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7日
传理学院在2020年获资深新闻工作者黄应士教授,SBS(右)慷慨捐资港币五千万元,为学院成立以来获赠最大笔捐款

传理学院在2007年获《信报》捐赠一百万元支持设立亚洲新闻教育界首个「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

浸大于2020年成立事实查核中心,为香港首个由独立学术机构运作的事实核查平台

黄煜教授(左一)全力推动获誉为「学界奥斯卡」的「全球大学电影奖」, 2020年他联同多位嘉宾主持颁奖礼

传理学院于2018年庆祝学院成立50周年,院庆晚宴云集杰出校友及各界翘楚

黄教授在任期间为学院开拓不少合作伙伴,传理学院与腾讯网暨腾讯研究院在2017年合作,在多个新媒体技术创新领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 )正策划不同的计划,鼓励浸大学生前往大湾区体验。图为黄煜教授在2018年出席UIC高桌晚宴及发表演讲

浸大校长卫炳江教授与多名高层参观UIC一期和二期校园


黄煜教授

  •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资深顾问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会董
  • 曾任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内地事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传理学院院长、新闻系主任及浸大深圳研究院院长
  • 获香港浸会大学教学人员杰出服务表现奖(2011)

科技日新月异,新的网络、通讯及社交平台以至人工智能系统等大行其道,冲击各行各业。面对大众的媒体行业当然不能独善其身,投身高等教育数十载的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教授黄煜教授说:「不论怎样变,不管怎样变,求真求善、唯真为善仍是新闻的基石,也是我们在当今世代中,面对新科技挑战时,需要坚守的最重要原则。」

传理教育    与时并进
黄煜教授现为香港浸会大学校长资深顾问,协助大学与内地及海外高等院校建立伙伴关系。服务浸大近三十年期间,他先后担任新闻系系主任及教授、传理学院院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协理副校长及浸大深圳研究院院长等不同岗位,见证浸大不断的变迁,「我自己在浸大工作29年了,见证它由升格、蜕变成为一间生机勃勃的大学。这所大学很有活力,像一个大家庭,人情味浓厚,互相支持。」

黄教授在2013年肩负传理学院第五任院长一职,过去十年间,带动学院不少改革,致力成为亚太地区最全面的传理学院,不论课程以及设施都与时俱进。他说:「有些新闻系的课程内容很好,例如广播业架构,但随着社会变化,课程内容需要作出调整。」例如在2016年,学院与计算器科学系合办数据与媒体传媒课程(Data and media communication),另外,学院亦与理学院合作在2017年开办人工智能与数码媒体理学硕士课程(Master of Science in AI and Digital Media),这些崭新的课程加入了人工智能、互动游戏及数据分析等元素,顺应市场需求。在黄教授领导期间,学院树立了名声,不少学生对新闻系趋之若鹜,学生入学分数长年高踞大学首三位。

而在研究方面,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公布「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结果,传理学院的传理及媒介学研究成果在本港各院校中表现最佳,「这是学院近年来最好的成绩,是传理学院上下的集体功劳。」黄教授亦表示:「从整间大学层面来说,学术水平不断进步;其次课程能够推陈出新,与时并进。这两件事情都令我感到欣慰。」

鼓励学生探索    成为多面手
2022年,原属传理与影视学院的电影学院,与音乐系、视觉艺术院整合,成立创意艺术学院,培养艺术人才。而传理学院的架构完整保留之余,亦探索新领域,开设互动媒体系。黄教授认为随着社会急剧变化,如今大学教育的精髓在于培训学生的解难能力。在大学课堂里,老师不会给予固定或权威性的答案,因为不少教授的内容仍在不断演进中,学生会透过公开辩论寻求解决方案。以前大家以为只要学贯中西,便有足够知识去解决难题,不过今时今日却倒过来,往往由一个巨大的难题去触发学生去把不同的知识组织起来,然后交出解决方案。

黄教授认为学生应具备多元的能力,而不能只有单一的训练,「我经常告诉传理学生,做新闻要做「多面手」,能够应付不同的变化,胜任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前文字记者可以集中撰写文章,摄影记者专注于镜头,但今时今日,新闻工作者需要身兼数职,由采访、撰文、拍摄及剪接一手包办。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不同技能,探索不同领域,传理牵涉的范畴也是多方面,要对信息科技、文化艺术、公共关系及广告创意等都有所涉猎。」

学院近年投放不少资源,添置崭新设施,例如在2018年设置人工智能与媒体研究实验室以及VR虚拟现实工作室等,除此之外,亦设立多间研究所及研究中心,研究及对应社会关注的议题,例如疫情肆虐期间,多位浸大学者发表研究,助减香港市民疫苗犹豫。「我们组织了十多人的团队进行调查,响应社会关注的议题,希望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黄教授说。

善用专业知识    回馈社会
在2020年,学院亦成立了香港浸会大学事实查核中心(HKBU Fact Check),针对虚假新闻和错误讯息,是香港首个由独立学术机构运作的事实核查平台,旨在为大众提供流程透明的事实查核服务。该中心已发布不少文章,在2022年更获得国际事实查核联盟(IFCN)的认证。

黄教授认为,虚假信息之所以能够流通,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少人受本身立场影响,以致倾向相信某一种类型的消息。他希望能够建立一套标准,尤其是针对谣言,去判别新闻的真伪。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普及,相信中心也会研究如何运用新兴的人工智能系统协助更有效率地去区别虚假信息。不过,他亦指出ChatGPT带来的冲击是深层次的,「ChatGPT透过人工智能自动衍生内容,亦有再创造的成分,很难说是抄袭。ChatGPT日后经过优化,或有机会取代部分传媒工作,或许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厉害。」因此,黄教授认为未来的传媒工作者,值得重视加强训练深度访谈的技巧,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内容是活生生的,是人工智能代替不了。

社会各界捐资支持传理教育
近年,香港新闻媒体急变,多家机构关闭及裁员,正是行业动荡之际,浸大传理学院在2020年获资深新闻工作者黄应士教授,SBS,慷慨捐资港币五千万元推动传理学院的策略发展及新闻教育,成为该学院成立以来获赠最大笔捐款,确实是一枝强心剂。

黄煜教授说:「黄应士教授与传理学院渊源深厚,一直心系学生的发展,他的慷慨捐献完全出于他对香港传理教育的关怀,把自己的心血全放于香港的教育上,实在是功德无量。」他指出黄应士教授有一些独到的想法,例如成立专门为现职新闻从业员设立的新闻工作者访问学人计划,又设立全港首个传媒伦理操守教授席及设立多个学生奖学金,这些都是开创先河的举措,意义非凡。「黄应士教授深信没有具备良好的新闻伦理观念,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因此,希望从教育入手重视培训学生的传媒操守。」

捐资支持学生奖学金及校园国际化
除了加强培训,学院亦致力开拓学生国际视野,黄煜教授早于2007年担任新闻系系主任时,已觅得信报财经新闻有限公司捐款设立「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邀请普兹新闻奖得主来港与学生交流,藉以提升新闻教育质素。「新闻系一向难寻捐款,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也办得不错,规模不少。」

黄教授本人亦出钱出力支持学生发展,包括捐资支持传理学院的奖学金及发展基金,他认为资助学生体验和交流,是十分值得的。他说:「我在学院是第一位教授带领香港学生前往内地参观,曾经去过西安及敦煌,亦曾往卢旺达、美国、北非、以色列、印度、伊朗、北韩等不同地区,带领学生采访世博会、奥运会及两会,有学生甚至在两会记者会举手提问,这些体验和交流都有深刻感受,写了很多文章,也曾出版记载他们的旅程,全都是美好的回忆。」他指浸大学生的家境并不富裕,有七成多更是家庭中第一代的大学生,「若有更多资助给他们参观、交流,学生能够专心读书,不用疲于奔命兼职赚钱以支付生活费,将带来莫大禆益。」

大湾区发展空间大    鼓励学生亲身体验
内地高等教育近年发展一日千里,黄教授称在疫情前浸大与内地大学交流频繁,共同合作推动教研工作,他又致力安排内地优秀学生来港深造及交流。现在全球走出疫情阴霾,两地的交往又重拾正轨。黄煜教授指出,香港与大湾区方言相通,文化相近,科技发展成熟,作为超级联系人的香港,可以利用本身的优势去拓展大湾区,机遇很大,「大湾区的开发,为香港社会以致香港学生打开的一片更大的天地。」

浸大与北京师范大学在2005年创办了内地和香港首家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学院现已发展至颇具规模和名气,黄煜教授亦正策划推动更多浸大学生前往UIC交流和体验,加强协作。「我与浸大一起成长,希望浸大愈来愈好;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多作一点贡献,我是很乐意的。」

关顾学生各方面的需要
还有不得不提黄教授的心思,传理视艺大楼地下设有共享空间及咖啡阁,而天台亦改建成花园,也是黄煜教授的点子之一。天台花园曾举办放映会、音乐会及观星活动,而不少学生交往共聚的好地方——藤制摇篮椅,也是黄教授由内地购置回来,他笑言希望学生多交朋友,投入校园生活。

而通往传理视艺大楼天台的楼梯墙壁上,印有不少名人名言,当中一句出自小说《小王子》:「我常想,星星闪闪发亮,是否为了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那颗星?」黄教授亦鼓励同学装备自己,把握机会:「浸大同学入学时未必太有自信,希望他们可以视自己为一颗星。在大学要有发挥、创意的空间,有时有点浪漫,才能发挥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