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3日
李子樹先生代表騰訊基金會接受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證書

李子樹先生與團隊成員於2023年2月出席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感恩茶聚

浸大於去年三月第五波疫情高峰期,獲騰訊基金會慷慨捐資港幣一千萬元協助抗疫,為疫症確診者及密切接觸者等提供免費的網上診治及藥物

騰訊基金會於2022年舉行「99公益日」,以「Together for Good」為主題,聯同香港多家非牟利機構,發動熱心公益的香港市民線上線下一起做好事

99 公益日期間,騰訊基金會與香港保良局屬下近 25 家小學合作,以一朵朵親手繪製的 「小紅花」傳遞一個個溫暖的夢想,騰訊基金會在活動中捐出港幣一百萬元,支持一千名基層學生實現夢想

適逢2022年世界盃,騰訊基金會聯同保良局推出「小紅花世界盃」慈善足球體驗活動,鼓勵基層和少數族裔學生進行足球體驗及友誼比賽
去年疫情期間,騰訊基金會向公益金捐款港幣一千萬元,向受疫情影響的兒童、長者和醫護人員發放及時抗疫援助,獲頒發公益金「慈善家大獎」
騰訊基金會聯同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及招商局慈善基金會開展「三方聯合行動」,捐贈合共超過四百萬件醫療物資予有需要人士。騰訊員工亦到前線擔任義工,包裝及搬運物資,為香港抗疫盡一份心力
騰訊基金會與WeChat Pay HK共同推出「日行一善」活動,用戶每日以WeChat Pay HK 完成首筆消費或滿足指定條件,均可得到一個公益印花並可於當日當作善款捐出,以創新的捐贈模式驅動市民實踐公益

疫情期間,正常學習受影響。騰訊基金會招募深港兩地騰訊同事擔任義務導師通過騰訊會議向中小學生提供線上繪本說故事、科普短課和成長支援課程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

  • 國家民政部首批指定的互聯網募捐信息平台
  • 多次榮獲國家最高規格的慈善獎項「中華慈善獎」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主席
  • 榮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慈善行動特別紀念獎
  • 國內首家由互聯網企業發起的公益基金會

李子樹先生

  • 騰訊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
  • 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
  • 騰訊基金會行政總監
  •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
  • 香港特區政府扶貧委員會委員
  • 香港特區政府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
  • 社創基金及關愛基金專責小組委員
  • 積金易平台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
  •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金融(金融科技及金融分析)理學碩士課程業界諮詢委員會(Industry Advisory Committee)委員

科技日新月異,為大眾生活及各行各業帶來便利。當科技應用於社會公益事業上,其影響力更是不可小覷。大家在電子平台消費,有時只需一個簡單的按鍵動作,又或是每人捐款一元,集合眾多用戶的力量,就足以帶來數以千萬甚至億元計算的款項。這個就是極具號召力、全球領先的籌款平台——騰訊公益平台。今期的焦點人物邀得騰訊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下稱騰訊基金會)行政總監李子樹接受訪問,話題當然不離科技與公益。

夥拍浸大推出中醫遙距診治服務
時光倒流至一年前,2022年2 月香港適值第五波疫情爆發高峰期,急症室不勝負荷,門外擠滿苦等的病患,市民對於醫療的需求急速上升。為助力香港市民抗疫,騰訊集團管理層及時決策,通過旗下騰訊基金會捐出港幣五千萬元,迅速聯動多家慈善機構,推動多個支援香港抗疫的大型項目。本身亦是註冊中醫師的李子樹構思發起本地中醫師一起幫忙,以紓緩公立醫院的壓力,當時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亦正在成立「浸大中醫抗疫醫療隊」,雙方的理念一拍即合。於是騰訊基金會在短時間內捐出港幣一千萬元支持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為確診者、密切接觸者及照顧者提供免費中醫遙距診治和速遞送藥服務。李子樹憶述:「我們當時聯絡了多家機構,大家都有不同的顧慮,但浸大管理層果斷決定推動此項創新的服務,很欣賞浸大勇於擔當的精神。」

李子樹指出此次合作極具意義。一來,因為疫情傳染性極高,有別於醫師與病人面對面診治的一貫方式,要以視像去達到診治效果,着實創新,大家都需要摸着石頭過河;二來,由於疫情來勢洶洶,計劃推出前已預示服務必定供不應求,即使由最初每日服務五百人增至一千人,但對於每天過數萬宗確診的數字來說,也是杯水車薪,無法預約的人難免會有怨言,此舉或有「吃力不討好」的負面影響。浸大依然勇於擔當,選擇與騰訊基金會並肩作戰,抱着「幫得一個得一個」的精神,短時間內調動人力物力,最後透過計劃有超過四萬名病人受惠,及時支援社區的需要。及後,更帶動了不少機構參考浸大這次遙距診治的經驗,把服務擴展至更多院舍,令更多人受惠之餘,亦為中醫遠程診治疫症的模式開創先河。

親身走進社群    解決社會所困
「社會的痛點就是公益的起點。」李子樹表示疫情期間騰訊基金會的工作一直堅守一個宗旨,就是設身處地以受助人的角度思考,重視受助人的真實需求,「做慈善一定要去到最前線、最需要的人群中,才可以最精準切合他們的需要。」他時刻提醒自己和同事:「只有親身走入人群,才可以急人所急,想人所想。」

今次世紀疫症危重病人較多的群體是「一老一幼」,因此,李子樹亦特別關注這兩大群體的需求,例如坊間常用的快速測試劑大多數是鼻咽式,但過程中會有不適及痛楚,不太適合兒童特別是幼兒使用,「我怎麼知道呢?因為我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親身體會到其中的困難。」李子樹一想到這個問題,便馬上聯絡團隊跟進研究,後來發現市面有一款口含式的測試劑,便立即委託香港公益金代為採購及分發。有藥廠得悉騰訊基金會的舉動後,亦受鼓勵捐出供兒童服用的藥物應急。再一次證明,只要肯踏出第一步,影響就會像漣漪般擴散開去。他續稱,騰訊基金會撥款雖有既定程序,但也會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應急,採取靈活的撥款策略,總之以及時救助有需要的人士為最大考量。

連結各方力量    發揮各自所長
疫情高峰期各項物資短缺,市民苦不堪言,騰訊基金會亦與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及招商局慈善基金會合作,共同發起「同心抗疫 一起行動」三方聯合項目,在內地採購超過四百萬套防護裝備,以專用列車形式運送來港,並得到保良局、東華三院及明愛等機構的協助,把物資送給前線醫護人員及四百多間安老、殘疾及兒童院舍等。李子樹回憶當時的情境:「真是十萬火急,我們齊心協力盡量把事情做好,就有如打仗一樣,大家都發揮各自的所長,善用自己的資源,爭分奪秒以民間和企業的力量,去體察及盡力滿足當時社會的需要。」除了資金之外,騰訊亦有過百位在內地和香港的同事主動義務參與支援香港抗疫。

以科技為支點    賦能慈善事業
騰訊作為全球最成功的科技企業之一,微信平台亦在疫情期間變陣,提供疫情追蹤服務,讓大眾可以快速掌握最新的疫情資訊,亦在各區建立溝通平台,讓用戶把訊息或物資互相分享。俗語有云遠親不如近鄰,李子樹指:「我們很鼓舞見到有很多社區組織或同鄉會透過微信平台成立互助群為居民提供支援,一些群內確診的市民在受惠康復後,更主動分享過來人的經驗持續幫助他人。」

騰訊基金會成立於2007年,一年後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基金會於是與騰訊公司合作設立騰訊公益平台,推動互聯網用戶募捐,很短的時間內成功籌得二千多萬元人民幣捐助救災。自此以後,騰訊公益平台在民眾中建立了公信力,而網上募捐亦成為基金會日後的營運方針之一;2015年,騰訊首辦「99公益日」,進一步以創新的技術募捐,讓普羅大眾以月捐或小額的捐款都可以參與公益,發揮眾志成城的精神。由2007年成立至2023年3月,騰訊公益平台累計籌款超過228億元,用戶捐款超過7.2億人次,在內地幫助超過11萬個公益項目籌集資金。2022年99公益日,內地民眾的捐款加上基金會及其他伙伴機構的配捐,合共籌得33億元人民幣。

推動人人公益
李子樹指出為了加強公益透明度,清楚劃分民眾募捐款項及公司撥款,騰訊公益以「騰訊公益平台」及「騰訊基金會」來進行區分。如果是「騰訊公益平台」的項目,款項全部來自互聯網用戶或配捐而來,而騰訊集團旗下企業或員工的自身捐款,則以「騰訊基金會」來進行。他說:「透過互聯網的力量,再微小的力量,只要匯聚在一起,也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騰訊基金會致力推動人人公益,降低民眾參與公益的門檻,讓大家都可以享受及參與做公益,所以在內地,微信平台推出每人捐一元『一塊做好事』,以及『捐步數』、『捐會議時間』等行為公益活動,希望大家可以齊心協力,積少成多。」當善心加上激勵,善款數字自然屢創新高。他指騰訊香港基金會目前正在探索將內地『一塊做好事』的模式拓展至香港,過去兩年推出了「日行一善」的互聯網公益項目,用戶可以在特定期間,從WeChat Pay HK獲得公益印花捐贈給自選的公益項目,除了可以通過平台了解公益機構的工作外,也可以實際支持多個項目的發展,惠及社會上有需要人士。

除了提倡「人人公益」,騰訊基金會很重視捐款的透明度,因此微信平台定時會向用戶反饋,讓捐款人了解捐款的用途,匯集的捐款帶來甚麼改變。李子樹指出騰訊作為科技企業,積極推動科技與公益事業的融合,因此在選取捐款項目方面,都希望能發揮企業的所長,貫徹企業創新的精神,以踐行「科技向善」的使命。其中一個創新的例子,騰訊基金會早前與保良局合作,於其轄下全港小學推動「與小紅花一起做好事」慈善活動。小紅花就是基金會的公益標誌,顧明思義,就是邀請學生一起構思如何幫助有需要的人,他們毋需捐錢,只需把想法透過小紅花畫作表達出來,再由騰訊基金會捐款予以達成,從而帶出「讓微小的善行更有力量」的訊息,同時希望向下一代埋下傳承公益的種子。

積極培育青年科技人才
除了負責香港公益事務,李子樹亦負責集團的公共事務,他指集團重視人才的培育,因此推出多項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計劃,包括鼓勵青年發明創意產品、參觀訪問大灣區優秀企業與專業人員交流,以至提供實習甚至工作實踐的機會,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創科人才的發展,讓青年更快掌握時代的脈搏。

李子樹特別寄語青年,不要被學業限制了自己未來的事業,「在學校裡讀甚麼,不代表將來要做甚麼」,他指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難以單靠一個學科就能解決問題,因此集團希望尋覓「有夢想、愛學習的實力派」,樂於學習和嘗試,「例如我們在軟件上推出新功能,經常以『小步快跑』『灰度測試』的方式作出測試,此概念應用在工作上亦然,每次工作都會吸收經驗,精益求精,自然會有進步和改善。」他亦以自己為例,雖然在大學本科主修中醫,但無阻他接觸不同範疇的事務,包括跨境金融、公共事務,乃至慈善工作。他深信英雄莫問出處,只要掌握到最新科技發展,再配合創新思維,在職場上就能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