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的科学研究近年在国际大型比赛中屡获殊荣,当中理学院化学系系主任黄嘉良教授*此訪問稿於2017年刊登。先后有两项研究于日内瓦的国际发明展中获奖。黄教授是镧系元素基础光化学、光谱学和生物成像研究的权威。早于2015年,他获欧洲稀土金属和锕元素协会颁授青年科学家奖,成为首位来自亚洲地区大学的学者获得此荣誉。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持续取得突破,为癌症诊断和治疗带来崭新科技。他更致力把科研技术实践应用,特别成立公司把技术发扬光大,体现科学家以科研惠民的精神。黄嘉良教授获颁授浸大新的冠名教授席──莫民雄博士化学教授,确是实至名归。
革命性研究助诊断前列腺癌
黄教授的研究有助及早诊断坊间以「男人最痛」来形容的癌症──前列腺癌。此癌症为全球男性第二常见癌症,每年有超过140万宗新症。而根据卫生署的数据显示,前列腺癌在本港排名第三,每年新症超过2,500宗,而由2009年起的十年间,此症更是发病率升幅最快的癌症。由于前列腺癌早期并没有明显病征,超过半数的患者确诊时已届中晚期,因此,若能及早断症,将大大提高治疗的成效。黄教授的研究团队研发出革命性技术,只需要病人的尿液样本进行检测,「与传统的直肠检查或抽血检验方式比较,这种无创式检测方法方便、快捷,而且准确,是本地诊断前列腺癌的一大突破。」此项拥有专利技术的检测,现时已供应给本港的私家诊所,亦计划在未来提供予公立医院。
黄教授的研究团队得以成功开拓此崭新技术,有赖他们发现人体尿液中尿多胺的浓度与患上前列腺癌的风险有密切关系。他们先研制出一种能于液体中检测尿多胺的化学感测物,再利用这感测物研制出灵敏度极高的复合物,以准确地检测出尿液样本中的尿多胺浓度,从而诊断检测者是否有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黄教授谈及他致力研究前列腺癌诊断的原因:「传统诊断前列腺癌的肛门指检方式,会为病人带来尴尬和痛楚,亚洲男士普遍在感到不适时不会说出来,因而耽误了治疗。」黄教授的新检查方法准确度高,并能避免病人做不必要的活组织抽验,减少他们的顾虑;这方便的检测,亦有助鼓励男士们进行定期检查,及早发现问题。
鼓励男士定期检查 关注健康
大多数女士均意识到预防乳癌及子宫颈癌的重要性,近年,全球发起一项年度活动──十一胡子月(Movember),鼓励男士关注自身健康,特别是前列腺癌问题。由黄教授成立的浸大首间科技初创企业──新生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亦有参与这项全球活动,提供前列腺癌尿液风险评估。「我们鼓励男士们每年定期做此项尿液检测,若结果评定为高风险便可马上咨询泌尿科医生,从而尽早识别前列腺癌患者。」黄教授此项研究已取得多个国家的专利,未来将逐步拓展至日本及中国内地,而其成立的公司亦已进驻大湾区。
崭新方法治疗EB病毒相关癌症
黄教授另一卓越的研究同样与癌症有关──其领导的团队开发了针对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病毒)相关癌症的新一代治疗药物。EB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此病毒存在于全球近95%的人口中,它是几种癌症(例如:鼻咽癌)的罪魁祸首。这病毒在香港和华南地区非常普遍,每年与约二十万宗癌症病例有关。但黄教授指出,大多数人均不察觉此病毒,令它容易被医生和研究人员所忽视,「我们新研发的EB病毒靶向治疗可针对此休眠病毒,并在病毒突然诱发癌症生长前先发制人。」
黄教授团队研制的含有肽(peptide)的新药,是全球首种能同时针对LMP1和EBNA1两种EB病毒特性蛋白的药物。这两种蛋白质若结合在一起能倍增并最终导致肿瘤,此项研究已刊登于国际期刊。这项新治疗方法除了可以预防疾病,亦有助治疗晚期EB病毒相关的癌症。研究人员将新药注射到有鼻咽癌肿瘤的老鼠身上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即使用低剂量的新药已能令老鼠的鼻咽癌肿瘤缩小一半。黄教授指出:「实验结果显示了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这是首次有药物能同时发挥成像和同时抑制两种EB病毒蛋白的作用,因此能作为下一代药物研发的蓝本,为特定癌症提供安全的监察和治疗。」
黄教授的另一项发明是「镧系元素工具箱」,这是一种新的医学造影试剂,可用于检测Joubert综合症和新出现的「纤毛病」类遗传疾病。这项发明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获得医学组别金奖、波兰遗传学及动物繁殖学院国际创新特别大奖和马来西亚研究科学家协会大奖。而黄教授领导的另一研究项目,是与化学系助理教授龙康乐博士、生物系麦乃岐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教授罗嘉丽博士等多位专家合作,名为《多功能荧光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基础研究及生物应用》。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具备新特殊功能的荧光小分子,对一些热门研究领域,例如医学成像和诊断等起着重要作用。此研究亦荣获国家教育部颁发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奬(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做研究如捉迷藏
黄教授的研究不少与生物成像和医学造影有关,他解释早于读大学时期已对荧光光谱着迷。「我们体内的分子多不胜数,每个分子都有特定功能,例如,红血球负责在身体内传送氧气,而白血球则负责抵抗疾病,但有些分子也有机会导致癌症。知道它们的存在很重要,这样我们才能尽早应付,这便是荧光光谱发挥作用的地方。」他解释不是每个分子都会发光,但科学家可以找到或设计荧光分子来专门黏附于我们感兴趣的分子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们的位置。「我们必须首先透过荧光识别分子,当我们能看到分子,能抓住它们的机会便会大大提升。追踪这些独特的分子宛如解碼及玩捉迷藏!我非常享受这个解读光谱的过程。」黄教授努力不懈推动科研发展,除了感谢家人的支持,还有一大动力,「做研究的最大动力是我们一些突破性的发现能有助早期诊断癌症及提高治疗癌症的水平;不但能造福社会,亦能把科学应用于塑造人类的生活上。」
展望未来,黄教授表示会继续推进生物成像的研究。黄教授形容医学上的生物成像就如疾病的「照妖镜」,化学的元素包括探针化合物或分子,可用于疾病的造影成像和诊断。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首先,我们会继续寻求更高成像能力的探针,例如,荧光探针能否更亮和对比度更高;其次是追求探针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这是最大的挑战。」他解释要识别出某特定份子相对较易,困难之处就是如何避免这些份子受到其他因素干扰而出现误差。「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快捷方式,我们的团队会用各式各样的办法来确定份子检测的准绳度,例如靠运算、推论、翻查文献或反复实验。如果你愿意努力,幸运可能会在你的身边。」黄教授指出他研究时经常与生物学家合作,以设计特定于某些疾病标志物的探针,以防止误导性结果。除此之外,黄教授强调探针的安全性很重要﹕「成像探针是注入我们体内的外部化合物,必须确保这些化合物在发挥作用时不会构成任何健康风险,否则便不应使用这些工具了。」
醉心研究 关怀学生
除了看论文,黄教授笑言茶余饭后他喜爱看球赛。原来黄教授是一个狂热的足球迷,可通宵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球赛,当他热捧的英超球队爱华顿护级成功,足以让他乐半天。他认为球赛和管理团队有着相似的地方,「作为系主任及研究团队的领导者,人事管理是一大挑战,因团队各人的背景不同,与不同的人共事是一大学问。作为一个球迷,每次看到球员在比赛中胜出或捧杯时的兴奋提醒我,若要取得成功,除了团队精神,热情是成功的关键。」
谈起热情,黄嘉良教授这次获颁授冠名教授便是浸大校友和友好全力支持的成果。为了提升浸大在化学方面的学术水平及地位,浸会化学系旧生会「Baptist Chemists」发起设立以已故莫民雄博士──浸大前行政副校长暨秘书长、理学院院长及化学系主任──冠名的化学教授席。莫博士一生奉献浸大,故一众化学系校友及大学友好同心协力筹募经费,藉设立此冠名教授席向莫博士致以崇高的敬意。黄嘉良教授感谢所有捐款人的支持,他指此教授席的财政支持有助引进新人才及先进技术,强化研究团队,「我明白要将一个意念转化成实际的成果并不容易,需要莫大的努力和面临许多挑战。团队的每位成员犹如一部机器的齿轮,大家需要同步才能合作。」黄教授感谢莫民雄博士当年一直带领化学系的发展,令他现时拥有一队具使命感的团队,他兴奋地期待可带领研究更上一层楼。
心及天下的科学家
除了学术上的职务,黄教授更出任浸大杨振宁堂的舍监,与一众宿生打成一片,亦关顾学生的职涯发展。黄教授指宿舍的生活是不少本科生的人生新阶段﹕「第一次离开家人,尝试独立的滋味及体验多元文化。我希望能透过自己过去在外地工作或生活的经验,帮助学生适应宿舍的生活。」杨振宁堂的格言为「心及天下」,以关心别人为己任──「Hall with a heart」,而这份精神正好在黄教授这位有心的科学家「Scientist with a heart」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访问稿于2022年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