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3日
李子树先生代表腾讯基金会接受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证书

李子树先生与团队成员于2023年2月出席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感恩茶聚

浸大于去年三月第五波疫情高峰期,获腾讯基金会慷慨捐资港币一千万元协助抗疫,为疫症确诊者及密切接触者等提供免费的网上诊治及药物

腾讯基金会于2022年举行「99公益日」,以「Together for Good」为主题,联同香港多家非牟利机构,发动热心公益的香港市民线上线下一起做好事

99 公益日期间,腾讯基金会与香港保良局属下近 25 家小学合作,以一朵朵亲手绘制的 「小红花」传递一个个温暖的梦想,腾讯基金会在活动中捐出港币一百万元,支持一千名基层学生实现梦想

适逢2022年世界杯,腾讯基金会联同保良局推出「小红花世界杯」慈善足球体验活动,鼓励基层和少数族裔学生进行足球体验及友谊比赛
去年疫情期间,腾讯基金会向公益金捐款港币一千万元,向受疫情影响的儿童、长者和医护人员发放及时抗疫援助,获颁发公益金「慈善家大奖」
腾讯基金会联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及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开展「三方联合行动」,捐赠合共超过四百万件医疗物资予有需要人士。腾讯员工亦到前线担任义工,包装及搬运物资,为香港抗疫尽一份心力
腾讯基金会与WeChat Pay HK共同推出「日行一善」活动,用户每日以WeChat Pay HK 完成首笔消费或满足指定条件,均可得到一个公益印花并可于当日当作善款捐出,以创新的捐赠模式驱动市民实践公益

疫情期间,正常学习受影响。腾讯基金会招募深港两地腾讯同事担任义务导师通过腾讯会议向中小学生提供在线绘本说故事、科普短课和成长支持课程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 国家民政部首批指定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
  • 多次荣获国家最高规格的慈善奖项「中华慈善奖」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永远荣誉主席
  • 荣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慈善行动特别纪念奖
  • 国内首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的公益基金会

李子树先生

  • 腾讯集团公共事务副总裁
  • 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
  • 腾讯基金会行政总监
  •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 香港特区政府扶贫委员会委员
  • 香港特区政府数字化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
  • 社创基金及关爱基金专责小组委员
  • 积金易平台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
  • 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金融(金融科技及金融分析)理学硕士课程业界咨询委员会(Industry Advisory Committee)委员

科技日新月异,为大众生活及各行各业带来便利。当科技应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上,其影响力更是不可小觑。大家在电子平台消费,有时只需一个简单的按键动作,又或是每人捐款一元,集合众多用户的力量,就足以带来数以千万甚至亿元计算的款项。这个就是极具号召力、全球领先的筹款平台——腾讯公益平台。今期的焦点人物邀得腾讯集团公共事务副总裁、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下称腾讯基金会)行政总监李子树接受访问,话题当然不离科技与公益。

伙拍浸大推出中医遥距诊治服务
时光倒流至一年前,2022年2 月香港适值第五波疫情爆发高峰期,急症室不胜负荷,门外挤满苦等的病患,市民对于医疗的需求急速上升。为助力香港市民抗疫,腾讯集团管理层及时决策,通过旗下腾讯基金会捐出港币五千万元,迅速联动多家慈善机构,推动多个支持香港抗疫的大型项目。本身亦是注册中医师的李子树构思发起本地中医师一起帮忙,以纾缓公立医院的压力,当时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亦正在成立「浸大中医抗疫医疗队」,双方的理念一拍即合。于是腾讯基金会在短时间内捐出港币一千万元支持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为确诊者、密切接触者及照顾者提供免费中医遥距诊治和速递送药服务。李子树忆述:「我们当时联络了多家机构,大家都有不同的顾虑,但浸大管理层果断决定推动此项创新的服务,很欣赏浸大勇于担当的精神。」

李子树指出此次合作极具意义。一来,因为疫情传染性极高,有别于医师与病人面对面诊治的一贯方式,要以视像去达到诊治效果,着实创新,大家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二来,由于疫情来势汹汹,计划推出前已预示服务必定供不应求,即使由最初每日服务五百人增至一千人,但对于每天过数万宗确诊的数字来说,也是杯水车薪,无法预约的人难免会有怨言,此举或有「吃力不讨好」的负面影响。浸大依然勇于担当,选择与腾讯基金会并肩作战,抱着「帮得一个得一个」的精神,短时间内调动人力物力,最后透过计划有超过四万名病人受惠,及时支持社区的需要。及后,更带动了不少机构参考浸大这次遥距诊治的经验,把服务扩展至更多院舍,令更多人受惠之余,亦为中医远程诊治疫症的模式开创先河。

亲身走进社群    解决社会所困
「社会的痛点就是公益的起点。」李子树表示疫情期间腾讯基金会的工作一直坚守一个宗旨,就是设身处地以受助人的角度思考,重视受助人的真实需求,「做慈善一定要去到最前线、最需要的人群中,才可以最精准切合他们的需要。」他时刻提醒自己和同事:「只有亲身走入人群,才可以急人所急,想人所想。」

今次世纪疫症危重病人较多的群体是「一老一幼」,因此,李子树亦特别关注这两大群体的需求,例如坊间常用的快速测试剂大多数是鼻咽式,但过程中会有不适及痛楚,不太适合儿童特别是幼儿使用,「我怎么知道呢?因为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亲身体会到其中的困难。」李子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马上联络团队跟进研究,后来发现市面有一款口含式的测试剂,便立即委托香港公益金代为采购及分发。有药厂得悉腾讯基金会的举动后,亦受鼓励捐出供儿童服用的药物应急。再一次证明,只要肯踏出第一步,影响就会像涟漪般扩散开去。他续称,腾讯基金会拨款虽有既定程序,但也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应急,采取灵活的拨款策略,总之以及时救助有需要的人士为最大考虑。

连结各方力量    发挥各自所长
疫情高峰期各项物资短缺,市民苦不堪言,腾讯基金会亦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及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合作,共同发起「同心抗疫 一起行动」三方联合项目,在内地采购超过四百万套防护装备,以专用列车形式运送来港,并得到保良局、东华三院及明爱等机构的协助,把物资送给前线医护人员及四百多间安老、残疾及儿童院舍等。李子树回忆当时的情境:「真是十万火急,我们齐心协力尽量把事情做好,就有如打仗一样,大家都发挥各自的所长,善用自己的资源,争分夺秒以民间和企业的力量,去体察及尽力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除了资金之外,腾讯亦有过百位在内地和香港的同事主动义务参与支持香港抗疫。

以科技为支点    赋能慈善事业
腾讯作为全球最成功的科技企业之一,微信平台亦在疫情期间变阵,提供疫情追踪服务,让大众可以快速掌握最新的疫情信息,亦在各区建立沟通平台,让用户把讯息或物资互相分享。俗语有云远亲不如近邻,李子树指:「我们很鼓舞见到有很多社区组织或同乡会透过微信平台成立互助群为居民提供支持,一些群内确诊的市民在受惠康复后,更主动分享过来人的经验持续帮助他人。」

腾讯基金会成立于2007年,一年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基金会于是与腾讯公司合作设立腾讯公益平台,推动互联网用户募捐,很短的时间内成功筹得二千多万元人民币捐助救灾。自此以后,腾讯公益平台在民众中建立了公信力,而网上募捐亦成为基金会日后的营运方针之一;2015年,腾讯首办「99公益日」,进一步以创新的技术募捐,让普罗大众以月捐或小额的捐款都可以参与公益,发挥众志成城的精神。由2007年成立至2023年3月,腾讯公益平台累计筹款超过228亿元,用户捐款超过7.2亿人次,在内地帮助超过11万个公益项目筹集资金。2022年99公益日,内地民众的捐款加上基金会及其他伙伴机构的配捐,合共筹得33亿元人民币。

推动人人公益
李子树指出为了加强公益透明度,清楚划分民众募捐款项及公司拨款,腾讯公益以「腾讯公益平台」及「腾讯基金会」来进行区分。如果是「腾讯公益平台」的项目,款项全部来自互联网用户或配捐而来,而腾讯集团旗下企业或员工的自身捐款,则以「腾讯基金会」来进行。他说:「透过互联网的力量,再微小的力量,只要汇聚在一起,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腾讯基金会致力推动人人公益,降低民众参与公益的门坎,让大家都可以享受及参与做公益,所以在内地,微信平台推出每人捐一元『一块做好事』,以及『捐步数』、『捐会议时间』等行为公益活动,希望大家可以齐心协力,积少成多。」当善心加上激励,善款数字自然屡创新高。他指腾讯香港基金会目前正在探索将内地『一块做好事』的模式拓展至香港,过去两年推出了「日行一善」的互联网公益项目,用户可以在特定期间,从WeChat Pay HK获得公益印花捐赠给自选的公益项目,除了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公益机构的工作外,也可以实际支持多个项目的发展,惠及社会上有需要人士。

除了提倡「人人公益」,腾讯基金会很重视捐款的透明度,因此微信平台定时会向用户反馈,让捐款人了解捐款的用途,汇集的捐款带来甚么改变。李子树指出腾讯作为科技企业,积极推动科技与公益事业的融合,因此在选取捐款项目方面,都希望能发挥企业的所长,贯彻企业创新的精神,以践行「科技向善」的使命。其中一个创新的例子,腾讯基金会早前与保良局合作,于其辖下全港小学推动「与小红花一起做好事」慈善活动。小红花就是基金会的公益标志,顾明思义,就是邀请学生一起构思如何帮助有需要的人,他们毋需捐钱,只需把想法透过小红花画作表达出来,再由腾讯基金会捐款予以达成,从而带出「让微小的善行更有力量」的讯息,同时希望向下一代埋下传承公益的种子。

积极培育青年科技人才
除了负责香港公益事务,李子树亦负责集团的公共事务,他指集团重视人才的培育,因此推出多项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包括鼓励青年发明创意产品、参观访问大湾区优秀企业与专业人员交流,以至提供实习甚至工作实践的机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科人才的发展,让青年更快掌握时代的脉搏。

李子树特别寄语青年,不要被学业限制了自己未来的事业,「在学校里读甚么,不代表将来要做甚么」,他指科技发展一日千里,难以单靠一个学科就能解决问题,因此集团希望寻觅「有梦想、爱学习的实力派」,乐于学习和尝试,「例如我们在软件上推出新功能,经常以『小步快跑』『灰度测试』的方式作出测试,此概念应用在工作上亦然,每次工作都会吸收经验,精益求精,自然会有进步和改善。」他亦以自己为例,虽然在大学本科主修中医,但无阻他接触不同范畴的事务,包括跨境金融、公共事务,乃至慈善工作。他深信英雄莫问出处,只要掌握到最新科技发展,再配合创新思维,在职场上就能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