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7日
傳理學院在2020年獲資深新聞工作者黃應士教授,SBS(右)慷慨捐資港幣五千萬元,為學院成立以來獲贈最大筆捐款

傳理學院在2007年獲《信報》捐贈一百萬元支持設立亞洲新聞教育界首個「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

浸大於2020年成立事實查核中心,為香港首個由獨立學術機構運作的事實核查平台

黃煜教授(左一)全力推動獲譽為「學界奧斯卡」的「全球大學電影獎」, 2020年他聯同多位嘉賓主持頒獎禮

傳理學院於2018年慶祝學院成立50周年,院慶晚宴雲集傑出校友及各界翹楚

黃教授在任期間為學院開拓不少合作夥伴,傳理學院與騰訊網暨騰訊研究院在2017年合作,在多個新媒體技術創新領域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 )正策劃不同的計劃,鼓勵浸大學生前往大灣區體驗。圖為黃煜教授在2018年出席UIC高桌晚宴及發表演講

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與多名高層參觀UIC一期和二期校園


黃煜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資深顧問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會董
  • 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內地事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傳理學院院長、新聞系主任及浸大深圳研究院院長
  • 獲香港浸會大學教學人員傑出服務表現獎(2011)

科技日新月異,新的網絡、通訊及社交平台以至人工智能系統等大行其道,衝擊各行各業。面對大眾的媒體行業當然不能獨善其身,投身高等教育數十載的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教授黃煜教授說:「不論怎樣變,不管怎樣變,求真求善、唯真為善仍是新聞的基石,也是我們在當今世代中,面對新科技挑戰時,需要堅守的最重要原則。」

傳理教育    與時並進
黃煜教授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資深顧問,協助大學與內地及海外高等院校建立夥伴關係。服務浸大近三十年期間,他先後擔任新聞系系主任及教授、傳理學院院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協理副校長及浸大深圳研究院院長等不同崗位,見證浸大不斷的變遷,「我自己在浸大工作29年了,見證它由升格、蛻變成為一間生機勃勃的大學。這所大學很有活力,像一個大家庭,人情味濃厚,互相支持。」

黃教授在2013年肩負傳理學院第五任院長一職,過去十年間,帶動學院不少改革,致力成為亞太地區最全面的傳理學院,不論課程以及設施都與時俱進。他說:「有些新聞系的課程內容很好,例如廣播業架構,但隨着社會變化,課程內容需要作出調整。」例如在2016年,學院與計算機科學系合辦數據與媒體傳媒課程(Data and media communication),另外,學院亦與理學院合作在2017年開辦人工智能與數碼媒體理學碩士課程(Master of Science in AI and Digital Media),這些嶄新的課程加入了人工智能、互動遊戲及數據分析等元素,順應市場需求。在黃教授領導期間,學院樹立了名聲,不少學生對新聞系趨之若鶩,學生入學分數長年高踞大學首三位。

而在研究方面,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公布「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結果,傳理學院的傳理及媒介學研究成果在本港各院校中表現最佳,「這是學院近年來最好的成績,是傳理學院上下的集體功勞。」黃教授亦表示:「從整間大學層面來說,學術水平不斷進步;其次課程能夠推陳出新,與時並進。這兩件事情都令我感到欣慰。」

鼓勵學生探索    成為多面手
2022年,原屬傳理與影視學院的電影學院,與音樂系、視覺藝術院整合,成立創意藝術學院,培養藝術人才。而傳理學院的架構完整保留之餘,亦探索新領域,開設互動媒體系。黃教授認為隨着社會急劇變化,如今大學教育的精髓在於培訓學生的解難能力。在大學課堂裡,老師不會給予固定或權威性的答案,因為不少教授的內容仍在不斷演進中,學生會透過公開辯論尋求解決方案。以前大家以為只要學貫中西,便有足夠知識去解決難題,不過今時今日卻倒過來,往往由一個巨大的難題去觸發學生去把不同的知識組織起來,然後交出解決方案。

黃教授認為學生應具備多元的能力,而不能只有單一的訓練,「我經常告訴傳理學生,做新聞要做「多面手」,能夠應付不同的變化,勝任不同的工作崗位。以前文字記者可以集中撰寫文章,攝影記者專注於鏡頭,但今時今日,新聞工作者需要身兼數職,由採訪、撰文、拍攝及剪接一手包辦。我希望學生能夠掌握不同技能,探索不同領域,傳理牽涉的範疇也是多方面,要對資訊科技、文化藝術、公共關係及廣告創意等都有所涉獵。」

學院近年投放不少資源,添置嶄新設施,例如在2018年設置人工智能與媒體研究實驗室以及VR虛擬實境工作室等,除此之外,亦設立多間研究所及研究中心,研究及對應社會關注的議題,例如疫情肆虐期間,多位浸大學者發表研究,助減香港市民疫苗猶豫。「我們組織了十多人的團隊進行調查,回應社會關注的議題,希望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黃教授說。

善用專業知識    回饋社會
在2020年,學院亦成立了香港浸會大學事實查核中心(HKBU Fact Check),針對虛假新聞和錯誤訊息,是香港首個由獨立學術機構運作的事實核查平台,旨在為大眾提供流程透明的事實查核服務。該中心已發布不少文章,在2022年更獲得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的認證。

黃教授認為,虛假資訊之所以能夠流通,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少人受本身立場影響,以致傾向相信某一種類型的消息。他希望能夠建立一套標準,尤其是針對謠言,去判別新聞的真偽。他指出隨着人工智能技術普及,相信中心也會研究如何運用新興的人工智能系統協助更有效率地去區別虛假資訊。不過,他亦指出ChatGPT帶來的衝擊是深層次的,「ChatGPT透過人工智能自動衍生內容,亦有再創造的成分,很難說是抄襲。ChatGPT日後經過優化,或有機會取代部分傳媒工作,或許會比我們想像中更厲害。」因此,黃教授認為未來的傳媒工作者,值得重視加強訓練深度訪談的技巧,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內容是活生生的,是人工智能代替不了。

社會各界捐資支持傳理教育
近年,香港新聞媒體急變,多家機構關閉及裁員,正是行業動盪之際,浸大傳理學院在2020年獲資深新聞工作者黃應士教授,SBS,慷慨捐資港幣五千萬元推動傳理學院的策略發展及新聞教育,成為該學院成立以來獲贈最大筆捐款,確實是一枝強心劑。

黃煜教授說:「黃應士教授與傳理學院淵源深厚,一直心繫學生的發展,他的慷慨捐獻完全出於他對香港傳理教育的關懷,把自己的心血全放於香港的教育上,實在是功德無量。」他指出黃應士教授有一些獨到的想法,例如成立專門為現職新聞從業員設立的新聞工作者訪問學人計劃,又設立全港首個傳媒倫理操守教授席及設立多個學生獎學金,這些都是開創先河的舉措,意義非凡。「黃應士教授深信沒有具備良好的新聞倫理觀念,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因此,希望從教育入手重視培訓學生的傳媒操守。」

捐資支持學生獎學金及校園國際化
除了加強培訓,學院亦致力開拓學生國際視野,黃煜教授早於2007年擔任新聞系系主任時,已覓得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捐款設立「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邀請普茲新聞獎得主來港與學生交流,藉以提升新聞教育質素。「新聞系一向難尋捐款,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也辦得不錯,規模不少。」

黃教授本人亦出錢出力支持學生發展,包括捐資支持傳理學院的獎學金及發展基金,他認為資助學生體驗和交流,是十分值得的。他說:「我在學院是第一位教授帶領香港學生前往內地參觀,曾經去過西安及敦煌,亦曾往盧旺達、美國、北非、以色列、印度、伊朗、北韓等不同地區,帶領學生採訪世博會、奧運會及兩會,有學生甚至在兩會記者會舉手提問,這些體驗和交流都有深刻感受,寫了很多文章,也曾出版記載他們的旅程,全都是美好的回憶。」他指浸大學生的家境並不富裕,有七成多更是家庭中第一代的大學生,「若有更多資助給他們參觀、交流,學生能夠專心讀書,不用疲於奔命兼職賺錢以支付生活費,將帶來莫大禆益。」

大灣區發展空間大    鼓勵學生親身體驗
內地高等教育近年發展一日千里,黃教授稱在疫情前浸大與內地大學交流頻繁,共同合作推動教研工作,他又致力安排內地優秀學生來港深造及交流。現在全球走出疫情陰霾,兩地的交往又重拾正軌。黃煜教授指出,香港與大灣區方言相通,文化相近,科技發展成熟,作為超級聯繫人的香港,可以利用本身的優勢去拓展大灣區,機遇很大,「大灣區的開發,為香港社會以致香港學生打開的一片更大的天地。」

浸大與北京師範大學在2005年創辦了內地和香港首家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學院現已發展至頗具規模和名氣,黃煜教授亦正策劃推動更多浸大學生前往UIC交流和體驗,加強協作。「我與浸大一起成長,希望浸大愈來愈好;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多作一點貢獻,我是很樂意的。」

關顧學生各方面的需要
還有不得不提黃教授的心思,傳理視藝大樓地下設有共享空間及咖啡閣,而天台亦改建成花園,也是黃煜教授的點子之一。天台花園曾舉辦放映會、音樂會及觀星活動,而不少學生交往共聚的好地方——藤製搖籃椅,也是黃教授由內地購置回來,他笑言希望學生多交朋友,投入校園生活。

而通往傳理視藝大樓天台的樓梯牆壁上,印有不少名人名言,當中一句出自小說《小王子》:「我常想,星星閃閃發亮,是否為了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那顆星?」黃教授亦鼓勵同學裝備自己,把握機會:「浸大同學入學時未必太有自信,希望他們可以視自己為一顆星。在大學要有發揮、創意的空間,有時有點浪漫,才能發揮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