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8日
郑先生慷慨捐资支持浸大生物资源与农业研究所进行一项创新研究,并成立奖学金以培育新一代农业专才
 浸大举行捐款协议签订仪式,郑先生与浸大代表合照

郑先生慷慨捐出一吨EAW电解活性次氯酸抗菌原液予浸大生物系,经稀释后可制成50吨免洗手消毒液,转送予志愿机构、中小学及老人院

郑先生于乐善堂余近卿中学分享鱼菜共生的农业概念

香港建造业议会创新建筑科技展(左起)郑先生、浸大校友卢萃霖先生、缘墙工程(香港)有限公司股东欧阳锦源先生
屯门公路隔音屏加设了垂直绿墙,工程于2014年落成,为当时全东南亚最大型公路绿化隔音屏
九龙湾机电工程署总部外的垂直绿墙于2011年落成,绿墙兴建后,经测试温差较少,有助降温
探访彩云邨神召会长者中心及向长者敬赠有机菜

 
郑良仁先生

  • 绿墙工程(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 绿墙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荣誉副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成员
  • 香港园艺承建商协会副主席
  • 英国特许园艺师
  • 国际微型钢管桩协会会员
  • 香港农业联合会董事
  • 环太平洋香根草网络会员
  • 香港渔农业科技促进协会执委
  • 乐善堂余近卿中学校董
  • 轩尼诗道官立小学(铜锣湾)学校管理委员会成员

最近有科学家发现,疫情肆虐虽然严重打击全球经济,但工厂停产,令碳排放罕有地下降,空气变得清新,河流也变得清澈,可见大自然其实不需要人类,但人类不能没有大自然。一场瘟疫,令世人体会到健康无价,环保可贵。今期的焦点人物,正是近年致力推广结合新科技来进行绿化工程的绿墙工程(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郑良仁先生,而他最近接受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访问,无独有偶,亦因疫情的缘故。

访问当日虽不至于烈日当空,但也十分闷热。应郑先生的邀请,我们相约在九龙湾的「建造业零碳天地」内的小食亭进行访问,那是一个设有檐篷的户外空间。原本以为在炎热天气下必定会汗流浃背,殊不知温度不像预期,一点也不觉得闷热,间有凉风送爽,十分舒服。原来这个檐篷是郑先生的得意之作,且内有乾坤,包含透光、减雾霾、自动除尘、太阳能发电、阻隔紫外线、降低温度这六大功能,所以身处其中,感觉犹如室内。「这个天幕自去年十月使用至今,从未清洁过,但你看,还是一尘不染!」郑先生一面自豪,这是可以理解的,皆因整套技术是由他一手一脚引入香港,称得上是全港第一!究竟天幕如何可以自动除尘?关键正正在于天幕表面的纳米光电触媒涂层,透过光电作用(按:photoelectric effect),光线激活涂层中的触媒粒子,生成活性氧,然后把空气中的污染物分解成对环境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达致净化及杀菌效果。有别于传统的太阳能发电板,上述天幕采用了纳米薄膜发电玻璃,不论光线强弱,皆可发电,运作不受天气影响,回收率更高达九成,而且成本相若,性价比自然更胜一筹了。

「零碳天地」是香港第一座零碳建筑,为了更紧贴时代的步伐,现正计划引入更多新的设计及创新的绿化技术,而郑先生就是负责这项绿化工程。他说会引入更多新植物品种,例如黄花风铃木及红花风铃木,为「零碳天地」增添色彩,使之成为「打卡圣地」,吸引市民入内观赏。此外,郑先生亦准备改变公园「不准践踏草地」的规定,因为「草地不是用来踩的吗?」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个限制是为了便于保养,但郑先生表示保养也有很多方法,比较可取的是「在泥土内放一个厚度适中的筲箕,然后种草,根部有筲箕保护,就不怕被人踩掉了。」郑先生希望「零碳天地」翻新后,能成为东九龙的市肺,让市民可享有一个绿化的休憩空间,同时亦可作为「示范单位」,向业界推广环保建筑的新潮流。

郑先生在工程界打滚多年,见证行业变迁:「以前同业好开明,甚么都肯试,百花齐放。后来确立了种种行规,讲求问责,大家便开始变得保守,按本子办事,创新的意念买少见少,因为少做少错。」郑先生早年入行,受惠于早年业界的开明作风,故对近年墨守成规的趋势甚感惋惜。他深信创新才是出路,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现在大家都注重环保,如何将之融入寻常建筑中?那便要介绍郑先生的另一个精心杰作──屯门公路隔音屏加设垂直绿墙。一直以来,隔音屏就是隔音屏,能隔音便行了,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注重实用之余也讲求外观设计。有鉴于此,郑先生引进垂直绿墙,经严格筛选后采用了虎美兰等具隔音效果及空气净化的品种,既美观又实用。然而问题来了,在隔音屏种植,没有足够的泥土储水,如何解决灌溉的难题?郑先生于是利用生物工程、纳米工程、结构工程、土木工程,再以人工智能加以整合,以太阳能控制定时灌溉;植物的根又经过有机科技肥的技术进行抗菌病虫害预处理,提升其抵抗力,结果成功打造了全港第一个垂直绿墙,该工程于2014年落成时,更是全东南亚最大型公路绿化隔音屏。当然,创新难免带来风险,唯有不断尝试努力钻研,技术才会不断进步,可以想象,第二代的垂直绿墙会较第一代完善,第三代又较第二代先进……但总要有人踏出第一步,而郑先生就是先行者!

郑先生指这些新技术不是由他发明,但他认为把土木工程结合生命科技、纳米科技,可以令工程千变万化,同时又能让每种材料和特性发挥得最好,「例如我们以种植『香根草』来覆盖斜坡,以新技术引导草根的生长,让根部可抓紧泥土,而这些根草也能吸水。透过让植物与周边环境互相达致平衡,不但能稳固斜坡,亦可减少工程完成后需要维修的次数,一举两得。」近来疫情肆虐,不少建筑业也受影响,不过郑先生深信在疫情下,他们这些讲求质素、专业的工程才能突围而出:「大家在疫情下加倍重视卫生,同时亦讲求项目质素,因此我特别提醒员工要坚守原则,做好服务,才能留住原有的客户。」郑先生重质量,讲信誉,在业界有口皆碑,所以即使现在经济疲弱,工程项目仍密密麻麻排到两年后,更逆市招聘员工,殊不简单。

疫情亦令消毒产品供不应求,本身为浸大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成员的郑先生于五月初主动联络大学,捐赠一吨EAW电解活性次氯酸抗菌原液予生物系,这些原液经稀释后已制成50吨免洗手消毒液,并透过义工的协助,转赠予合共45间志愿机构、中小学及老人院,郑先生更豪言「一吨唔够送够两吨!」此外,郑先生更慷慨捐资浸大生物资源与农业研究所,襄助该所进行一项利用创新生物工程及纳米技术改善室内空气质素的研究。研究工作将由所长兼生物系系主任黄焕忠教授,MH,JP带领,目的在了解纳米涂层喷射于室内环境的消毒作用及其持久性。郑先生亦捐款设立奖学金鼓励修读新学科生物资源及农业科学的同学,协助培育新一代的农业专才。郑先生为善最乐,原来有一段故事:「我们潮州人最团结,我妈妈曾经照顾个几位无依无靠的老人家,直至他们终老。」母亲的身教在郑先生的心内留下深深烙印,从此即以她为榜样,助人为乐,郑先生亦曾收养多位孤儿,援助至他们中学毕业,提携后辈可谓不遗余力。

郑先生另一心愿就是希望下一代能抱着创新的精神,积极应用各种科技,令绿化工程更上一层楼。郑先生以「土佬」(土木工程)自称,最擅长把现有技术重新组合,「左砌右砌」,使之达致「1+1=3」的目的:「就像智能电话,所有功能都是现成的,但放在一部电话中,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年,香港提倡STEM教育,即科学(Science))、科技(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及数学(Mathematics),郑先生主张「iSTEM」,除上述四项,最重要的是融合(i-Integration),因为现代社会的问题往往千丝万缕,复杂无比,「不可能用一个方法解决所有问题,只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一个问题。」郑先生认为,要改变业界因循的做法是不可能的,但学生还是一张白纸,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让他们开阔眼界,学习创新,将来社会就有希望。为此,郑先生于多间大中小学担任校委会委员或顾问,进言献策,又免费为学校引进新的温室及太阳能工程,让学生了解新趋势,例子包括赞助乐善堂余近卿中学进行纪念花园绿化草坪工程,建造「零碳溢流组装绿化草坪系统」;又向多间中学及浸大的可持续资源馆免费提供喷射纳米涂层服务,以防病毒传播。「学校比较侧重理论知识而缺少实践,我希望以自己的经验填补课程的不足,让学生有更全面宽广的视野。」

近年,坊间不时有针对年轻人的批评,指他们不够进取,跟肯搏肯捱的上一代相差甚远,郑先生对此甚有保留,指旧时社会对犯错比较包容,年轻人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今日犯错的代价太大,以致各行各业都倾向萧规曹随,年轻人少了很多机会,积极性自然大受打击。因此,郑先生一反常规,容许年轻人犯错:「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不对!依我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他呼吁社会不要放大年轻人的不足,也不要急于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肯定其在过程中的努力及付出,他们有满足感,就会继续努力。郑先生坚信「跌跌下就会大」,只要年轻人态度正确,愿意将勤补拙,即使能力不足也可以透过累积经验慢慢弥补。事实上,郑先生在公司里,所有新人培训事必躬亲,重视的不是他们的学业成绩,或来自哪间学校,而是人品,是否具有「耐力和毅力」。

郑先生时常引进新的技术,他直言确实有不少同行会「模仿」,但他不怕被人取代,「最紧要我们时刻进步,进步比人快,就是要人人愿意创新,行业才会发光发热!」愿香港有多一些像郑先生这样勇于创新的老板,为业界开辟新路,为后辈创造机会。香港未来,全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