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指是項翻譯計劃,為中西學術文化交流展開新里程
2013年,饒宗頤教授捐贈書畫予浸大襄助成立饒宗頤國學院,李教授陪同饒公出席捐贈儀式
2019年,李教授為浸大饒宗頤國學院舉辦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展主禮
李焯芬教授,GBS,SBS,JP
- 饒學研究基金董事會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主席──饒學研究基金
-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
-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
- 香港珠海學院校長
- 香港大學名譽大學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 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
-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
-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榮譽博士
-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榮譽博士
- 愛丁堡納皮爾大學榮譽博士
- 澳門大學榮譽博士
- 香港公開大學榮譽博士
「一般來說,大學教授一生著有三、四百篇論文,已是非常難得,但饒公卻有學術論文一千篇,著作超過一百部,當中三分之二的論文更是他在退休後才發表的,饒公是名副其實的退而不休。」饒學硏究基金董事會主席李焯芬敎授向我們講述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的成就。李教授與饒公相識數十載,自港大饒宗頤學術館成立以來又一直擔任館長一職,以義務性質致力推廣「饒學」,傳承中國文化的瑰寶。
饒教授是當代的國學大師,其學術及藝術成就卓著,學問廣博,著述宏富,其研究範圍包羅上古史、甲骨文、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中外關係史、敦煌學、目錄文獻學、古典文學及中外藝術史等十三個領域。李教授表示,廣義來說,饒學研究其實就是中國歷史及文化的研究。因此,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大學從事饒學研究,例如廣州中山大學有饒宗頤硏究院、山東大學中文系有饒宗頤研究中心、中國東北黑龍江大學也有專門硏究饒學的中心。此外,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UCLA)也有不少專門研究饒學的學者。
2019年,饒學硏究基金慷慨捐資港幣250萬元,支持浸大饒宗頤國學院為饒教授的論著翻譯成英文版,目的是加強饒教授論著在國際的影響力。李教授在簽約儀式上說:「當年若無玄奘法師把經文翻譯,就不會有現今東亞的佛教。因此,翻譯作為協助學術著作廣傳起了關鍵的作用。」李教授指饒學研究基金選擇與浸大的饒宗頤國學院合作,因為國學院「人強馬壯」,當中不少研究人員為外籍人士,更是年青的學者,而且面向國際,在世界高等院校有廣泛人脈,有實力肩負翻譯和海外交流的重任。
李敎授指近年到外國大學演講,不少海外學者都對中國歷史及文化感到興趣,今次浸大饒宗頤國學院承擔的翻譯工作頗具規模,相信能協助外籍學者更深入認識中國文化。「不是每位外籍學者都能閱讀嚴肅的中文學術著作,將饒公的著作翻譯成英文,對推廣饒學硏究和中國歷史文化交流很有作用。」事實上,浸大饒宗頤國學院今次的翻譯計劃為期五年,將精選饒教授的學術論著,譯成英文書稿,再交由國際知名的學術出版社出版,而國學院更成立了學術顧問委員會及編輯委員會,由國學院院長陳致教授統籌,成員包括來自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牛津大學、芝加哥大學、東京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學府。
香港、內地乃至海外都有不少研究饒學的學者,李教授指每年都會舉辦饒學研討會,讓世界各地的學者互相切磋交流。他指每間學府研究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部分學者亦會延續饒公的研究,而饒學研究基金除了推動饒學研究,另一重點就是傳承國學。「如今不少前輩學者已步入古稀之年,因此文化藝術研究需要有人傳承,中山大學每年都會在廣州舉辦一星期的饒學硏習班,參加者全是年輕學者,來自全國各地二、三十間大學,目的就是深入了解饒學。」
李教授跟饒公結緣,亦是因為饒公身體力行提攜後學。李教授在九十年代出任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而饒公當時是該會的學術委員會主席。饒公認為敦煌學的研究非常重要,於是每年邀請內地中青年學者到香港交流,時間由三個月至一年不等,而李教授就負責在背後謀劃及籌措資金,並處理住宿及簽證等各項事宜。「當年這些獲邀來港的年輕學者,現在很多已經成為內地頂級教授,例如北京大學的榮新江教授。」這項計劃着實培養了大批的年輕學者,推動包括敦煌學等的中國歷史文化研究。
要讓年輕一代了解中國古代文化,不少國學推手都在背後花了不少心血。浸大饒宗頤國學院曾以「玩轉甲骨文」、「甲骨小兒科」為主題舉辦親子活動,讓小學生及家長了解古代不同的書寫媒介,從而感受甲骨文字的趣味。李教授認為嶄新的科技可以協助傳承文化,讓下一代覺得有趣。「我們要推動中國文化傳承,同樣也要有現代的視野,例如可透過網上發放研究成果,添上趣味,這方面也要有年輕人接捧。」為何饒公如此重視敦煌學?饒公待人處事有何特質?下一期「焦點人物」繼續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