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先生慷慨捐出一噸EAW電解活性次氯酸抗菌原液予浸大生物系,經稀釋後可製成50噸免洗手消毒液,轉送予志願機構、中小學及老人院
鄭先生於樂善堂余近卿中學分享魚菜共生的農業概念
香港建造業議會創新建築科技展(左起)鄭先生、浸大校友盧萃霖先生、緣牆工程(香港)有限公司股東歐陽錦源先生
鄭良仁先生
- 綠牆工程(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綠牆納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副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成員
- 香港園藝承建商協會副主席
- 英國特許園藝師
- 國際微型鋼管樁協會會員
- 香港農業聯合會董事
- 環太平洋香根草網絡會員
- 香港漁農業科技促進協會執委
- 樂善堂余近卿中學校董
-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學校管理委員會成員
最近有科學家發現,疫情肆虐雖然嚴重打擊全球經濟,但工廠停產,令碳排放罕有地下降,空氣變得清新,河流也變得清澈,可見大自然其實不需要人類,但人類不能沒有大自然。一場瘟疫,令世人體會到健康無價,環保可貴。今期的焦點人物,正是近年致力推廣結合新科技來進行綠化工程的綠牆工程(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鄭良仁先生,而他最近接受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訪問,無獨有偶,亦因疫情的緣故。
訪問當日雖不至於烈日當空,但也十分悶熱。應鄭先生的邀請,我們相約在九龍灣的「建造業零碳天地」內的小食亭進行訪問,那是一個設有簷篷的戶外空間。原本以為在炎熱天氣下必定會汗流浹背,殊不知溫度不像預期,一點也不覺得悶熱,間有涼風送爽,十分舒服。原來這個簷篷是鄭先生的得意之作,且內有乾坤,包含透光、減霧霾、自動除塵、太陽能發電、阻隔紫外線、降低溫度這六大功能,所以身處其中,感覺猶如室內。「這個天幕自去年十月使用至今,從未清潔過,但你看,還是一塵不染!」鄭先生一面自豪,這是可以理解的,皆因整套技術是由他一手一腳引入香港,稱得上是全港第一!究竟天幕如何可以自動除塵?關鍵正正在於天幕表面的納米光電觸媒塗層,透過光電作用(按:photoelectric effect),光線激活塗層中的觸媒粒子,生成活性氧,然後把空氣中的污染物分解成對環境無害的水和二氧化碳,達致淨化及殺菌效果。有別於傳統的太陽能發電板,上述天幕採用了納米薄膜發電玻璃,不論光線強弱,皆可發電,運作不受天氣影響,回收率更高達九成,而且成本相若,性價比自然更勝一籌了。
「零碳天地」是香港第一座零碳建築,為了更緊貼時代的步伐,現正計劃引入更多新的設計及創新的綠化技術,而鄭先生就是負責這項綠化工程。他說會引入更多新植物品種,例如黃花風鈴木及紅花風鈴木,為「零碳天地」增添色彩,使之成為「打卡聖地」,吸引市民入內觀賞。此外,鄭先生亦準備改變公園「不准踐踏草地」的規定,因為「草地不是用來踩的嗎?」當然大家都知道,這個限制是為了便於保養,但鄭先生表示保養也有很多方法,比較可取的是「在泥土內放一個厚度適中的筲箕,然後種草,根部有筲箕保護,就不怕被人踩掉了。」鄭先生希望「零碳天地」翻新後,能成為東九龍的市肺,讓市民可享有一個綠化的休憩空間,同時亦可作為「示範單位」,向業界推廣環保建築的新潮流。
鄭先生在工程界打滾多年,見證行業變遷:「以前同業好開明,甚麼都肯試,百花齊放。後來確立了種種行規,講求問責,大家便開始變得保守,按本子辦事,創新的意念買少見少,因為少做少錯。」鄭先生早年入行,受惠於早年業界的開明作風,故對近年墨守成規的趨勢甚感惋惜。他深信創新才是出路,沒有創新就沒有競爭力。現在大家都注重環保,如何將之融入尋常建築中?那便要介紹鄭先生的另一個精心傑作──屯門公路隔音屏加設垂直綠牆。一直以來,隔音屏就是隔音屏,能隔音便行了,但隨着時代變遷,社會注重實用之餘也講求外觀設計。有鑑於此,鄭先生引進垂直綠牆,經嚴格篩選後採用了虎美蘭等具隔音效果及空氣淨化的品種,既美觀又實用。然而問題來了,在隔音屏種植,沒有足夠的泥土儲水,如何解決灌溉的難題?鄭先生於是利用生物工程、納米工程、結構工程、土木工程,再以人工智能加以整合,以太陽能控制定時灌溉;植物的根又經過有機科技肥的技術進行抗菌病蟲害預處理,提升其抵抗力,結果成功打造了全港第一個垂直綠牆,該工程於2014年落成時,更是全東南亞最大型公路綠化隔音屏。當然,創新難免帶來風險,唯有不斷嘗試努力鑽研,技術才會不斷進步,可以想像,第二代的垂直綠牆會較第一代完善,第三代又較第二代先進……但總要有人踏出第一步,而鄭先生就是先行者!
鄭先生指這些新技術不是由他發明,但他認為把土木工程結合生命科技、納米科技,可以令工程千變萬化,同時又能讓每種材料和特性發揮得最好,「例如我們以種植『香根草』來覆蓋斜坡,以新技術引導草根的生長,讓根部可抓緊泥土,而這些根草也能吸水。透過讓植物與周邊環境互相達致平衡,不但能穩固斜坡,亦可減少工程完成後需要維修的次數,一舉兩得。」近來疫情肆虐,不少建築業也受影響,不過鄭先生深信在疫情下,他們這些講求質素、專業的工程才能突圍而出:「大家在疫情下加倍重視衛生,同時亦講求項目質素,因此我特別提醒員工要堅守原則,做好服務,才能留住原有的客戶。」鄭先生重品質,講信譽,在業界有口皆碑,所以即使現在經濟疲弱,工程項目仍密密麻麻排到兩年後,更逆市招聘員工,殊不簡單。
疫情亦令消毒產品供不應求,本身為浸大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成員的鄭先生於五月初主動聯絡大學,捐贈一噸EAW電解活性次氯酸抗菌原液予生物系,這些原液經稀釋後已製成50噸免洗手消毒液,並透過義工的協助,轉贈予合共45間志願機構、中小學及老人院,鄭先生更豪言「一噸唔夠送夠兩噸!」此外,鄭先生更慷慨捐資浸大生物資源與農業研究所,襄助該所進行一項利用創新生物工程及納米技術改善室內空氣質素的研究。研究工作將由所長兼生物系系主任黃煥忠教授,MH,JP帶領,目的在了解納米塗層噴射於室內環境的消毒作用及其持久性。鄭先生亦捐款設立獎學金鼓勵修讀新學科生物資源及農業科學的同學,協助培育新一代的農業專才。鄭先生為善最樂,原來有一段故事:「我們潮州人最團結,我媽媽曾經照顧個幾位無依無靠的老人家,直至他們終老。」母親的身教在鄭先生的心內留下深深烙印,從此即以她為榜樣,助人為樂,鄭先生亦曾收養多位孤兒,援助至他們中學畢業,提攜後輩可謂不遺餘力。
鄭先生另一心願就是希望下一代能抱着創新的精神,積極應用各種科技,令綠化工程更上一層樓。鄭先生以「土佬」(土木工程)自稱,最擅長把現有技術重新組合,「左砌右砌」,使之達致「1+1=3」的目的:「就像智能電話,所有功能都是現成的,但放在一部電話中,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年,香港提倡STEM教育,即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鄭先生主張「iSTEM」,除上述四項,最重要的是融合(i-Integration),因為現代社會的問題往往千絲萬縷,複雜無比,「不可能用一個方法解決所有問題,只能靈活運用不同方法,解決一個問題。」鄭先生認為,要改變業界因循的做法是不可能的,但學生還是一張白紙,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讓他們開闊眼界,學習創新,將來社會就有希望。為此,鄭先生於多間大中小學擔任校委會委員或顧問,進言獻策,又免費為學校引進新的溫室及太陽能工程,讓學生了解新趨勢,例子包括贊助樂善堂余近卿中學進行紀念花園綠化草坪工程,建造「零碳溢流組裝綠化草坪系統」;又向多間中學及浸大的可持續資源館免費提供噴射納米塗層服務,以防病毒傳播。「學校比較側重理論知識而缺少實踐,我希望以自己的經驗填補課程的不足,讓學生有更全面寬廣的視野。」
近年,坊間不時有針對年輕人的批評,指他們不夠進取,跟肯搏肯捱的上一代相差甚遠,鄭先生對此甚有保留,指舊時社會對犯錯比較包容,年輕人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但今日犯錯的代價太大,以致各行各業都傾向蕭規曹隨,年輕人少了很多機會,積極性自然大受打擊。因此,鄭先生一反常規,容許年輕人犯錯:「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樣不對!依我說,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他呼籲社會不要放大年輕人的不足,也不要急於以成敗論英雄,而應肯定其在過程中的努力及付出,他們有滿足感,就會繼續努力。鄭先生堅信「跌跌下就會大」,只要年輕人態度正確,願意將勤補拙,即使能力不足也可以透過累積經驗慢慢彌補。事實上,鄭先生在公司裏,所有新人培訓事必躬親,重視的不是他們的學業成績,或來自哪間學校,而是人品,是否具有「耐力和毅力」。
鄭先生時常引進新的技術,他直言確實有不少同行會「模仿」,但他不怕被人取代,「最緊要我們時刻進步,進步比人快,就是要人人願意創新,行業才會發光發熱!」願香港有多一些像鄭先生這樣勇於創新的老闆,為業界開闢新路,為後輩創造機會。香港未來,全賴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