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5日
为庆祝成立40周年,田家炳基金会于2022年12月举办教育论坛,邀得教育界专家及大学校长共同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

2022年9月,浸大举行支票致送仪式,鸣谢基金会对大学的热心支持

基金会接受国家教育部颁发的「2019年度卓越合作伙伴」奖座

2007年,田主席随父亲探访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于父亲捐建的田家柄楼前留影

田主席偕父亲参加各地教育研讨会

田主席到访内地田家炳中学,学生一涌而上向他道谢
除了探访学校,基金会亦经常与各地教育部门交流,图为田主席与天津市人民政府时任副市长会面

基金会多年来在两岸四地竭尽所能助学,启迪无数学子同样踏上教育树人的道路


田庆先先生

  • 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永远荣誉董事
  • 仁爱堂田家炳中学校监
  • 前田氏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
  • 全球客家福音协会常务董事
  • 曾任仁爱堂总理
  • 香港都会大学荣誉院士(2005)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唐诗《春夜喜雨》中一组为人熟知的名句,抒写春雨在夜幕下随风而至,悄然无息地滋润世间万物,毫不声张,也不求回报。而在香港,有一个基金会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像春雨般,默默地灌溉着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教育事业,其捐办的学校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那就是──田家炳基金会(下称「基金会」)。适逢基金会去年迎来创立40周年,今期焦点人物请来该会董事局主席田庆先先生,他将回顾基金会一路走来的历程,并分享他与基金会已故创办人、其父亲田家炳博士的故事。

从故乡出发    为祖国「雪中送炭」
身为长子,田主席从年轻时便陪伴父亲参与各种公益慈善活动,见证父亲为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付出心血。他忆述父亲于1982年创立基金会,矢志为教育及社福事业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早年在仁爱堂、保良局和东华三院等慈善机构的邀请下,基金会先后捐资开办了多间中小学,并为推展护老扶幼、医疗、社福工作开设服务单位。后来国家改革开放,父亲在回乡路上体察到国内社会及经济发展落后,便从故乡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开始,捐建各种民生设施和配套,包括学校、医院和道路等,不久更拓展至其他省市,捐助各地学校改善教学设施之余,资助以师范大学为主的教师培育设施。

至2000年代,国家经济腾飞,各地迅速发展,田家炳博士认为「为国家推动教育内涵发展」至关重要,故从捐献硬件回归创会宏志──「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致力提升教育素质,冀为社会带来最大的长远价值。自此,基金会专注于在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支持及倡办提升教育内涵的项目,并大举资助高等学府、教育学院、师范大学和校长培训中心,以改善师资教学,提升人民素养,实现其振兴中华民族的抱负。

据数据显示,基金会在全国34个省市区累计资助了93所大学、163所中学、42所小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1,900余间乡村学校图书室;教育以外的项目包括医院29所,桥梁及道路近130座等。捐献辐射之广大,令田家炳博士在世之时,已获「中国百校之父」的美誉。田主席指,父亲毕生投入慈善教育事业,让国内处处林立着以他为名的学校大楼,并不是为了讨甚么功名利禄,单纯是出于「雪中送炭」的心。捐资项目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对父亲来说是一种鼓励,象征着后人和学校认同他重视德育的办学思想,驱使他积极透过基金会,长远地支持及关心名下学校的持续发展。

「家父是独子,家人都对他寄予厚望。由于年纪轻轻便担起养家的重责,所以培养出一股使命感,时刻记着事业有成后要造福社会,光宗耀祖。以前国家贫穷,让中国人分散于世界各地谋生,父亲也离开家乡在印度尼西亚开创事业20年,国家处境让他感触很深,身为中华民族子孙,希望为祖国做点事。」

管治转型    迈向专业化
田家炳博士视慈善工作为第二事业,本着「钱到、人到、心到」的精神,常年走遍全国各地视察捐资需求,监督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小至学校的通风采光设计也会给意见。田主席指:「父亲在理财方面很精明,何时要把生意上的钱回笼,再兑现到项目上,完全没有遗漏,他甚至能留意到哪些项目的资金较为紧张,而提早把钱发放。」田博士的「钱到」,更见于他为求把资金善用于慈善事业上,而卖掉自己所住的大宅,晚年租住公寓。田庆先主席指父亲每次出门都马不停蹄地探访多个省市,尽量亲赴当地的田家炳学校与校长和师生座谈交流,又拜会不同政府机关,行程之密集、路途之颠簸,就连年轻力壮的子女都吃不消,但父亲却是「越做越兴奋,完全不觉辛苦。」直到2009年,年届90岁高龄的田博士终退下火线,他将名下两间企业及四座物业赠予基金会,确保基金会日后能够以物业租金作为收入,独立并可持续地资助项目,让基金会承担起慈善大业而无后顾之忧。

为基金会的长远发展起见,田家炳博士在退休时亦决定让基金会脱离家族管理,实行管治转型。2010年,基金会邀请香港九所大学校长和多位社会贤达加入咨议局及董事局,共同参与治理,同时根据田家炳博士的愿望,将使命修订为「促进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文化、融合世界文明,以提升中国教育素质,贡献国家」,奠定具体、专业化的发展蓝图。现时,基金会董事局中只有两位田家成员,分别是第二代的田主席与弟弟田荣先先生,而咨议局则加入了第三代的田立仁先生作代表。

内地捐办慈善挑战多    感恩国家认可
回首过往,基金会的发展路途并非一帆风顺,毕竟香港与内地的社会环境迥异,需要适时作出调整。例如,基金会早年积极在内地偏远地区建设校舍,但随着时间流逝,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大城市,当初斥资兴建的许多学校即使再完善,最终也空置下来。基金会始明白这些地区并非他们能有所作为的地方,于是重整策略,现时基金会的学校多在中等城市。田主席表示:「家父觉得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用不着他帮忙,希望多关心发展中等城市的教育;我们认为基金会资助中等城市更有作为、更有意义,因为教育本质不应只提供给有资源的地方,而是人人机会平等。」

此外,田主席指香港机构要进入内地开展慈善活动并不容易,首先中国有严格外汇管制,汇钱进内地须通过严谨的审核程序。此外,中央政府自2017年起实施新管理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国内活动必须得到官方核准。幸然,基金会取得国家的信任及认可,于同年9月,获国家教育部颁发境外非政府组织登记证书,成为「业务主管单位」,得以继续在全国推动教育及助学工作。

2018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政府广邀港澳地区对国家改革开放有重要贡献的人士参与庆祝活动,田主席代表父亲参与时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率领的代表团上访北京。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代表团时,特别点名赞扬两位香港爱国慈善家无偿捐助内地的公益事业,田家炳博士就是其中之一。田主席对此十分感恩,说道:「蒙国家领导人的认同并特别点名表扬,这份荣誉及信任让各地相关部门对基金会教育工作更加关照。」

认同浸大全人理念    鼎力支持二十六年
展望未来,基金会将继续围绕优质教育开展具前瞻性的倡议,同时亦会透过田校网络和合作伙伴,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以培育才德兼备的未来领袖,弘扬「己立立人」的精神。田主席表示:「德育与知识同等重要,当一个人具备良好的品格修养,就能推而广之,帮助社会上更多的人自我完善。」

有见及此,基金会与本地高等院校紧密合作,资助各种国情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及价值教育项目,引导年轻人对内涵修养、道德伦理及家国情怀的培养。2021年初,浸大就获基金会慷慨捐赠港币1,000万元,用以设立「青年品格培育计划」,促进年轻人的品格发展及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事实上,浸大与基金会的情谊悠久深厚,26年来获其支持推行多个内地交流计划和体验式学习项目,贯彻全人教育理念,当中包括「中国杰出访问学人计划」、「华语作家创作坊」、「4E全人服务领袖计划」等。

问到对浸大有何印象时,田主席表示浸大校园毗邻田家在九龙塘的旧居,自己又是浸会学院的「小校友」,因此对浸大很有亲切感。他亦非常欣赏浸大「全人为本,学子为先」的办学宗旨,与基金会的工作方向不谋而合。他说:「基金会与浸大不同部门合作过,很欣赏他们专业用心地设计和筹办每一个项目,过往的经验都很愉快。」

冀以先父事迹    鼓励年轻人自强
转眼间,田主席退休后参与基金会管理近15年,在仁爱堂田家炳中学担任校监更长达36年,虽说当初是跟随父亲的脚步加入教育事业,但这些岗位职务繁忙,并且属于义务性质,少一点毅力和热诚都难以坚持到现在。而从外人看来,最难得的莫过于家人赞同父亲「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做法,支持他倾囊办学及无私奉献。对此,田主席只是淡然地说:「那些资产财富是父亲自己努力创业的成果,何况他早已将家族的工业交给我们经营,我们怎能再想占有其他呢?」

说罢,田主席再次感谢父亲对自己和别人一视同仁地尊重和关爱,身体力行地教导子孙诚挚待人的处世态度,全家人相处融洽。他感到家庭教育的重要,维护健康及有爱的家,是社会以至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因如此,田主席期望透过基金会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继续以父亲一生的嘉言懿行,「身教」万千学子,启发并鼓励他们在逆境中不懈奋斗。

尽管基金会对教育界的贡献有目共睹,但田主席表示他们只是略尽绵力,并谓教育永无止境,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许多。他藉此寄语年轻人:「自强不息,己立立人,自我增值,发展所长,多为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