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闊眼界 突破常規

2020年10月22日

拓闊眼界 突破常規 

孔憲紹博士音樂教授──潘明倫教授 

「我認為未來的學術發展,再不是不同學科各自埋首研究,而是就一個大眾關心但不能由單獨一人獨自拆解的問題,集結不同專長的學者,一同分析和解決,走向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甚至是反學科(anti-disciplinary)。」今年初獲邀出任孔憲紹博士音樂教授的潘明倫教授說道。

敢於突破、勇於嘗試的學者
潘教授不但是浸大音樂系教授兼系主任,現更擔任協理副校長 (跨學科研究)一職,專責六所跨學科研究實驗室的成立與發展。浸大於2018年推出十年策略發展方向,其中一個目標就是集中資源,重點發展三大研究領域──創意媒體、健康與藥物研發、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這些都是浸大具優勢的領域,也是未來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範疇。潘教授在浸大「人才100」計劃的支持下,不但負責為六所實驗室在世界各地招聘頂尖人才,更會帶領專家學者在發展「創造性智能實驗室」、人工智能及創意方面進行跨學科的研究。他說:「我們的未來是human and machine collaboration,我們想看看人類與人工智能可怎樣協作。這些將會是極具前瞻性和實驗性的研究,但我們絕非為實驗而實驗,最終目的是希望從中可以發現出人類相比機械的獨特之處,從而推論未來人類和科技應如何走下去,並以此貢獻社會。」潘教授表示接任孔憲紹博士音樂教授一職後,所得的資金將可作為這類實驗性研究的起動資金,突破知識界限。

潘教授自2005 年加入浸大音樂系後,屢創新猷,例子比比皆是。自2006 年起,潘教授擔任全港首個巴羅克室樂團的創團總監,樂團特別着重演奏巴羅克時代和當代音樂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廳及音樂節演出,包括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節、英國夏歷斯頓國際室樂節,以及香港藝術節。2009至2019年間,潘教授亦監督及帶領開設多個新課程,包括音樂副學士、音樂文學碩士、自資的銜接音樂學士課程,以及在2019年推出全港首個創意產業音樂學士課程,專注於「電影、電視及電子遊戲音樂創作」和「流行音樂表演及創作」兩個專修,培育學生以音樂說故事。潘教授高瞻遠矚,在他的領導下,即使浸大音樂系已有四十多年歷史,亦不會墨守成規,反而經常走在學術界甚至是社會的前沿。此外,音樂系的研究水平也不斷提升,例如在2014年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公佈的「研究評審工作」中,浸大的音樂研究獲評為四星的最高評級,而獲評為四星級的音樂系研究百分比亦是本地院校中最高,成績驕人。除了籌組及帶領團隊進行創新及尖端的研究,潘教授個人也進行不少研究工作。最近,其中一項重點工作便是把三百年前的意大利歌劇手稿重新詮釋並建立一個現代演繹的改編版本。

打造獨一無二的音樂系
加入浸大以前,潘教授已是音樂指揮,經常遊走於北美及歐洲,於世界各地著名的音樂節及音樂廳中演出,包括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俄羅斯的格林卡卡佩拉音樂廳等,又於多家國際知名樂團如莫斯科國立愛樂交響樂團、聖彼得堡國立交響樂團、西南德愛樂樂團等擔任客席指揮。他曾獲美國印第安納州伊凡斯維爾大學頒發傑出學者成就獎,並兩度獲列入美國教師名人錄,取得美國大學的終身教席。他更於1998及2002年,獲肯尼迪中心美國學院舞台藝術節分別頒發傑出樂團演奏奬與音樂指揮奬。

潘教授銳意把他在世界各地體會到的音樂經驗帶進浸大校園,希望學生的 「夢想要遠大」、不要「安於現狀」、要「追求卓越」。他認為在美國求學時最大的得着是「思想得以解放」,不囿於成見。追求學問就是時刻抱有開放的胸襟去接受新事物,學會發問及保持好奇心。他更時常問「為何不能做不同的事情?」,他這份堅持,為浸大的音樂系塑造出獨有的個性。

塑造能激發創意的空間
勇於嘗試、熱愛挑戰的潘教授最近亦再展新猷。浸大現正興建全新的學生宿舍及教學大樓──「賽馬會創意校園」,當中數層將會配備嶄新的設施,為六所跨學科研究實驗室及音樂學院的總部,名為「賽馬會點子坊」。從設計意念開始,潘教授便參與其中:「大樓預計於2024年落成,不但融匯教學與研究,學術人員共同開拓創新研究之餘,學生又可以體驗舍堂生活及服務學習,真的可以締造無限的可能!」校園內的設施將包括「賽馬會白盒實驗空間」,一個供沉浸式藝術製作應用的實驗空間;大型錄音室能容納整隊交響樂團及合唱團,並設有後期製作的軟硬件,這個一站式電影音樂錄音室有望成為「亞洲之首」。潘教授表示很慶幸能參與整個校園的規劃,而且有機會與一群才華洋溢的團隊合作。他指大家都抱有一個信念,就是要營造一個能讓人孕育「顛覆性的創新及學習」的創意天地。

潘教授強調要激發出創新的意念,單靠硬件設施並不足夠,更要培育學生抱有勇於創新的態度。他指人們已能從互聯網上輕易搜尋各類知識或資訊,因此新一代的年輕人要敢於走出安舒區,做創造者,開拓新的內容、新的知識。人文學科是人類文明的寶藏,包含了人類文明的價值;人類因而不止懂得生存,其生命也因而變得有意義。因此,潘教授特別讚賞孔憲紹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的遠見,捐資成立此音樂教授席,除了肯定浸大音樂系過去的貢獻和成就,也是對人文學科一份彌足珍貴的投資。

與團隊並肩向前邁進
談起音樂創作及其音樂事業,潘教授認為:「指揮家的每一次演出,實際上就是一次『再創作』。我們欣賞音樂,是透過音樂家的演繹,而非直接閱讀樂譜,才能感受到樂曲活現眼前,因此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他又指一個樂團內,每人對樂曲怎樣演繹都有各自的看法,身為指揮,就是要與樂團每一位成員分享指揮的見解,然後一同演繹。要游說每一個人都跟隨他的方法並不容易,因此他笑言自己就如推銷員,每天都要努力說服不同的人向着同一個方向走。事實上,潘教授作為六所研究實驗室的領航人,就如指揮樂團般,帶領不同背景的學者進行研究:「我所擔當的角色除了在世界各地吸納卓越的人才,還需要游說、動員學系內的學術人員一同建設實驗室。」

潘教授放眼於未來,他指下一代的學習方式,不會跟我們現今一代相同,因此不論是研究、課程抑或大學的設備,他與團隊的着眼點都是聚焦於未來,希望營造一個有利的環境以增加學術界的深廣度;而研究並非單純求真或滿足好奇心,而是希望研究能有所應用,為社會帶來影響力。要推動科技、創新這些時代的巨輪,正如潘教授所說,不能單靠個人,而是依靠團隊通力合作,集思廣益,突破現有的思維去追尋夢想。

 

潘教授專責六所跨學科研究實驗室的成立與發展
潘教授銳意把世界各地的音樂經驗帶進校園,經常與學生一同演出 
潘教授最近把三百年前的意大利歌劇手稿重新詮釋,為觀眾帶來一個現代化旳演繹版本
潘教授參與賽馬會創意校園的設計,為學生孕育創意天地
潘教授出任孔憲紹博士音樂教授

潘明倫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 (跨學科研究)
  • 香港浸會大學創意媒體研究領域召集人
  • 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教授兼系主任
  • 香港浸會大學孔憲紹博士音樂教授
  •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部顧問委員會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指揮
  • 香港巴羅克室樂團音樂總監及指揮
  • 香港人文學院院士
  • 肯尼迪中心美國學院舞台藝術節頒發音樂指揮獎(2002)
  • 肯尼迪中心美國學院舞台藝術節頒發傑出樂團演奏獎(1998)
  • 教育局學習領域課程發展議會藝術教育委員會成員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節目與發展委員會演藝小組(音樂小組)成員
  • 民政事務處藝能發展資助計劃專業顧問
  •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
  • 澳門樂團藝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