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立德博士,BBS,MH,JP
- 華彩集團有限公司主席
-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企業家委員會委員
- 香港貿易發展局理事
- 商業及經濟發展局對外推廣專責小姐委員
- 香港科技園公司大灣區諮詢委員會委員
- 黃大仙區健康安全城市董事局主席
- 香港理工大學基金永遠榮譽會長
- 香港教育大學基金榮譽會長
- 香港城市大學基金榮譽副會長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局政協委員
- 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名譽副會長
- 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常務會董
- 仁愛堂第 29 屆董事局主席
- 仁愛堂史立德夫人青少年兒童醫療基金創會會長及主席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理事
香港製造業一向是香港經濟的中流砥柱。自千禧年起,復興工業的呼聲此起彼落,近年政府亦推出相應政策,積極推動「再工業化」。究竟復興工業所為何事?今期的焦點人物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及香港浸會大學基金企業家委員會委員史立德博士,是紅褲子出身的工業家,由他來述說香港工業的故事,如何與時並進,勇於創新,就再適合不過了。
推動再工業化
「不要搞錯,復興工業並非要工廠回流!」史博士一開始便斬釘截鐵地說。他認為沒有當年穩固的工業基礎,就沒有今日輝煌的經濟成就。然而,礙於香港地少人多,成本高昂,勞動密集的生產方式在香港已經不合時宜,若要復興工業,應採用自動化生產,向高增值、高回報的方向推進,例如研發、管理、設計,以至市場策劃等,賣點不是割喉式競爭,而是敢於創新,領導潮流,為「香港製造」重新注入活力。所以史博士自 2021 年初擔任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會長後,便致力提倡「工業 4.0」,又不時向特區政府出謀獻策,爭取制定更多便利營商的措施,推動新興工業如醫療、創科及環保等產業的發展。
「香港的優勢是標準化及制度化,多年來行之有效。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特別強調支持改造傳統製造業及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香港未來的經濟大局,相信亦離不開配合國家政策。若香港朝創科中心的目標進發,將有助振興香港工業的發展。」史博士更以美國為例,指出美國不少產品並非由當地生產,而是把生產的上游研發階段放於美國進行,香港製造業若參考此發展模式,相信可以「華麗轉身」,把製造業轉型升級。
協助企業升級轉型
史博士直言:「廠商會有逾八十七年歷史,不少會員均是老牌廠商,下一代未必個個願意接手經營,想『轉跑道』又苦無機會,進退兩難,不知如何是好。」史博士上任後其中一項新猷──科技商品化中心(CMA+),就是協助企業轉型升級的夥伴之一,中心在2021年正式啟用,設有分子實驗室、有機化學實驗室及分析化學實驗室等先進設備,方便夥伴企業進行產品設計及研發,以加快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步伐。
史博士希望透過CMA+促成「政、產、學、研」跨界合作,共同推動香港工業的復興,「本地大學的科研一向出色,問題是不夠『貼地』,如果在應用層面多花一點功夫,相信可以為業界帶來更多好處。」史博士此一觀點,與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的願景正好不謀而合。衞校長於2021年初上任後,提出知識轉移乃大學在教育及研究以外的「第三使命」,在其領導下,浸大銳意發展創意媒體、中醫藥、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具優勢的領域,並將研究成果實用化。除惠及社會民生外,亦希望協助企業升級轉型,促進本港經濟長遠發展。
便利營商 扶助廠商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至今仍未平息,但有危便有機,社交距離令遙距辦公及電子商貿大行其道,間接加快了智能化進程,長遠有助打破地域界限,大大減低營商成本,人才亦可更自由流動。走筆至此,就要談一談史博士的另一新猷──《香港百店》,通過淘寶全球購,以「直播帶貨」協助本港企業開拓內地電商市場,投身國內大循環。
「我們會為企業提供度身訂造的諮詢服務,並會轉介一些具人氣的『網紅』(KOL),協助廠商增設更多銷售渠道。」此外,鑑於不少廠商受疫情打擊銷售,史博士馬不停蹄推出多項大型活動,除了工展會於上月中旬起在維園實體舉辦外,廠商會早前亦先後於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工展會購物節,及在葵涌舉行美食嘉年華,為參展商帶來額外收入。史博士更絞盡腦汁增加人流,曾親自約見港鐵主席歐陽伯權先生,成功爭取為亞洲國際博覽館的入場者提供機鐵票價優惠;加上政府派發消費券,令這個購物節丁財兩旺。「不少參展商甚至提早賣光所有貨品,老闆個個笑逐顏開!」
史博士的本業是印刷及包裝,經驗豐富,卻因行業性質問題而無法受惠於遙距辦公,令他大為頭痛。「印刷的色板及設計千變萬化,深啲淺啲長啲短啲,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必須要在現場看實物判斷。無奈因為封關而被迫改為視像會議,原本只需幾分鐘的工作,現在花幾日也未必做得完……」史博士表示,很多像他一樣的本地廠商也面對類似的問題,工作效率大受影響。因此,他希望盡快通關,讓中港經貿往來早日恢復正常。「我是第一個站出來建議推出誘因,搞大抽獎以鼓勵市民打針!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靠人流往來帶動,經濟與內地血脈相連,一定要把這個經濟命脈打通。」
香港新一代經常慨嘆上車難,向上爬更難,社會積聚了不少怨氣及矛盾。史博士認為,每一代人都有其難處,但日子還是要過。他憶述當年由印刷學徒做起,半工讀累積經驗及資本,繼而創業,不止事事要親力親為,還要時刻留意市場動向。
精益求精 以客為先
「做工業,力不到不為財。不止要做好本份,還要設身處地,為客戶著想,這樣才能贏得口碑;有口碑,財富自然就會來。」史博士在創業初期,便立志進軍高端市場,專攻珠寶、化粧品及各種禮品包的包裝業務,貫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理念。例如公司為一個知名品牌設計一個月餅禮盒,除了外觀精美外,還要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要保護的不止是一個月餅這麼簡單,而是客戶對其顧客的一份心意。史博士就是本着這份初心,不惜投放大量資金添置最先進的機器,只為精益求精,務求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最好,令每個包裝都能夠為消費者帶來新鮮感,從而為客戶的產品增值。
大灣區龐大機遇
史博士本身是一名資深馬主,曾以養馬比喻人生。「拉頭馬非一朝一夕,而是要經過長年累月的努力學習、鍛煉,才有機會成功。」他寄語年輕人要吃得苦,不要為眼前的成敗而氣餒,只要繼續努力,總會有成功的一天,尤其現在中國經濟崛起,鄰近的大灣區更是遍地商機,「香港跟中國只是隔了一條河,佔盡天時地利。大灣區人口超過8600萬,是香港的十多倍,商機也是乘大十多倍!」史博士相信,只要年輕人能聚焦中國,凡事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根本毋須擔心沒有向上爬的機會。
「公益事務,只有開始,沒有完結!」史博士在工餘時間積極投入公益事業,回饋社會。除了曾擔任黃大仙區區議員,史博士亦出任政協、貿易發展局及生產力促進局理事等要職;另外,史博士在浸大及多間高等院校擔任公職,為教育發展作出貢獻。「行有餘力,才能幫人,這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肯定吧。」史博士曾擔任仁愛堂主席,繼而夫唱婦隨,太太接棒領導仁愛堂,成為一時佳話。
史博士的經驗之談,年輕人不妨好好參詳。所謂成功非僥倖,只要肯努力,下一個成功人物說不定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