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
浸大于2020年颁授荣休校长荣衔予吴清辉教授

浸大颁授荣誉理学博士予吴教授,表扬他为优秀的教育家

吴教授于2001至2010年出任浸大校长一职,图为2001年就职典礼,获时任特首董建华授予大学条例
吴校长于2004年获顾明均博士捐赠港币一亿元予浸大,支持大学发展,当中包括兴建传理视艺大楼,大学其后以顾博士的名字命名大楼内的展览厅
吴教授获UIC校长颁发「UIC荣休校长」证书
吴教授于2008年与浸大师生一同运送北京奥运圣火,图为与太太郭蜀华女士及参与师生合照

UIC着重培养学生品格,每年举办成人礼,采取了明代祭孔礼仪,倡导国学,亦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017年,吴校长参加千人传书活动,把800包书以人手相传,全长3.5公里,把书香从旧校园带到新校园

舍堂教育为推动全人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吴校长与UIC各院长、舍监及新生对谈,助他们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吴清辉教授,GBS

  • 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校长
  • 香港浸会大学第三任校长(2001-2010)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创校校长(2004-2019)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荣休校长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学校发展顾问(2019-2020)
  •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2020)
  • 香港培正小学校董
  • 沪江维多利亚学校校董

香港浸会大学今年成立65周年,回望过去,浸大有不少屡创新猷的项目,包括开办全港首个中医药学课程;创立全港首间视觉艺术院、电影学院;成立内地首间由内地及香港高等学府合办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还有建立首间由活化工厂大厦而成的艺术村——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这些开创先河的建树,都是浸大第三任校长——荣休校长吴清辉教授在其短短不足十年的任期内完成,为甚么吴校长可以做出如此多的创举?今期焦点人物有幸邀得吴校长与我们分享个中故事。

吴校长化学工程系出身,他一直倡议文理互通,推动跨学科发展。「记得当年浸大已有传理及电影学系,但仍希望开拓视觉艺术课程,以弥补本地视觉艺术教育的不足,并为创意工业培育人才,亦有助巩固浸大人文学科的优势。」吴校长在2004年构思成立视觉艺术院,在政府支持下,得以活化位于启德的前皇家空军军官俱乐部作为临时校舍,但这终非长远之策,希望兴建新大楼却苦无资金,怎么办?幸好「天佑浸大」,香港培正中学校友顾明均博士刚巧主动联系吴校长,说他有意捐资支持教育,其后在一次会面中更爽快答应捐赠1亿元。吴校长形容顾博士如小说中的「豪侠」,慷慨襄助本校发展,而浸大有了这笔巨款,便以其中的4,500万元向教资会申请配对,亦庆幸得到时任教资会主席林李翘如女士的支持,最后获准在校园兴建一栋全新的传理及视艺大楼,确是一举两得。吴校长说:「传理学院旧大楼本已不敷应用,我一直耿耿于怀想谋求改善,搬进新大楼,则可释放学院的发展潜力;而参考外国大学的经验,把传理及视艺置于同一大楼,可产生协同效应,相得益彰。」

另一方面,自千禧年后,香港电影业人才流失日趋严重。吴校长不忍心看到昔日的东方荷里活黯然失色,遂与时任电影电视系系主任卓伯棠博士磋商,把电影电视系升格为电影学院,以助业界扭转劣势。虽然草创维艰,吴校长坚信浸大推动传理和电影学多年,培育电影人才「责无旁贷」,于是调配大学储备,以借贷的形式支持学系完成创举。事实可以说明一切,浸大电影学院曾获选为全球十大卓越电影学院,是亚洲区四间入围院校的其中一间,学院培育了无数人才,不少校友成为业界的支柱,制作过不少叫好叫座的电影,更在多个国际影展获奖,例如2019及202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之新晋导演奖得主,都是浸大校友!「今日回看,升格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些年来电影学院的成就有目共睹!」

浸大今年六月成功获得全港首间中医医院的营运权,实现了20年前的梦想。对当年一手创办中医药学院的吴校长来说,这确实是令人雀跃的消息。还记得吴校长当年尽管身负理学院院长的重任,还要兼任中医药课程发展委员会主席一职,由课程设计、招聘人手以至质素保证等,都由吴校长一手筹划,甚至亲自带领学生到内地实习。众所周知,国内的中医药教育历史悠久,发展成熟,但浸大想走不一样的路,矢志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让中医药走向国际化,而其中必修的生物医学以英语授课。为此吴校长特意走访澳洲及美国,考察当地的中医药教学,结果信心更是大增,深信「浸大只要肯做,一定会做得好。」原来外国受限于语言及文化差异,对很多中医药的词汇只能采用直译或音译。吴校长说:「例如陈皮,外国翻译为Chen Pi,试问学生如何能够掌握个中的精粹? 」

浸大要发展中医药,还要过立法会这一关,幸好吴校长身兼立法会议员及《中医药条例草案》委员会主席,有份参与制定相关法例。「我不接受中医只是辅助,我亦反对在中医前加上『传统』二字,中医就是中医,它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也有历久常新的价值。」在吴校长的游说下,上述草案获立法会一致通过,为推动本港中医药标准化及现代化奠下基础。吴校长直言:「立法会有不同党派,立场各异,能够获全票通过的议案可谓绝无仅有,可见发展中医药是众望所归。」浸大其后开办多个学士及研究生课程,并建成赛马会中医药学院大楼,成为本校以至本港中医药教、医、研的基地。吴校长形容中医药课程「从无到有,完全有赖同事们的决心,冲破重重难关推进;浸大其后很多新领域得以成功推进,也得借鉴开办中医药学院拓荒的经验。」他亦特别提到2003年沙士袭港,中医药学院亦克尽绵力,为多间医院提供免费中药汤包,赢得不少前线医护的掌声。浸大本着治病救人的理念,多年来于各区开设中医诊所,并以营运中医医院为最终目标,过程虽有曲折,但初心不变,今日梦想达成,吴校长自然倍感安慰。

但要数最令吴校长感恩的项目,则非「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下称「北师港浸大」UIC)莫属。吴校长忆述,到内地办学这个构思起初由时任持续教育学院院长黄志汉博士最先提出,也是吴校长多年的心愿之一,期望藉建大学贡献国家。吴校长形容这是浸大策略发展重要的一步:「若能伙拍内地知名学府共同办学,可以突破香港的地理限制,大大促进内地与香港的学术交流,二来亦可把浸大的影响力伸延至内地,同时令浸大学生人数倍增,增强浸大的实力。」由筹备到建校,尽管事务繁多,吴校长都亲力亲为,更同时兼任浸大校长及UIC创校校长达六年之久,可见其魄力惊人。在国内办事,人脉尤为重要。吴校长曾任人大代表,与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兼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许嘉璐教授份属友好。他说:「北师大具名气,又较重视人文学科,跟浸大好夹,所以一拍即合。」而选址定在珠海,则因当地文风较为朴素。

吴校长忆述当年推动此项目,内外都要兼顾。对内,要争取浸大内部支持,因UIC的学位是由浸大颁授。在一次校董会会议上,有同事提问如何保证UIC日后的学术质素?当时吴校长身旁的副校长曾宪博教授笑言:「由吴校长做校长便可以确保质素了。」其实浸大早已为UIC制定了一套质素保证机制,确保其毕业生达到浸大的严谨要求。至于对外,这次内地与香港的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为全国首例,虽已觅得合作伙伴,亦需教育部首肯,而取得批文的过程又有多番转折,都要由吴校长亲自处理。更棘手的问题就是学院的领导,两间大学该如何分工呢? 为了解决两校共治的问题,吴校长提出既然UIC采用浸大学制及颁授浸大学位,校长人选必须是由浸大委派,而校董会主席则由北师大代表出任,以握有对校长的任免权,这样便能达致北师大可监督校长而浸大则可监控课程这个双赢方案。「这个合作模式创了先河,正是UIC成功的经验,内地教育部日后容许更多本地院校到内地办学。」

UIC于2005年正式成立,是内地第一所新型博雅大学,以学生为本,全英语教学,重视学生身心成长,为内地大学走向多元化迈向新一页。由于首年招生获正式批文后已过高考发榜期,较难吸引成绩优异的学生报读,因此部分新生初期难以适应全英语教学。尽管如此,UIC同事并没有气馁,反而深信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他忆述有老师对学生不离不弃,甚至跑到宿舍去「捉学生上堂」;到了第二个学期,学生开始慢慢跟得上进度。「我们的学生知书识礼,会自发举办敬师节及成人礼等活动,尊敬父母和师长,令我非常欣慰。」在吴校长的领导下,UIC成立短短三年,收生已达一本线的水平,而超过七成毕业生继续升学,入读全球百强名校进修的亦逾七成,创业的毕业生亦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成果丰硕;而UIC再获批300亩土地建设新校园,由2015年起启动工程,至2017年落成启用,期间不足三年,亦是由吴校长力促而成,此举获称誉为「奇迹」。由此可见,吴校长对教育的贡献确是毋庸置疑。

UIC的成功经验,成为日后的借镜,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的例子因此如雨后春笋。吴校长认为两地优势互补有无限的可能性,例如内地的中医发展成熟,香港的中医则敢于创新,若能加强合作,必可增进人类福祉。回归后,内地与香港融合是大势所趋,吴校长喜见浸大现任校长卫炳江教授积极寻找与内地合作的机遇,他亦欣悉副校长郭毅可教授促成浸大与华为开展人工智能的科研合作。吴校长坦言:「大湾区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机遇,在这个大时代中,浸大不能缺席。」他希望年轻人适应时代变迁,积极考虑北上发展,亲身体验国家近年的各项建设,人生轨迹会变得不一样。

献身教育事业近半世纪,吴校长庆幸身边同事尽心尽力,襄助他实践各项大计:「众志才能成城,正是有这些认同大学发展目标的同事打拼,大学才能勇往前行。」吴校长功成不居,尽显谦谦学者的风范,因此能在任内吸引了不少知名学者加入浸大,贡献所长。去年,他除了获授予荣休校长荣衔,亦获浸大颁授荣誉理学博士,以表扬他是推动香港和区内高等教育的「真正先锋」。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分享其教育的理念,强调:「无论是否博雅大学,都要有博雅精神。」吴校长借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Educating the mind without educating the heart is no education at all.”希望大学不止是“Education of the Mind”,向学生传道授业,而是做到“Education of the Heart”, 以培育全人为宗旨,有关心天下事的关怀,注重培养「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学生领悟学习的真谛,在生活与学习中,注重各类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博雅教育所提倡的「学识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