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5日
林海涵博士于2017年获浸大颁授荣誉大学院士荣衔,以表扬他对社会的重大贡献

新冠疫情下,狮子会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慈善基金捐款支持中医药学院向一千名长者及长期病患者免费提供防流感草药,又到社区转送口罩

「狮子会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慈善基金」于2016年庆祝成立十周年,林博士(右六)为主礼嘉宾之一

林博士出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多年
林博士在北京的郊区协助捐建了多家医院,他本人亦捐资兴建了林海涵医院
林博士曾为中文大学的慈善筹款表演社交舞
林博士爱好书画,本月下旬更会在马车会所的首届书画展中展出其作品

 
林海涵博士,JP

  • 林海涵会计师行创办人及董事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基金会董
  •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大学院士(2017)
  • 「狮子会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慈善基金」董事会主席
  • 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港澳303区总监(1982)
  • 曾任香港游乐场协会主席
  • 曾任社会保障上诉委员会主席
  • 曾任城市规划上诉委员会委员
  • 曾任社会福利咨询委员会委员
  • 曾任交通咨询委员会委员
  • 曾任食环署食物卫生上诉委员会委员
  • 曾任色情刊物上诉委员会委员
  • 获政府颁发荣誉奖章(1992)
  • 获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1997)
  • 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
  • 联系友好协助捐建了十所北京郊区医院及三所学校
  • 美国林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相信大家对「狮子会」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从学校、自然教育中心,以至各种各样济弱扶危的社会服务,都有狮子会的踪影。本港自年初爆发新冠肺炎,狮子会亦反应迅速,实时推行各项爱心行动,包括资助浸大中医药学院向长者及长期病患者免费派发防流感草药,又在各区送赠口罩。背后的其中一名推手,就是今期的焦点人物──2017年香港浸会大学荣誉院士、香港浸会大学基金会董及林海涵会计师行创办人林海涵博士。因为林博士,浸大亦与狮子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浸大的中医药学院现时于全港设有十七间诊所,当中十间直属诊所有一项「长者爱心诊症咭计划」,服务对象为年满六十五岁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而又家境清贫的长期病患者。成功申请的人士可获十张面值港币一千元的中医药现金券,并以此券享用浸大中医专科诊所的服务,而每次使用一张现金券,中医药学院更会提供诊症服务及送赠两剂中草药。此计划由「狮子会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慈善基金」(简称基金)支持,而林海涵博士就是基金的董事会主席,他说基金于2007年由狮子会与浸大携手成立,有赖不少狮子会的友好支持:「自成立以来,基金已发放超过三万三千张医药现金优惠券,逾五千四百张『长者爱心诊症咭』,让长者得到适切的中医药治疗,改善他们的生活质素。」此计划确能实践了赠医施药、济世为怀的精神。

谈起为何狮子会当初会有此想法,林院士娓娓道来:「其实此计划是由众多狮子会朋友一起筹划的。当时狮子会成员如李国贤先生、谢炎培先生、冯妙云女士、石家璐先生,以及孔宪绍博士都想推动中医药发展。在孔博士的穿针引线下,狮子会代表与中医药学院的管理层见面,大家都预视到香港的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峻,希望能为长者做点实事。」双方一拍即合,浸大中医药学院负责提供中医药服务,而狮子会就协助筹集的财政资源。自基金成立之来,林博士一直担当筹款的重任,让基金有足够资金推动此有意义的计划。林博士笑言要动好多脑筋,花费不少唇舌:「要向别人募捐真的不易,你不可以次次都找同一批人捐钱;自己亦要身先士卒,出钱出力。」林博士指庆幸狮子会各友好的热心联系,率先介绍英国一家慈善基金,得到首笔二十万美元的捐款;之后,林博士亦向各狮子会属会及友好募捐,令计划得以长期延续,造福长者。

林博士与狮子会的渊源超过四十载,建树良多。他说其引荐人便是大生银行创办人马锦明先生:「我在短短六年间便由普通会员晋升至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港澳三O三区总监一职,打破了当时的纪录。」俗语有云:「有麝自然香」,林海涵博士出色的领袖才干,更获政府垂青,招揽他担任多项公职,为政府出谋献策,服务的范畴广泛。为表扬其对社会的贡献,林博士于1992年获政府颁发荣誉奖章,近年更获美国林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荣衔。

林博士曾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十八载,当中曾任常委达十年之久,其贡献亦教人津津乐道。他笑言自己在北京并无任何生意或人脉,只因体恤当地的医疗及教育需要。「当时北京的郊区没有医院,居民病了,只能踏单车到镇上看病,往往花上一、两小时。」有见及此,林博士积极游说一众好友捐资,结果短短十年间在北京郊区合共捐建了十间医院和三所学校,全都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自己亦捐钱成立了两家医院。他说:「每次到访医院,看到居民挥动写着『多谢』的红绢夹道欢送,实在十分感动和安慰。」因此,尽管当时林博士要打理会计师行的业务,他仍坚持经常往返北京,贡献社会的心意从不间断。

林博士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乐此不彼。他直言因为「挨过苦,挨过穷」,让他深切体会到助人为快乐之本。林博士年幼丧父,曾经历日军侵华,与母相依为命,九岁才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中学毕业于皇仁书院,他凭着亮丽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经济系,因而接触到会计课程,偶然得知若能取得英国特许会计师之资格,对在会计行业发展有极大帮助,因而决心要取得这个资格。

「当时要取得特许会计师的资格,必须要获英国的会计师行聘用,于当地工作至少一年才有资格参加考试。」为此,林博士可谓出尽法宝:「那时,我决定打电话给当时的行政立法两局非官守议员李福树先生,我和李先生根本并不认识!我与他的秘书说明来意,希望能与李先生见面。万万想不到,过了一段时间,我竟然有幸能获李先生接见。」李福树先生是香港首名华人特许会计师,父亲李冠春是东亚银行创办人之一,父子二人都是社会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李先生得知林博士的决心,竟乐意帮忙,亲自撰写推荐信,好让林博士有机会到英国工作。正当以为一切准备就緖,却发现英国的会计师楼要求亲自面试,才考虑聘用。当年机票费用昂贵,若花了钱到英国却面试失败,实在得不偿失,无奈只能作罢。然而,林博士未有放弃,经过多番思量,决定申请到英国的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重读会计,再找机会考取英国特许会计师之资格。

1964年,林博士乘船出发到英国,身上只得三百英磅,为着目标向前迈进。当船驶经地中海开罗,他买了一份报纸,从报章中得知伦敦有会计师行聘请会计文员,便立即请船上的工作人员代打电报,预告会到该会计师行面试。结果抵达英国后短短四日,他已获得两间公司聘用,令他不用重读会计课程,同时又能赚钱帮补家计。在英国的那些年,林博士肯拚博,不怕辛苦,下班后每天挑灯夜读,最后让他成功考取英国特许会计师资格。学成回港工作,并于1977年创立林海涵会计师行。

如果说不断学习,增值自己是林海涵博士成功路上的一个开始,那么捉紧机会,决心实践理想就是林博士的致胜关键。林博士的会计师行,如今有其三位女儿协助打理,他说:「做甚么事情都要下定决心,好好努力争取,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办法,要是身边没有人帮你,也可靠自己开辟天地。」林博士劝勉年青一代要将眼光放远一点,多拼博不计较,力求上进。尤其在这大数据年代,一定要好好装备自己。身为虔诚的基督徒,林博士很感恩一直得到神的带领及眷顾,赐予他健康的身体,好让他有力量去贡献社会。 

从访问中,不难发现林博士积极的人生态度,无论面前的挑战有多艰难,他都从不畏惧,坚守自己的信念,向目标一步步前行。把握机会的每个瞬间,成就丰盛完美的人生,正正是林博士的写照。他就像「愚公移山」故事中的主角,别人认为没可能之事,他却用双手及毅力,去印证不可能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