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慶先先生
- 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董事
- 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監
- 前田氏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
- 全球客家福音協會常務董事
- 曾任仁愛堂總理
- 香港都會大學榮譽院士(2005)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唐詩《春夜喜雨》中一組為人熟知的名句,抒寫春雨在夜幕下隨風而至,悄然無息地滋潤世間萬物,毫不聲張,也不求回報。而在香港,有一個基金會在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像春雨般,默默地灌溉着中國內地及香港的教育事業,其捐辦的學校如雨後春筍,遍佈全國,那就是──田家炳基金會(下稱「基金會」)。適逢基金會去年迎來創立40周年,今期焦點人物請來該會董事局主席田慶先先生,他將回顧基金會一路走來的歷程,並分享他與基金會已故創辦人、其父親田家炳博士的故事。
從故鄉出發 為祖國「雪中送炭」
身為長子,田主席從年輕時便陪伴父親參與各種公益慈善活動,見證父親為回饋社會、貢獻國家付出心血。他憶述父親於1982年創立基金會,矢志為教育及社福事業的未來發展鋪平道路。早年在仁愛堂、保良局和東華三院等慈善機構的邀請下,基金會先後捐資開辦了多間中小學,並為推展護老扶幼、醫療、社福工作開設服務單位。後來國家改革開放,父親在回鄉路上體察到國內社會及經濟發展落後,便從故鄉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開始,捐建各種民生設施和配套,包括學校、醫院和道路等,不久更拓展至其他省市,捐助各地學校改善教學設施之餘,資助以師範大學為主的教師培育設施。
至2000年代,國家經濟騰飛,各地迅速發展,田家炳博士認為「為國家推動教育內涵發展」至關重要,故從捐獻硬件回歸創會宏志──「中國的希望在教育」,致力提升教育素質,冀為社會帶來最大的長遠價值。自此,基金會專注於在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支持及倡辦提升教育內涵的項目,並大舉資助高等學府、教育學院、師範大學和校長培訓中心,以改善師資教學,提升人民素養,實現其振興中華民族的抱負。
據資料顯示,基金會在全國34個省市區累計資助了93所大學、163所中學、42所小學、20所專業學校及幼稚園、1,900餘間鄉村學校圖書室;教育以外的項目包括醫院29所,橋樑及道路近130座等。捐獻輻射之廣大,令田家炳博士在世之時,已獲「中國百校之父」的美譽。田主席指,父親畢生投入慈善教育事業,讓國內處處林立着以他為名的學校大樓,並不是為了討甚麼功名利祿,單純是出於「雪中送炭」的心。捐資項目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對父親來說是一種鼓勵,象徵着後人和學校認同他重視德育的辦學思想,驅使他積極透過基金會,長遠地支持及關心名下學校的持續發展。
「家父是獨子,家人都對他寄予厚望。由於年紀輕輕便擔起養家的重責,所以培養出一股使命感,時刻記着事業有成後要造福社會,光宗耀祖。以前國家貧窮,讓中國人分散於世界各地謀生,父親也離開家鄉在印尼開創事業20年,國家處境讓他感觸很深,身為中華民族子孫,希望為祖國做點事。」
管治轉型 邁向專業化
田家炳博士視慈善工作為第二事業,本着「錢到、人到、心到」的精神,常年走遍全國各地視察捐資需求,監督項目的進度和品質,小至學校的通風採光設計也會給意見。田主席指:「父親在理財方面很精明,何時要把生意上的錢回籠,再兌現到項目上,完全沒有遺漏,他甚至能留意到哪些項目的資金較為緊張,而提早把錢發放。」田博士的「錢到」,更見於他為求把資金善用於慈善事業上,而賣掉自己所住的大宅,晚年租住公寓。田慶先主席指父親每次出門都馬不停蹄地探訪多個省市,盡量親赴當地的田家炳學校與校長和師生座談交流,又拜會不同政府機關,行程之密集、路途之顛簸,就連年輕力壯的子女都吃不消,但父親卻是「越做越興奮,完全不覺辛苦。」直到2009年,年屆90歲高齡的田博士終退下火線,他將名下兩間企業及四座物業贈予基金會,確保基金會日後能夠以物業租金作為收入,獨立並可持續地資助項目,讓基金會承擔起慈善大業而無後顧之憂。
為基金會的長遠發展起見,田家炳博士在退休時亦決定讓基金會脫離家族管理,實行管治轉型。2010年,基金會邀請香港九所大學校長和多位社會賢達加入諮議局及董事局,共同參與治理,同時根據田家炳博士的願望,將使命修訂為「促進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文化、融合世界文明,以提升中國教育素質,貢獻國家」,奠定具體、專業化的發展藍圖。現時,基金會董事局中只有兩位田家成員,分別是第二代的田主席與弟弟田榮先先生,而諮議局則加入了第三代的田立仁先生作代表。
內地捐辦慈善挑戰多 感恩國家認可
回首過往,基金會的發展路途並非一帆風順,畢竟香港與內地的社會環境迥異,需要適時作出調整。例如,基金會早年積極在內地偏遠地區建設校舍,但隨着時間流逝,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大城市,當初斥資興建的許多學校即使再完善,最終也空置下來。基金會始明白這些地區並非他們能有所作為的地方,於是重整策略,現時基金會的學校多在中等城市。田主席表示:「家父覺得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用不着他幫忙,希望多關心發展中等城市的教育;我們認為基金會資助中等城市更有作為、更有意義,因為教育本質不應只提供給有資源的地方,而是人人機會平等。」
此外,田主席指香港機構要進入內地開展慈善活動並不容易,首先中國有嚴格外匯管制,匯錢進內地須通過嚴謹的審核程序。此外,中央政府自2017年起實施新管理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在國內活動必須得到官方核准。幸然,基金會取得國家的信任及認可,於同年9月,獲國家教育部頒發境外非政府組織登記證書,成為「業務主管單位」,得以繼續在全國推動教育及助學工作。
2018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40周年,中央政府廣邀港澳地區對國家改革開放有重要貢獻的人士參與慶祝活動,田主席代表父親參與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率領的代表團上訪北京。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代表團時,特別點名讚揚兩位香港愛國慈善家無償捐助內地的公益事業,田家炳博士就是其中之一。田主席對此十分感恩,說道:「蒙國家領導人的認同並特別點名表揚,這份榮譽及信任讓各地相關部門對基金會教育工作更加關照。」
認同浸大全人理念 鼎力支持二十六年
展望未來,基金會將繼續圍繞優質教育開展具前瞻性的倡議,同時亦會透過田校網絡和合作夥伴,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以培育才德兼備的未來領袖,弘揚「己立立人」的精神。田主席表示:「德育與知識同等重要,當一個人具備良好的品格修養,就能推而廣之,幫助社會上更多的人自我完善。」
有見及此,基金會與本地高等院校緊密合作,資助各種國情體驗、中華傳統文化及價值教育項目,引導年輕人對內涵修養、道德倫理及家國情懷的培養。2021年初,浸大就獲基金會慷慨捐贈港幣1,000萬元,用以設立「青年品格培育計劃」,促進年輕人的品格發展及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事實上,浸大與基金會的情誼悠久深厚,26年來獲其支持推行多個內地交流計劃和體驗式學習項目,貫徹全人教育理念,當中包括「中國傑出訪問學人計劃」、「華語作家創作坊」、「4E全人服務領袖計劃」等。
問到對浸大有何印象時,田主席表示浸大校園毗鄰田家在九龍塘的舊居,自己又是浸會學院的「小校友」,因此對浸大很有親切感。他亦非常欣賞浸大「全人為本,學子為先」的辦學宗旨,與基金會的工作方向不謀而合。他說:「基金會與浸大不同部門合作過,很欣賞他們專業用心地設計和籌辦每一個項目,過往的經驗都很愉快。」
冀以先父事跡 鼓勵年輕人自強
轉眼間,田主席退休後參與基金會管理近15年,在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擔任校監更長達36年,雖說當初是跟隨父親的腳步加入教育事業,但這些崗位職務繁忙,並且屬於義務性質,少一點毅力和熱誠都難以堅持到現在。而從外人看來,最難得的莫過於家人贊同父親「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的做法,支持他傾囊辦學及無私奉獻。對此,田主席只是淡然地說:「那些資產財富是父親自己努力創業的成果,何況他早已將家族的工業交給我們經營,我們怎能再想佔有其他呢?」
說罷,田主席再次感謝父親對自己和別人一視同仁地尊重和關愛,身體力行地教導子孫誠摯待人的處世態度,全家人相處融洽。他感到家庭教育的重要,維護健康及有愛的家,是社會以至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正因如此,田主席期望透過基金會在未來漫長的日子裡,繼續以父親一生的嘉言懿行,「身教」萬千學子,啟發並鼓勵他們在逆境中不懈奮鬥。
儘管基金會對教育界的貢獻有目共睹,但田主席表示他們只是略盡綿力,並謂教育永無止境,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有許多。他藉此寄語年輕人:「自強不息,己立立人,自我增值,發展所長,多為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