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泰炎先生
- 马百良药厂有限公司董事
- 香港中华制药总商会常务理事
- 马百良药厂有限公司——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永远荣誉主席
- 捐资支持浸大,设立「马百良创新神经药物教授席」
马百良药厂有限公司
- 始创于清朝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药厂已有200年历史
- 祖铺设于广东佛山市,专研制各种古方成药,包括膏、丹、丸、散、茶、油、酒等成药
疫情至今出现逾两年,世界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公众健康成为焦点,讲究固本培元、防病治病的中医药产品更受全球注目。今年适值踏入「二百岁」的马百良品牌依然有着青年人般的魄力,展现「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积极求变,产品广受欢迎和信赖。马百良药厂有限公司董事马泰炎先生以第五代传人的身份,接下由清朝开始建立的家族药业。马先生由不懂药理,到今天成功把马百良品牌转型,继续为普罗大众的健康服务,印证百年老店也可走出舒适圈。
马百良药厂始创于清朝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专门研制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中成药。两个世纪以来,药厂都以病者的褔利为先,确保药品质素和效用,达到药到病除。如今,马百良药厂已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的药厂,引入现代设备生产,并不断推陈出新,配合男士、三高人士、女士或儿科的需要。
科学印证 增加信心
马百良已有二百年历史,中药配方长年靠用家口碑,但随着市场发展,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越来越重要。马先生说:「做生意最紧要有证有据。」现今世代,消费者越来越精明,只需于手机轻按一键便得知天下事,任何人均可于网上搜寻数据,令马先生更确定科学实证的重要。早在2019年,马百良已首度与浸大合作,支持生物系兼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翁建霖教授为马百良药品进行研究。「我们一直希望有相关的科学研究支持产品的疗效,几十年来都有此想法,惟一直未有机会。直到2019年与翁教授合作,翁教授的研究绝不简单,看到研究成果,我们都很开心。」昔日用家对中成药认识不深,但有了相关研究作凭证,可供用家参考,令吃药的人更安心。「我们的药品对社会有用,有证有据,代代都可明白。」
马百良其中一款旗舰产品是安宫牛黄丸,针对脑血管疾病,而翁建霖教授作为钻研应用神经干细胞的专家,亦是浸大金卫医疗神经再生研究中心的创辧人及主任,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超过170篇文章,更曾在日内瓦的发明展获奖,跟马百良药厂可说是一拍即合。得知浸大期望进一步推动创新神经科学的领域,马先生于是透过马百良药厂慷慨捐资港币一千万元,支持浸大成立「马百良创新神经药物教授席」,并邀得翁建霖教授出任此项学界极为崇高荣誉的教授席。
马先生认为浸大科研团队专业,加上浸大中医药学院享负盛名,期望日后浸大能融合创新科技及现代化的元素,推动更多创新研究,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升香港创新神经药物的实力。马先生认为马百良与浸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为先,「马百良的宗旨在于服务大众,产品对象为普罗市民, 而非奢侈品。我们二百年来都是同一信念,一代传一代。做生意不是以利润为先,最重要是能够造福社会。」
破旧立新 重建品牌
常言到「守业比创业难」,虽然品牌已有逾百年历史,但由马先生接手时,发现消费者对「马百良」的品牌认识不深,更有人误以为他们是卖凉果的,因此,马先生决心改革。他利用自己昔日市场营销的经验,分析当时公司面对的问题,并重新为业务的定位及建构发展策略。
重新打造老字号,重点加强市场推广,让品牌现代化,不惜工本都要改善公司硬件和软件,前者包括增设机械化设备及无菌生产空间,做到半自动化生产;后者则改善产品包装,增加宣传、曝光率,物色合适的品牌代言人等。由传统走向未来,历史愈悠久的企业,改革的阻力愈大。马先生坦言公司成立多年,自有公司的文化;带动改革,不能操之过急,但他很感激前人的领导,员工都对公司很有归属感,不少员工服务多年,都乐意推动变革;同时马先生积极奖励员工,如公司不时安排烧烤、旅行和抽奖等活动,回馈员工的付出;有需要时亦会寻找外部供货商协助,而非把所有担子全放在员工身上。
马先生分享其改革心得是要「大家做得开心,稳中求变」。马百良是家族企业,马先生更着紧要跟各股东沟通,认为公司「花费一分一毫都要想清想楚」,同时亦要让家族团队明白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他强调要具透明度,「不能单靠一年一至两次的汇报,而是经常沟通,让大家有着清晰目标和共同信念。」马先生亦亲力亲为,不时到厂房视察,并与药剂师紧密沟通。作为老板也没有给员工太大压力,反而不时鼓励员工作出不同尝试,不用害怕失败,「即使做十件事情只有八件成功,公司也会从中进步。」。
历久不衰 乘风破浪
百年家业,如红酒般历经岁月沉淀,酿造出不一样的经典。谈到作为第五代传人,最以家族为傲的是什么?马先生表示是「家族的经历」,他形容「家族如帆船一样,产品营销不少国家和地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遇过不少风浪」,「每一代人带着马百良这个品牌,克服一次又一次的难关,我实在不能想象他们当时是如何走过。」马泰炎先生本人亦一样,带领公司走过逾二十年,经历不少挑战。由2001年接手起,曾经历911事件、2003年「沙士」、金融风暴,到现时新冠肺炎疫情,种种无法控制的事件,纵然身处逆境,但公司仍然持续增长,盈利更较二十年前增长以十倍计算。
要数最大挑战,马泰炎先生提及2003年政府实施了中药商领牌及中成药注册两项规管措施,由管有、销售及出入口中药材,以至制造、批发、销售及出入口中成药均要监管,需要准备大量文件。当年有不少同业都放弃经营,马先生直言幸得团队上下齐心,咬紧牙关才成功过渡。
当前,疫情冲击全球,各行各业的生意都受打击,马百良亦无可幸免。不过有危便有机。马先生早于四至五年前便研究电子商贸,疫情下,电子商贸的平台便可加快步伐推出。马先生笑言背后吸取了不少教训,「疫情突然来袭,我们电子销售的平台要加快速度,迫使我们要快一点进步!」马先生更透露,不论经济波动与否,宣传和广告仍然没有停下来,希望增加大众对品牌的认识。除了多项药用的产品,公司近年亦因应人气产品开发相关健康食品,例如秋梨润喉糖,日本柚子软糖和菠萝软糖等,令年轻一代更为受落,加强大众对马百良品牌的健康形象。
寄语青年 贡献社会
对于大学毕业生有何建议,有别一般长辈训勉,马先生笑言叫他们「读书时也要轻松一下,玩多啲」。马先生寄语大学生「不论任何专业,都要肩负社会责任,用自己的方法去贡献社会」。他亦建议教育工作者提醒年青人回馈社会的重要。日理万机的马先生指自己一定会抽时间做义工,不只是捐钱,更身体力行地去帮助人;如在疫情前,他每年都会到泰国当地的贫民窟与助养多年的孤儿聚餐。马先生指公司参与不少慈善活动或赞助,全因马百良的信念就是「以人为本」,做善事不是用来赚钱,期望可继续把信念传承下去。
现今世界瞬息万变,乐观积极的马泰炎先生形容「差不多相隔三年就可能再遇上一个风浪」,但他笑言「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不要怕失败,坚守宗旨,相信上天也会帮助!」马泰炎先生带领马百良与时并进,以历史为基础,以专业为根本,以助人之心回馈社会。配合科学研究和分析,定必能令中医药发展更上一层楼,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