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5日
林海涵博士於2017年獲浸大頒授榮譽大學院士榮銜,以表揚他對社會的重大貢獻

新冠疫情下,獅子會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慈善基金捐款支持中醫藥學院向一千名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免費提供防流感草藥,又到社區轉送口罩

「獅子會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慈善基金」於2016年慶祝成立十周年,林博士(右六)為主禮嘉賓之一

林博士出任北京市政協委員多年
林博士在北京的郊區協助捐建了多家醫院,他本人亦捐資興建了林海涵醫院
林博士曾為中文大學的慈善籌款表演社交舞
林博士愛好書畫,本月下旬更會在馬車會所的首屆書畫展中展出其作品

 
林海涵博士,JP

  • 林海涵會計師行創辦人及董事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基金會董
  • 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大學院士(2017)
  • 「獅子會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慈善基金」董事會主席
  • 國際獅子總會中國港澳303區總監(1982)
  • 曾任香港遊樂場協會主席
  • 曾任社會保障上訴委員會主席
  • 曾任城市規劃上訴委員會委員
  • 曾任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委員
  • 曾任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
  • 曾任食環署食物衛生上訴委員會委員
  • 曾任色情刊物上訴委員會委員
  • 獲政府頒發榮譽獎章(1992)
  • 獲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1997)
  • 曾任北京市政協委員
  • 聯繫友好協助捐建了十所北京郊區醫院及三所學校
  • 美國林肯大學榮譽法學博士

相信大家對「獅子會」這個名字不會感到陌生,從學校、自然教育中心,以至各種各樣濟弱扶危的社會服務,都有獅子會的蹤影。本港自年初爆發新冠肺炎,獅子會亦反應迅速,即時推行各項愛心行動,包括資助浸大中醫藥學院向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免費派發防流感草藥,又在各區送贈口罩。背後的其中一名推手,就是今期的焦點人物──2017年香港浸會大學榮譽院士、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會董及林海涵會計師行創辦人林海涵博士。因為林博士,浸大亦與獅子會結下了不解之緣。

浸大的中醫藥學院現時於全港設有十七間診所,當中十間直屬診所有一項「長者愛心診症咭計劃」,服務對象為年滿六十五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而又家境清貧的長期病患者。成功申請的人士可獲十張面值港幣一千元的中醫藥現金券,並以此券享用浸大中醫專科診所的服務,而每次使用一張現金券,中醫藥學院更會提供診症服務及送贈兩劑中草藥。此計劃由「獅子會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慈善基金」(簡稱基金)支持,而林海涵博士就是基金的董事會主席,他說基金於2007年由獅子會與浸大攜手成立,有賴不少獅子會的友好支持:「自成立以來,基金已發放超過三萬三千張醫藥現金優惠券,逾五千四百張『長者愛心診症咭』,讓長者得到適切的中醫藥治療,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此計劃確能實踐了贈醫施藥、濟世為懷的精神。

談起為何獅子會當初會有此想法,林院士娓娓道來:「其實此計劃是由眾多獅子會朋友一起籌劃的。當時獅子會成員如李國賢先生、謝炎培先生、馮妙雲女士、石家璐先生,以及孔憲紹博士都想推動中醫藥發展。在孔博士的穿針引線下,獅子會代表與中醫藥學院的管理層見面,大家都預視到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峻,希望能為長者做點實事。」雙方一拍即合,浸大中醫藥學院負責提供中醫藥服務,而獅子會就協助籌集的財政資源。自基金成立之來,林博士一直擔當籌款的重任,讓基金有足夠資金推動此有意義的計劃。林博士笑言要動好多腦筋,花費不少唇舌:「要向別人募捐真的不易,你不可以次次都找同一批人捐錢;自己亦要身先士卒,出錢出力。」林博士指慶幸獅子會各友好的熱心聯繫,率先介紹英國一家慈善基金,得到首筆二十萬美元的捐款;之後,林博士亦向各獅子會屬會及友好募捐,令計劃得以長期延續,造福長者。

林博士與獅子會的淵源超過四十載,建樹良多。他說其引薦人便是大生銀行創辦人馬錦明先生:「我在短短六年間便由普通會員晉升至國際獅子總會中國港澳三O三區總監一職,打破了當時的紀錄。」俗語有云:「有麝自然香」,林海涵博士出色的領袖才幹,更獲政府垂青,招攬他擔任多項公職,為政府出謀獻策,服務的範疇廣泛。為表揚其對社會的貢獻,林博士於1992年獲政府頒發榮譽獎章,近年更獲美國林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榮銜。

林博士曾擔任北京市政協委員十八載,當中曾任常委達十年之久,其貢獻亦教人津津樂道。他笑言自己在北京並無任何生意或人脈,只因體恤當地的醫療及教育需要。「當時北京的郊區沒有醫院,居民病了,只能踏單車到鎮上看病,往往花上一、兩小時。」有見及此,林博士積極游說一眾好友捐資,結果短短十年間在北京郊區合共捐建了十間醫院和三所學校,全都以捐贈者的名字命名;自己亦捐錢成立了兩家醫院。他說:「每次到訪醫院,看到居民揮動寫着『多謝』的紅絹夾道歡送,實在十分感動和安慰。」因此,儘管當時林博士要打理會計師行的業務,他仍堅持經常往返北京,貢獻社會的心意從不間斷。

林博士積極投身社會服務,樂此不彼。他直言因為「挨過苦,挨過窮」,讓他深切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林博士年幼喪父,曾經歷日軍侵華,與母相依為命,九歲才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中學畢業於皇仁書院,他憑着亮麗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經濟系,因而接觸到會計課程,偶然得知若能取得英國特許會計師之資格,對在會計行業發展有極大幫助,因而決心要取得這個資格。

「當時要取得特許會計師的資格,必須要獲英國的會計師行聘用,於當地工作至少一年才有資格參加考試。」為此,林博士可謂出盡法寶:「那時,我決定打電話給當時的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李福樹先生,我和李先生根本並不認識!我與他的秘書說明來意,希望能與李先生見面。萬萬想不到,過了一段時間,我竟然有幸能獲李先生接見。」李福樹先生是香港首名華人特許會計師,父親李冠春是東亞銀行創辦人之一,父子二人都是社會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李先生得知林博士的決心,竟樂意幫忙,親自撰寫推薦信,好讓林博士有機會到英國工作。正當以為一切準備就緖,卻發現英國的會計師樓要求親自面試,才考慮聘用。當年機票費用昂貴,若花了錢到英國卻面試失敗,實在得不償失,無奈只能作罷。然而,林博士未有放棄,經過多番思量,決定申請到英國的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重讀會計,再找機會考取英國特許會計師之資格。

1964年,林博士乘船出發到英國,身上只得三百英磅,為着目標向前邁進。當船駛經地中海開羅,他買了一份報紙,從報章中得知倫敦有會計師行聘請會計文員,便立即請船上的工作人員代打電報,預告會到該會計師行面試。結果抵達英國後短短四日,他已獲得兩間公司聘用,令他不用重讀會計課程,同時又能賺錢幫補家計。在英國的那些年,林博士肯拚博,不怕辛苦,下班後每天挑燈夜讀,最後讓他成功考取英國特許會計師資格。學成回港工作,並於1977年創立林海涵會計師行。

如果說不斷學習,增值自己是林海涵博士成功路上的一個開始,那麼捉緊機會,決心實踐理想就是林博士的致勝關鍵。林博士的會計師行,如今有其三位女兒協助打理,他說:「做甚麼事情都要下定決心,好好努力爭取,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辦法,要是身邊沒有人幫你,也可靠自己開闢天地。」林博士勸勉年青一代要將眼光放遠一點,多拼博不計較,力求上進。尤其在這大數據年代,一定要好好裝備自己。身為虔誠的基督徒,林博士很感恩一直得到神的帶領及眷顧,賜予他健康的身體,好讓他有力量去貢獻社會。 

從訪問中,不難發現林博士積極的人生態度,無論面前的挑戰有多艱難,他都從不畏懼,堅守自己的信念,向目標一步步前行。把握機會的每個瞬間,成就豐盛完美的人生,正正是林博士的寫照。他就像「愚公移山」故事中的主角,別人認為沒可能之事,他卻用雙手及毅力,去印證不可能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