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4日
饶学研究基金捐资支持浸大饶宗颐国学院翻译饶公的著作

李教授指是项翻译计划,为中西学术文化交流展开新里程

2013年,饶宗颐教授捐赠书画予浸大襄助成立饶宗颐国学院,李教授陪同饶公出席捐赠仪式

2019年,李教授为浸大饶宗颐国学院举办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展主礼
浸大饶宗颐国学院曾举办「甲骨小儿科」亲子活动,让小学生认识甲骨文

 
李焯芬教授,GBS,SBS,JP

  • 饶学研究基金董事会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荣誉主席──饶学研究基金
  •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
  • 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
  • 香港珠海学院校长
  • 香港大学名誉大学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 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 香港大学荣休教授
  •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荣誉博士
  •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荣誉博士
  • 爱丁堡纳皮尔大学荣誉博士
  • 澳门大学荣誉博士
  •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博士

「一般来说,大学教授一生著有三、四百篇论文,已是非常难得,但饶公却有学术论文一千篇,著作超过一百部,当中三分之二的论文更是他在退休后才发表的,饶公是名副其实的退而不休。」饶学硏究基金董事会主席李焯芬敎授向我们讲述已故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的成就。李教授与饶公相识数十载,自港大饶宗颐学术馆成立以来又一直担任馆长一职,以义务性质致力推广「饶学」,传承中国文化的瑰宝。

饶教授是当代的国学大师,其学术及艺术成就卓著,学问广博,著述宏富,其研究范围包罗上古史、甲骨文、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目录文献学、古典文学及中外艺术史等十三个领域。李教授表示,广义来说,饶学研究其实就是中国历史及文化的研究。因此,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大学从事饶学研究,例如广州中山大学有饶宗颐硏究院、山东大学中文系有饶宗颐研究中心、中国东北黑龙江大学也有专门硏究饶学的中心。此外,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也有不少专门研究饶学的学者。

2019年,饶学硏究基金慷慨捐资港币250万元,支持浸大饶宗颐国学院为饶教授的论著翻译成英文版,目的是加强饶教授论著在国际的影响力。李教授在签约仪式上说:「当年若无玄奘法师把经文翻译,就不会有现今东亚的佛教。因此,翻译作为协助学术著作广传起了关键的作用。」李教授指饶学研究基金选择与浸大的饶宗颐国学院合作,因为国学院「人强马壮」,当中不少研究人员为外籍人士,更是年青的学者,而且面向国际,在世界高等院校有广泛人脉,有实力肩负翻译和海外交流的重任。

李敎授指近年到外国大学演讲,不少海外学者都对中国历史及文化感到兴趣,今次浸大饶宗颐国学院承担的翻译工作颇具规模,相信能协助外籍学者更深入认识中国文化。「不是每位外籍学者都能阅读严肃的中文学术著作,将饶公的著作翻译成英文,对推广饶学硏究和中国历史文化交流很有作用。」事实上,浸大饶宗颐国学院今次的翻译计划为期五年,将精选饶教授的学术论著,译成英文书稿,再交由国际知名的学术出版社出版,而国学院更成立了学术顾问委员会及编辑委员会,由国学院院长陈致教授统筹,成员包括来自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东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学府。

香港、内地乃至海外都有不少研究饶学的学者,李教授指每年都会举办饶学研讨会,让世界各地的学者互相切磋交流。他指每间学府研究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部分学者亦会延续饶公的研究,而饶学研究基金除了推动饶学研究,另一重点就是传承国学。「如今不少前辈学者已步入古稀之年,因此文化艺术研究需要有人传承,中山大学每年都会在广州举办一星期的饶学硏习班,参加者全是年轻学者,来自全国各地二、三十间大学,目的就是深入了解饶学。」

李教授跟饶公结缘,亦是因为饶公身体力行提携后学。李教授在九十年代出任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而饶公当时是该会的学术委员会主席。饶公认为敦煌学的研究非常重要,于是每年邀请内地中青年学者到香港交流,时间由三个月至一年不等,而李教授就负责在背后谋划及筹措资金,并处理住宿及签证等各项事宜。「当年这些获邀来港的年轻学者,现在很多已经成为内地顶级教授,例如北京大学的荣新江教授。」这项计划着实培养了大批的年轻学者,推动包括敦煌学等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
 
要让年轻一代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不少国学推手都在背后花了不少心血。浸大饶宗颐国学院曾以「玩转甲骨文」、「甲骨小儿科」为主题举办亲子活动,让小学生及家长了解古代不同的书写媒介,从而感受甲骨文字的趣味。李教授认为崭新的科技可以协助传承文化,让下一代觉得有趣。「我们要推动中国文化传承,同样也要有现代的视野,例如可透过网上发放研究成果,添上趣味,这方面也要有年轻人接捧。」为何饶公如此重视敦煌学?饶公待人处事有何特质?下一期「焦点人物」继续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