到当地颁发奖学金,受助的其中一位成年学生,用口叼着毛笔写下四字——「厚德载物」墨宝送赠,阎主席忆述这位学生因小时遇上意外,被高压电线烧伤而两臂截肢,学生亲自向他俩夫妇道谢,「感谢熊猫基金提供奖学金,解决了我小孩的生活费,令我可安心完成课程。」阎主席得悉这位学生完成课程半年后,亦觅得稳定工作养家活儿,日后亦继续在其社区分享故事,鼓励他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名言阎主席一直牢记在心中,「熊猫基金的力量有限,但这次难忘的经历,亦成为我们一家持续行善的最大动力。」
凡事亲力亲为 承传家族行善
成立基金会后,阎主席一家行善都亲力亲为,岳父母主力筹款,他与太太疫情前几乎每隔一、两年都飞往内地偏远地区,实地视察当地的学校,除了捐资建立图书馆、饭堂,为学校添置电子琴、教学用品外,亦亲自义教,教学生唱歌、画画。他指即使学校拥有电子琴、颜料及篮球架等设备,亦缺乏老师有系统地教授音乐、美术及体育课,慈善工作要到位,尚有很多细节要下功夫。「部分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试过上正规的美术课,也有学生一年只有一、两次上体育课的机会,小朋友对学习有浓厚兴趣,问题在于有没有足够的人手和配套提供教育。」疫情下,基金会亦积极协调内地义工到场考察设施是否到位,以及提供义教,并研究以「在线教学」。
「我希望疫情过后可带同子女亲身到当地感受一下。」阎主席到山区义教,由于地方偏远,很多时只能住在校舍,没有睡床,就只能将书桌拼凑在一起睡在桌上,但对他来说,能够有机会帮助别人就是一件开心的事。阎主席指岳父母平时生活简朴,但要捐款的时候便很慷慨;他亦感恩太太跟自己合拍,作风平实知足,「支持我做各项慈善或公职」,而一对子女对于父母花时间、心力在公益事业,也举手赞成,「子女每年储下来的利是钱,部分用作捐款,毫不计较。」
行事低调 冀以慈善帮助生命
基金会成立至今超过十年,一向鲜有宣传,阎主席解释因为家有教诲「行善不必留名」,不过,他们希望凝聚更多人参与,「单凭我们的力量十分单薄,所以我们期待更多人得知基金会的工作,从而捐款或参与义工,用生命影响生命,伸出援手。」为了接受访问,阎主席翻查档案才发现,原来与香港浸会大学早有渊源。2003年沙士期间,他曾向浸大中医药学院捐赠两万包「玉屏风散」颗粒协助抗疫。「当年父母曾经营生物制药厂,和合作伙伴共同协助将中药材制成颗粒,我看到新闻得知浸大有意向院舍长者派发中药抗疫,于是便自告奋勇打电话联系浸大。」
如今阎主席与浸大的关系更为紧密,他既是浸大咨议会荣誉委员,亦是香港浸会大学基金企业家委员会委员及荣誉主席。今年初,他更透过香港熊猫教育基金会捐资港币400万元以支持浸大中医药乳癌研究工作,协助大学推动科研。他指出中医药研究有利将中国文化广传,讲好「中国故事」,而且中医药结合科研,是在传统中西医的道路外,开辟了第三条道路──「中学为体,科学为用」,协助解决世界的健康问题,与基金会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阎主席母亲早年患癌离世,深感照顾者的精神压力及丧亲之苦,因此他与太太12年来从无间断资助本港的癌症服务机构,「当我得知浸大需要资助中医乳癌研究,毫不犹豫,希望用我们小小的力量,为不幸患病者送上支持。」
持续进修 不怕蚀底
阎主席的事业经历同样精彩,他主修法律,毕业后于知名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当执业律师,专注跨境并购、企业融资及上市等法律工作。为了胜任律师一职,他在职场忙得不可开交时,仍然坚持于两年内兼读完成两个内地法学硕士学位。因工作关系,他开始接触到投资银行的工作,对此产生兴趣,更于工余时间自学会计及金融知识。「世界上没有天生聪明的人,需要后天努力去慢慢累积经验,我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将勤补拙。」
一次偶然机会下,他获聘于国际投资银行,从此转换跑道,进入金融界。借着努力,四年间由主管晋升至执行董事。于投资银行累积十多年经验及人脉后,与合作伙伴创立汇盛金融集团。积累逾二十年的经验,由阎主席所牵头及参与的交易总规模超过1300亿美元,被问及如何取得此佳绩,他形容自己「不怕艰辛不怕攰,比较捱得。」不论投资银行抑或法律界,身边都有很多非常聪明的人,但他初出茅庐时,兢兢业业,即使别人眼中的「脏活累活」都不怕,甚么客户都乐意接洽。「我们经常说笑与客户建立了『战斗的友谊』,大家一齐捱过几晚通宵,给客户解决了疑难,自自然然就变成好朋友。」这种不怕蚀底、不怕苦的工作态度,让阎主席日后创立金融集团,很快便获客户青睐,客户不单找他们投资,更把资产委托集团管理,造就更多合作的商机,形成良好的循环。
阎主席的人生座右铭亦值得我们参考,这是出自晚清著名儒将左宗棠题于无锡梅园的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意思是抱着胸怀远大抱负,广结善缘,平凡生活;而看待问题要高瞻远瞩,低调处世,做事要留有余地,成为他时刻细味的人生哲理。
不忘生活 珍惜家人团聚
本身已具多项专业资格的阎主席,个人兴趣也可说同样专业,他收藏中国书画和明清瓷器等艺术品,但他的乐趣不囿于收藏,而是亲自鉴定。「要判断一件艺术品是否属于某个年代的历史文物,就需要在美学、工艺及科学上,对胎土、釉料、器型有所认识,亦要了解瓷器画面所暗藏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他曾经为了鉴定一件道光时期端午节题材的茶碗,与三五同好翻查大量历史文献,几经艰辛,最后在道光九年四月《九江关监督祝麟贡单》中找到出处,可见其坚毅和探究精神。「我当时兴奋了很多天!觉得自己所学可用在鉴定上,满足感很大!」工作以外,他更加珍惜与家人共聚。从前在内地奔波于各省市的他,每两星期周末就飞回香港陪父母共进晚餐,隔日又飞回国内准备下一星期的工作。如今,一身多职的他,坚持尽量每晚回家吃饭,连带检查子女功课。
勉励毕业生 勇敢跳出舒适圈
面对疫情反复,全球经济受挫,阎主席以唐朝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内的诗文勉励毕业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职业和人生道路上,肯定会经历无数的失败,冀望大学生面对失败,不要气馁,要及时总结经验,转变心态,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勇敢跳出舒适圈。」阎主席确切实践其信念,他亦成立了川港青年企业家中心,鼓励青年人到四川创业,其公司和成都金控集团合作,在成都成立了「川港青年金融•科技加速器」,已成功邀得多间上市公司在四川设置研发基地,宛如香港的科学园,以设施、税务优惠和产业配套等,吸引企业落户,希望结合香港金融服务业的优势,配合四川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数据与计算方面的人才及科技优势,让有志创业的年青人开拓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