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
今年是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志庆十周年,饶清芬女士(左四)与家人出席院庆典礼

第四届饶学联汇分享交流会于2023年7月于浸大举行,国内外20多家饶学研究机构的学者及领导共聚,分享交流饶学研究的工作

饶学研究基金于2021年再次慷慨捐款港币100 万元,支持浸大国学院开展饶宗颐学术论著英译集的项目

饶女士接受媒体访问,畅谈父亲饶教授的轶事

今年为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成立20周年,饶女士出席展览开幕礼,该展览展出饶教授90岁之后的画作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永远荣誉主席孙少文博士于2013年与饶女士及友人一同庆贺饶宗颐教授九十八岁寿辰

上年举行的饶荷光影展,结合艺术与科技,带来沉浸式的光影体验
饶公送赠予戏曲中心的题字,融汇篆、隶、行、楷的书法而成


饶清芬女士

  • 饶学研究基金永远会长
  • 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发展委员会
    荣誉会长
  • 饶学联汇创会会长
  • 饶宗颐学术馆之友当然理事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鼓励大家扩阔眼界的谚语,不知有多少人能够实现?已故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不单是一位读万卷书的国学泰斗,更是曾行万里路的文坛巨擘。今年适逢饶公逝世五周年,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与港大美术博物馆早前举办的展览近日完满结束,当中展出20幅饶公60年代游历的绘画、书法和照片,能够游历四方,足迹遍及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的近代画家屈指可数,饶教授便是其中之一。背后全力辅助饶公云游四海,造就一幅幅经典山川名作的,不得不提饶公的千金——饶清芬女士,饶女士笑言担当起这个辅助角色,协助饶公把作品做到尽善尽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个中的点滴,且听饶女士为我们一一道来。

与浸大饶宗颐国学院紧密合作
饶公跟浸大结缘,始于2013年应邀担任本校的饶宗颐国学院永远荣誉院长,他更慷慨捐出十二幅书画精品作拍卖之用,并经筹款晚会为国学院合共筹得港币四千六百多万元经费。自此,饶公对国学院的支持及指导从不间断,直至2018年仙游。此后,由饶清芬女士担任永远会长的饶学研究基金则继续与浸大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广饶学,弘扬中华国粹。今年适逢浸大饶宗颐国学院成立十周年,早前举行了《饶宗颐学术论著英译集》新书发布会,而翻译计划,正正就是饶女士慷慨捐资所促成的,「父亲在晚年时出版了《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那时我已打算把他的著作有系统地翻译成英语,但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直至遇到国学院院长陈致教授,大家的理念相同,于是一拍即合。」饶女士对陈教授十分赏识,指他学识渊博,为人坦诚,最紧要是「帮到手」,而且国学院成立以来学术出版不断,团队的英译计划清晰、具体,编辑委员会是由世界知名汉学家组成,给予她充足的信心,因而把这个重任交给国学院进行。疫情期间,世界彷佛停顿了,但意料不到的是,国学院同仁刻苦用功,集中精力在翻译的工作上,「三年疫情能出版三本英译,实在令人喜出望外!」饶女士对此感到十分欣慰。

推动饶学普及
把饶公的著作译成英文,是向世界进一步推广饶学,与此同时,饶女士亦广纳意见,把推广饶学的工作普及化。例如去年在山顶广场GO Museum便举行了首届「饶荷光影展」,带来崭新的体验,引来佳话。饶女士忆述:「父亲独爱荷莲,欣赏其清雅脱俗、恬静淡然的君子品质。」而「饶荷」之名的由来,源于饶公以独特的笔法、颜色及构图,展现荷莲的静态美,可谓匠心独运,享誉士林。而是次展览则运用崭新科技,透过光与影的结合,呈现出荷莲的动态美,一动一静,蔚为奇观。饶女士希望此举能吸引平时较少接触传统书画艺术的年青人入场参观。「现今社会日新月异,科技创新的速度是以日计算」,所以饶女士亦十分支持浸大饶宗颐国学院在疫情期间推出的《网上玩转甲骨文》等活动,透过生动有趣的教材,让学生可以安坐家中学习甲骨文,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

饶女士不止拥抱新科技,亦不时向外取经,取长补短,她笑言饶公本人对新鲜事物时常抱有好奇心,更是一个放眼全球的 Global man  ,「他年少时与家人的合照,个个穿长衫马褂,唯独饶公穿了中山装。」她认为饶公为人开明,只要有任何方法达到目的,他都愿意尝试,而饶女士亦承传了这份精神,希望集思广益,一齐发掘新方法推广饶学及传统国学,使之发扬光大。

集结各界力量   推广饶学为重
她以莎士比亚的故乡Stratford-upon-Avon为例,「人家整个小镇都是为了莎士比亚而存在,处处都有大文豪留下的足迹,包括故居、学校、教堂等,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往朝圣。」别人这么成功,为甚么我们不可以效法呢?饶女士一直念兹在兹,是承传的问题,「从小培养年青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好事但不能强求,应该由浅入深,从感受开始,以欣赏为目标,继而按自己的喜好慢慢发掘,向更高的境界进发。」虽然如此,饶女士亦坦承以一人之力不足,所以她一方面集合各领域的贤人雅士加入饶学研究基金,共谋发展;另一方面,她不会墨守成规,对任何建议都持开放的态度,小心求证,大胆尝试,只要对推广饶学有帮助就行了。

回顾半生岁月,饶女士一直伴随饶公左右,作为国学大师的坚强后盾。饶公毕生醉心敦煌学,因日本人一句话「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而誓要凭一己之力扭转局面,适逢中国改革开放,饶公便计划到敦煌考察。当时饶女士刚刚毕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考虑到饶公一向不理俗务,对金钱尤其没有概念,「他自己的墨宝值多少钱固然不知道,就连出外食饭要多少钱,也不知道」,为了让父亲免除后顾之忧,饶女士只好当仁不让,当上了国学大师的「经理人」,默默在背后打点一切。「八十年代的敦煌,跟上世纪初没有两样,落后得难以置信,加上交通不便,旅舍简陋不堪,去一趟考察,真的像来回地狱又折返人间。」但饶公却不以为苦,考察完敦煌后,又继续马不停蹄,参观了不同省市的数十间博物馆,乐不思蜀,乐此不疲,「但我哪有这么多假期陪他四处游历呢?我还有工作在身!」

其实,饶女士最担心的是饶公的身体状况,当时他已年过八旬,加上一场大病,体力已大不如前,实在不宜再如此奔波劳碌。而且饶公对每事每物都非常认真,下笔下画都需要脑力、体力,不少作品更是数十呎大的巨作,饶女士曾指不少书法作品也要借用潮州商会的大礼堂,六张大枱拼合才能完成,要甚么样的纸张或笔,也很讲究,背后全由饶女士打点。因此,饶女士力劝「学艺双携」的父亲在学艺两者之中二择其一:「若饶公拣学术,学术界当然非常开心;但我亦跟他分析艺术可以公诸同好,大家都可以欣赏到,由他定夺。」饶公最后选择集中精力于山水画,最后以「饶荷」独步天下。

饶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
饶公之所以能集各家之大成,除天赋外,饶女士亦归因于父亲后天的努力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事实上,饶公一生奉行「三求」,即「求真」、「求是」、「求正」。所谓「真」,即不要说谎;「是」是指明辨是非;而「正」就是公平公正。「父亲一向严己宽人,治学尤甚,千锤百炼,惜墨如金,也不会为了应酬而随便给人题字。戏曲中心于2019年开幕,工程动工时已邀请父亲题字,他反复思量,应该用甚么字体才能体现戏曲的内涵呢?想通了,才下笔。」最后,饶公以融汇篆、隶、行、楷的书法题上「戏曲中心」四字,并于戏曲中心奠基仪式时送赠予西九。反观今日社会,快餐文化盛行,事事讲求效率,如斯环境实在难以培育出像饶公这样的人物。正因如此,饶女士最希望年轻人能借鉴饶公对「三求」的执着,抱诚守真,刚直不阿的态度,不止求学,行事为人亦应作如是观。

饶学于世界各地播种传承
最后,饶女士以自身经历,寄语年轻人一定要有梦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你想怎样行都可以,过程会有波折,但只要坚持到底,总有机会实现梦想。」饶女士当年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可以四十岁提早退休,然后带着一个背囊环游世界,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但命运却安排她走上一条不一样的路,「我选择了帮助父亲,见到自己可以成就父亲把作品达至完美,我情愿是这样。」饶女士越认识父亲,越感受到父亲的博学;因此,她特别成立饶学研究基金,鼓励在不同范畴有兴趣的年青人,掌握饶教授的学问,然后传承下去。

可幸的是饶教授的学术,在世界各地都播上了种子,每年各个饶学研究机构都会相聚,交流分享饶学研究的工作,今年第四届饶学联汇交流分享会这个一年一度的活动,就由浸大饶宗颐国学院举办,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研究饶学的同好和学者。饶女士在接受内地媒体访问时表示:「希望这种饶学研究的交流活动,会持续举办下去,弘扬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