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06日
史博士与夫人出席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晚宴 2021

史博士(左四)与浸大多位高层认识多年,图为2021年出席卫炳江校长就职礼

史博士出席厂商会举办的香港美食嘉年华活动
史博士率先提出以诱因鼓励市民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厂商会亦推出巨额抽奖活动,鼓励市民打针
史博士主持【友「德」倾】节目,与歌手陈美龄博士对谈, 鼓励年轻一代要把握机会
史博士获城大颁授荣誉院士

史博士出席黄大仙区活动

 
史立德博士,BBS,MH,JP

  • 华彩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企业家委员会委员
  • 香港贸易发展局理事
  • 商业及经济发展局对外推广专责小姐委员
  • 香港科技园公司大湾区咨询委员会委员
  • 黄大仙区健康安全城市董事局主席
  • 香港理工大学基金永远荣誉会长
  • 香港教育大学基金荣誉会长
  • 香港城市大学基金荣誉副会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局政协委员
  • 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名誉副会长
  •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常务会董
  • 仁爱堂第 29 届董事局主席
  • 仁爱堂史立德夫人青少年儿童医疗基金创会会长及主席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理事

香港制造业一向是香港经济的中流砥柱。自千禧年起,复兴工业的呼声此起彼落,近年政府亦推出相应政策,积极推动「再工业化」。究竟复兴工业所为何事?今期的焦点人物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及香港浸会大学基金企业家委员会委员史立德博士,是红裤子出身的工业家,由他来述说香港工业的故事,如何与时并进,勇于创新,就再适合不过了。

推动再工业化
「不要搞错,复兴工业并非要工厂回流!」史博士一开始便斩钉截铁地说。他认为没有当年稳固的工业基础,就没有今日辉煌的经济成就。然而,碍于香港地少人多,成本高昂,劳动密集的生产方式在香港已经不合时宜,若要复兴工业,应采用自动化生产,向高增值、高回报的方向推进,例如研发、管理、设计,以至市场策划等,卖点不是割喉式竞争,而是敢于创新,领导潮流,为「香港制造」重新注入活力。所以史博士自 2021 年初担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会长后,便致力提倡「工业 4.0」,又不时向特区政府出谋献策,争取制定更多便利营商的措施,推动新兴工业如医疗、创科及环保等产业的发展。

「香港的优势是标准化及制度化,多年来行之有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特别强调支持改造传统制造业及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香港未来的经济大局,相信亦离不开配合国家政策。若香港朝创科中心的目标进发,将有助振兴香港工业的发展。」史博士更以美国为例,指出美国不少产品并非由当地生产,而是把生产的上游研发阶段放于美国进行,香港制造业若参考此发展模式,相信可以「华丽转身」,把制造业转型升级。

协助企业升级转型
史博士直言:「厂商会有逾八十七年历史,不少会员均是老牌厂商,下一代未必个个愿意接手经营,想『转跑道』又苦无机会,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史博士上任后其中一项新猷──科技商品化中心(CMA+),就是协助企业转型升级的伙伴之一,中心在2021年正式启用,设有分子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及分析化学实验室等先进设备,方便伙伴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及研发,以加快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步伐。

史博士希望透过CMA+促成「政、产、学、研」跨界合作,共同推动香港工业的复兴,「本地大学的科研一向出色,问题是不够『贴地』,如果在应用层面多花一点功夫,相信可以为业界带来更多好处。」史博士此一观点,与浸大校长卫炳江教授的愿景正好不谋而合。卫校长于2021年初上任后,提出知识转移乃大学在教育及研究以外的「第三使命」,在其领导下,浸大锐意发展创意媒体、中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具优势的领域,并将研究成果实用化。除惠及社会民生外,亦希望协助企业升级转型,促进本港经济长远发展。

便利营商    扶助厂商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至今仍未平息,但有危便有机,社交距离令遥距办公及电子商贸大行其道,间接加快了智能化进程,长远有助打破地域界限,大大减低营商成本,人才亦可更自由流动。走笔至此,就要谈一谈史博士的另一新猷──《香港百店》,通过淘宝全球购,以「直播带货」协助本港企业开拓内地电商市场,投身国内大循环。

「我们会为企业提供度身订造的咨询服务,并会转介一些具人气的『网红』(KOL),协助厂商增设更多销售渠道。」此外,鉴于不少厂商受疫情打击销售,史博士马不停蹄推出多项大型活动,除了工展会于上月中旬起在维园实体举办外,厂商会早前亦先后于亚洲国际博览馆举行工展会购物节,及在葵涌举行美食嘉年华,为参展商带来额外收入。史博士更绞尽脑汁增加人流,曾亲自约见港铁主席欧阳伯权先生,成功争取为亚洲国际博览馆的入场者提供机铁票价优惠;加上政府派发消费券,令这个购物节丁财两旺。「不少参展商甚至提早卖光所有货品,老板个个笑逐颜开!」

史博士的本业是印刷及包装,经验丰富,却因行业性质问题而无法受惠于遥距办公,令他大为头痛。「印刷的色板及设计千变万化,深啲浅啲长啲短啲,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必须要在现场看实物判断。无奈因为封关而被迫改为视像会议,原本只需几分钟的工作,现在花几日也未必做得完……」史博士表示,很多像他一样的本地厂商也面对类似的问题,工作效率大受影响。因此,他希望尽快通关,让中港经贸往来早日恢复正常。「我是第一个站出来建议推出诱因,搞大抽奖以鼓励市民打针!香港是一个外向型经济体,靠人流往来带动,经济与内地血脉相连,一定要把这个经济命脉打通。」

香港新一代经常慨叹上车难,向上爬更难,社会积聚了不少怨气及矛盾。史博士认为,每一代人都有其难处,但日子还是要过。他忆述当年由印刷学徒做起,半工读累积经验及资本,继而创业,不止事事要亲力亲为,还要时刻留意市场动向。

精益求精   以客为先
「做工业,力不到不为财。不止要做好本份,还要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这样才能赢得口碑;有口碑,财富自然就会来。」史博士在创业初期,便立志进军高端市场,专攻珠宝、化妆品及各种礼品包的包装业务,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例如公司为一个知名品牌设计一个月饼礼盒,除了外观精美外,还要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要保护的不止是一个月饼这么简单,而是客户对其顾客的一份心意。史博士就是本着这份初心,不惜投放大量资金添置最先进的机器,只为精益求精,务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令每个包装都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新鲜感,从而为客户的产品增值。

大湾区庞大机遇
史博士本身是一名资深马主,曾以养马比喻人生。「拉头马非一朝一夕,而是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学习、锻炼,才有机会成功。」他寄语年轻人要吃得苦,不要为眼前的成败而气馁,只要继续努力,总会有成功的一天,尤其现在中国经济崛起,邻近的大湾区更是遍地商机,「香港跟中国只是隔了一条河,占尽天时地利。大湾区人口超过8600万,是香港的十多倍,商机也是乘大十多倍!」史博士相信,只要年轻人能聚焦中国,凡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根本毋须担心没有向上爬的机会。

「公益事务,只有开始,没有完结!」史博士在工余时间积极投入公益事业,回馈社会。除了曾担任黄大仙区区议员,史博士亦出任政协、贸易发展局及生产力促进局理事等要职;另外,史博士在浸大及多间高等院校担任公职,为教育发展作出贡献。「行有余力,才能帮人,这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肯定吧。」史博士曾担任仁爱堂主席,继而夫唱妇随,太太接棒领导仁爱堂,成为一时佳话。

史博士的经验之谈,年轻人不妨好好参详。所谓成功非侥幸,只要肯努力,下一个成功人物说不定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