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泰炎先生
- 馬百良葯廠有限公司董事
- 香港中華製藥總商會常務理事
- 馬百良葯廠有限公司——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主席
- 捐資支持浸大,設立「馬百良創新神經藥物教授席」
馬百良葯廠有限公司
- 始創於清朝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藥廠已有200年歷史
- 祖鋪設於廣東佛山市,專研製各種古方成藥,包括膏、丹、丸、散、茶、油、酒等成藥
疫情至今出現逾兩年,世界進入「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公眾健康成為焦點,講究固本培元、防病治病的中醫藥產品更受全球注目。今年適值踏入「二百歲」的馬百良品牌依然有著青年人般的魄力,展現「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積極求變,產品廣受歡迎和信賴。馬百良葯廠有限公司董事馬泰炎先生以第五代傳人的身份,接下由清朝開始建立的家族藥業。馬先生由不懂藥理,到今天成功把馬百良品牌轉型,繼續為普羅大眾的健康服務,印證百年老店也可走出舒適圈。
馬百良葯廠始創於清朝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專門研製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中成藥。兩個世紀以來,葯廠都以病者的褔利為先,確保藥品質素和效用,達到藥到病除。如今,馬百良葯廠已發展成為一所現代化的藥廠,引入現代設備生產,並不斷推陳出新,配合男士、三高人士、女士或兒科的需要。
科學印證 增加信心
馬百良已有二百年歷史,中藥配方長年靠用家口碑,但隨著市場發展,消費者對品牌的認識越來越重要。馬先生說:「做生意最緊要有證有據。」現今世代,消費者越來越精明,只需於手機輕按一鍵便得知天下事,任何人均可於網上搜尋資料,令馬先生更確定科學實證的重要。早在2019年,馬百良已首度與浸大合作,支持生物系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翁建霖教授為馬百良藥品進行研究。「我們一直希望有相關的科學研究支持產品的療效,幾十年來都有此想法,惟一直未有機會。直到2019年與翁教授合作,翁教授的研究絕不簡單,看到研究成果,我們都很開心。」昔日用家對中成藥認識不深,但有了相關研究作憑證,可供用家參考,令吃藥的人更安心。「我們的藥品對社會有用,有證有據,代代都可明白。」
馬百良其中一款旗艦產品是安宮牛黃丸,針對腦血管疾病,而翁建霖教授作為鑽研應用神經幹細胞的專家,亦是浸大金衛醫療神經再生研究中心的創辧人及主任,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超過170篇文章,更曾在日內瓦的發明展獲獎,跟馬百良葯廠可說是一拍即合。得知浸大期望進一步推動創新神經科學的領域,馬先生於是透過馬百良葯廠慷慨捐資港幣一千萬元,支持浸大成立「馬百良創新神經藥物教授席」,並邀得翁建霖教授出任此項學界極為崇高榮譽的教授席。
馬先生認為浸大科研團隊專業,加上浸大中醫藥學院享負盛名,期望日後浸大能融合創新科技及現代化的元素,推動更多創新研究,發揮中醫藥的優勢,提升香港創新神經藥物的實力。馬先生認為馬百良與浸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樣以人為本,以服務社會為先,「馬百良的宗旨在於服務大眾,產品對象為普羅市民, 而非奢侈品。我們二百年來都是同一信念,一代傳一代。做生意不是以利潤為先,最重要是能夠造福社會。」
破舊立新 重建品牌
常言到「守業比創業難」,雖然品牌已有逾百年歷史,但由馬先生接手時,發現消費者對「馬百良」的品牌認識不深,更有人誤以為他們是賣涼果的,因此,馬先生決心改革。他利用自己昔日市場營銷的經驗,分析當時公司面對的問題,並重新為業務的定位及建構發展策略。
重新打造老字號,重點加強市場推廣,讓品牌現代化,不惜工本都要改善公司硬件和軟件,前者包括增設機械化設備及無菌生產空間,做到半自動化生產;後者則改善產品包裝,增加宣傳、曝光率,物色合適的品牌代言人等。由傳統走向未來,歷史愈悠久的企業,改革的阻力愈大。馬先生坦言公司成立多年,自有公司的文化;帶動改革,不能操之過急,但他很感激前人的領導,員工都對公司很有歸屬感,不少員工服務多年,都樂意推動變革;同時馬先生積極獎勵員工,如公司不時安排燒烤、旅行和抽獎等活動,回饋員工的付出;有需要時亦會尋找外部供應商協助,而非把所有擔子全放在員工身上。
馬先生分享其改革心得是要「大家做得開心,穩中求變」。馬百良是家族企業,馬先生更着緊要跟各股東溝通,認為公司「花費一分一毫都要想清想楚」,同時亦要讓家族團隊明白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他強調要具透明度,「不能單靠一年一至兩次的匯報,而是經常溝通,讓大家有著清晰目標和共同信念。」馬先生亦親力親為,不時到廠房視察,並與藥劑師緊密溝通。作為老闆也沒有給員工太大壓力,反而不時鼓勵員工作出不同嘗試,不用害怕失敗,「即使做十件事情只有八件成功,公司也會從中進步。」。
歷久不衰 乘風破浪
百年家業,如紅酒般歷經歲月沉澱,釀造出不一樣的經典。談到作為第五代傳人,最以家族為傲的是什麼?馬先生表示是「家族的經歷」,他形容「家族如帆船一樣,產品行銷不少國家和地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遇過不少風浪」,「每一代人帶着馬百良這個品牌,克服一次又一次的難關,我實在不能想像他們當時是如何走過。」馬泰炎先生本人亦一樣,帶領公司走過逾二十年,經歷不少挑戰。由2001年接手起,曾經歷911事件、2003年「沙士」、金融風暴,到現時新冠肺炎疫情,種種無法控制的事件,縱然身處逆境,但公司仍然持續增長,盈利更較二十年前增長以十倍計算。
要數最大挑戰,馬泰炎先生提及2003年政府實施了中藥商領牌及中成藥註冊兩項規管措施,由管有、銷售及出入口中藥材,以至製造、批發、銷售及出入口中成藥均要監管,需要準備大量文件。當年有不少同業都放棄經營,馬先生直言幸得團隊上下齊心,咬緊牙關才成功過渡。
當前,疫情衝擊全球,各行各業的生意都受打擊,馬百良亦無可倖免。不過有危便有機。馬先生早於四至五年前便研究電子商貿,疫情下,電子商貿的平台便可加快步伐推出。馬先生笑言背後吸取了不少教訓,「疫情突然來襲,我們電子銷售的平台要加快速度,迫使我們要快一點進步!」馬先生更透露,不論經濟波動與否,宣傳和廣告仍然沒有停下來,希望增加大眾對品牌的認識。除了多項藥用的產品,公司近年亦因應人氣產品開發相關健康食品,例如秋梨潤喉糖,日本柚子軟糖和菠蘿軟糖等,令年輕一代更為受落,加強大眾對馬百良品牌的健康形象。
寄語青年 貢獻社會
對於大學畢業生有何建議,有別一般長輩訓勉,馬先生笑言叫他們「讀書時也要輕鬆一下,玩多啲」。馬先生寄語大學生「不論任何專業,都要肩負社會責任,用自己的方法去貢獻社會」。他亦建議教育工作者提醒年青人回饋社會的重要。日理萬機的馬先生指自己一定會抽時間做義工,不只是捐錢,更身體力行地去幫助人;如在疫情前,他每年都會到泰國當地的貧民窟與助養多年的孤兒聚餐。馬先生指公司參與不少慈善活動或贊助,全因馬百良的信念就是「以人為本」,做善事不是用來賺錢,期望可繼續把信念傳承下去。
現今世界瞬息萬變,樂觀積極的馬泰炎先生形容「差不多相隔三年就可能再遇上一個風浪」,但他笑言「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不要怕失敗,堅守宗旨,相信上天也會幫助!」馬泰炎先生帶領馬百良與時並進,以歷史為基礎,以專業為根本,以助人之心回饋社會。配合科學研究和分析,定必能令中醫藥發展更上一層樓,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