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伟贤教授工程师
- 中电学院校长
- 中华电力有限公司总裁 (2013-2017)
- 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暨咨议会副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成员(2015-2019)
- 香港浸会大学人事管理委员会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财务委员会副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校园拓展及设施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2016-2017)
- 香港浸会大学新校长遴选委员会副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常务委员会成员
- 澳洲RMIT大学客座教授
- 香港质量保证局董事局成员
-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理事会成员
- 香港工程师学会理事会理事(2019-2020)
- 香港工程科学院荣誉司库,执行委员会及理事会成员
- 香港专业人士协会副会长
- 香港雇主联合会公用事业组主席及理事会成员(2013-2018)
- 推动使用电动车辆督导委员会成员(2013-2017)
- 2017-2022选举委员会(工程界)成员
- 香港企业技术学院网络创始主席
- 多间高等院校咨询委员会委员
- 香港管理专业协会理事会委员
- 东亚暨西太平洋地区电力事业协会荣誉司库(2015-2016)
-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Fellow (FIET)
- 机械工程师学会Fellow (FIMechE)
- 香港工程师学会Fellow (FHKIE)
- 澳洲工程师学会Fellow (FIEAust)
- 香港工程科学院Fellow (FHKEng)
- 香港管理专业协会Fellow (FHKMA)
- 职业训练局荣誉院士(2014)
过去两年,新冠肺炎疫症肆虐,中美贸易纠纷持续,香港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失业率持续上升,一份稳定的职业令人趋之若鹜,难怪专为有意投身电力行业人士提供专业认可工程课程的中电学院,近年收生人数节节上升。中电学院校长潘伟贤教授工程师相信,不少人看好未来香港基建工程的发展:「常言道做人要有『一技之长』,基建工程需要大量人才,业内人才一直供不应求,而电力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电力及机械工程专业更有明确的晋升阶梯,相信可让年青人发挥所长。」
事实上,香港未来的基建工程项目大幅上升,今年公布的财政预算案,政府投放于工务工程的投资每年平均可能达一千亿港元,而整体建造业每年的工程量亦将增至约三千亿港元水平。潘教授指工程师在内地也「好吃香」。另外,因为中电是国内最大的外资电力企业,工程遍布各省市,而中电在东南亚、印度及澳洲等地亦有投资项目,若获中电聘用,单是中电内部已有不少到外地发展的机会。此外,政府近年亦致力把香港构建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智慧城市,要落实智慧城市需配合可再生能源、智能用电、智能交通等,相信对电力及机电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
以经验贡献浸大
潘教授对电力行业了如指掌,因为他本人是「红裤子」出身,在中电由工程师晋身至管理层,并在输电工程、技术服务、变革管理、中电国际、地区营运、资产管理、输电及供电等多个范畴位居要职,最终更获擢升至中电总裁。2017年,他肩负起新成立的中电学院校长一职,致力培训新一代的电力人才。同时,他亦担当多间本地高等院校咨询的角色,分享其真知灼见,当中包括浸大。2015年,潘教授获委任为浸大校董会成员,至2020年接任副主席,期间身兼多项职务,包括校园拓展及设施管理委员会、校长遴选委员会等。
「我很欣赏浸大的全人教育理念,能与时并进,为学生带来独特、完善及丰富的学习体验,使学生不仅具备知识和识见,以应付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还培育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及对社会有责任感。」潘教授说。「这些年来见证浸大的发展,钱大康校长荣休及卫炳江校长上任,种种经历都使我有看到家人成长的感觉,亦使我和浸大的关系更进一步。」潘教授娓娓道来他与浸大的情谊。除了协助遴选新校长,潘教授更以其丰富的管理经验为大学出谋献策,带来多项新猷,包括倡议把大学的人事政策聚焦于人才拓展(Talent Development),又订立改革蓝图完善雇员的医疗福利制度等。他指「大学要吸纳最好的人才,难免要与其他院校竞争,因此我们要巩固浸大的人才拓展制度」,以配合大学的十年策略发展计划。
服务社会 以民为先
潘教授是一位多方面的领袖,除了工程专业,他在人事、财务等多方面都有实战经验,皆因他在中电涉猎过不同范畴。潘教授还记得当年他入职中电时,适值70年代香港股灾,「恒生指数曾跌至150点」,即使是香港大学毕业生求职亦甚为困难。「我们这届港大工程系毕业生很多都找不到工作,不少同学惟有选择继续进修。」潘教授庆幸同时获中电、政府及一间机构取录,而他最终选择了加入中电。他说当年面试时,中电的英籍管理层最想了解求职者的社会服务经验:「因为中电是一家公用事业机构,管理层希望聘用有志服务社会的人。」
潘教授指出,要维持可靠及无间断的电力服务,员工需要轮班通宵工作,即使天气恶劣也要出勤。「大时大节,别人放假您返工;台风侵袭,不但没有休班,更要抵受恶劣天气出队维护电力设施。若只抱住『打工』心态,很难维持对工作的热忱及动力。」跟潘教授共事多年的中电人都会亲切地叫他做「Paul Sir」。据传媒报导,Paul Sir曾是中电义工队的一员,二十多年前为马鞍山一个矿场驳电时,发现山上的居民生活环境恶劣,电力设备破旧。由于担心居民用电安全,Paul Sir便与其他义工队员购买电器送给居民,可见Paul Sir与一众同事具有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回顾事业生涯四十载,当中最难忘的挑战,Paul Sir认为莫过于2003年沙士侵袭。当时社会对此病毒的认识不多,只知传播迅速且死亡率高,全港共有1,700多人感染,淘大花园就多达300宗,是疫情的重灾区。Paul Sir忆述:「某天晚上七时许,我们收到淘大花园其中一座停电的消息。虽然担心同事会有感染的风险,但为了尽快恢复供电,我们还是决定到现场更换损坏了的零件。」做好保护措施后,身为管理层的Paul Sir身先士卒,带领维修队到达现场,最后供电设施顺利修妥,数小时后便恢复供电。他认为身为管理层,除了要为一些较长远的决策深思熟虑,在遇上突发事情时也要当机立断。有时议而不行反而会错失良机。
取之社会 用于社会
中电注重社会责任,Paul Sir也深受这企业文化熏陶,热心服务社会。正是这份心志驱使Paul Sir在繁重工作之余兼任多项公职及学会职务。「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希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应用在工作上,而是扩大至整个社会的不同层面,希望能『取之社会,用于社会』。」他更指长远而言,希望中电学院的课程日后可以取得大湾区相关的资历,让年轻人有机会在该区发展。香港现正处于逆境之中,对刚毕业投身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极具挑战。「但我相信现今的年青人不会就此气馁,相反他们有一种逆流而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常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他们装备好自己,将来必成为社会上的主人翁。」Paul Sir如是说。
中电学院成立至今已将近四年,在Paul Sir领导下,学院「从无到有」,现时提供超过十个课程,涵盖短期课程、证书、文凭、专业文凭、学士及双硕士课程,更与多间本地及海外的高等院校合作。Paul Sir坦言:「在中电学院,我希望为年青人带来的是『希望』!社会上,不是人人都可顺利走在传统的学习路径上。我们希望透过学院提供的专业课程,让有志投身电力行业的年青人,掌握知识及技能,一步一步走上明确的事业路径,成为持有专业资格的工程人员,增加在社会向上游的机会。」
勤奋坚持 永不言休
中电学院展览厅的大墙上,印有爱因斯坦的名句:You never fail until you stop trying,这亦是Paul Sir的人生座右铭,他本人亦没有停下来的心态,最近正进修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永不言休。他说:「现今科技日新月异,持续学习及接受转变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他的成功之路亦无快捷方式,也并非一朝一夕,只要每天保持着一份对工作及生活的热情,勤奋并坚持不断学习新知识,留意社会发展及需求,注重人际关系,定下自己目标,懂得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改善不足之处,即使将来再遇到类似情况,应付起来也可以得心应手。
Paul Sir注重工作与生活平衡,因为这对良好的心理质素极为重要。他的兴趣是与家人郊游,亦爱打高尔夫球及钓鱼,更会参与足球比赛和龙舟竞赛,这源于中电管理层的一项传统活动──加入MU龙舟队 (Management United) ,锻炼体魄之余,亦让不同资历的管理层人员建立团队精神。Paul Sir说:「我们的龙舟队每年备战比赛,输赢其次,志在参与。赛前三个月已开始练习,比赛前每周训练多达三天,每次要划2,000至3,000桨,甚至靠龙舟出西贡内海,宛如长征。期待疫情早日散去,大家可以再次一起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