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
今年是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誌慶十周年,饒清芬女士(左四)與家人出席院慶典禮

第四屆饒學聯匯分享交流會於2023年7月於浸大舉行,國內外20多家饒學研究機構的學者及領導共聚,分享交流饒學研究的工作

饒學研究基金於2021年再次慷慨捐款港幣100 萬元,支持浸大國學院開展饒宗頤學術論著英譯集的項目

饒女士接受媒體訪問,暢談父親饒教授的軼事

今年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20周年,饒女士出席展覽開幕禮,該展覽展出饒教授90歲之後的畫作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主席孫少文博士於2013年與饒女士及友人一同慶賀饒宗頤教授九十八歲壽辰

上年舉行的饒荷光影展,結合藝術與科技,帶來沉浸式的光影體驗
饒公送贈予戲曲中心的題字,融匯篆、隸、行、楷的書法而成


饒清芬女士

  • 饒學研究基金永遠會長
  •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發展委員會
    榮譽會長
  • 饒學聯匯創會會長
  • 饒宗頤學術館之友當然理事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鼓勵大家擴闊眼界的諺語,不知有多少人能夠實現?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不單是一位讀萬卷書的國學泰斗,更是曾行萬里路的文壇巨擘。今年適逢饒公逝世五周年,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與港大美術博物館早前舉辦的展覽近日完滿結束,當中展出20幅饒公60年代遊歷的繪畫、書法和照片,能夠遊歷四方,足跡遍及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和澳洲的近代畫家屈指可數,饒教授便是其中之一。背後全力輔助饒公雲遊四海,造就一幅幅經典山川名作的,不得不提饒公的千金——饒清芬女士,饒女士笑言擔當起這個輔助角色,協助饒公把作品做到盡善盡美,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箇中的點滴,且聽饒女士為我們一一道來。

與浸大饒宗頤國學院緊密合作
饒公跟浸大結緣,始於2013年應邀擔任本校的饒宗頤國學院永遠榮譽院長,他更慷慨捐出十二幅書畫精品作拍賣之用,並經籌款晚會為國學院合共籌得港幣四千六百多萬元經費。自此,饒公對國學院的支持及指導從不間斷,直至2018年仙遊。此後,由饒清芬女士擔任永遠會長的饒學研究基金則繼續與浸大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推廣饒學,弘揚中華國粹。今年適逢浸大饒宗頤國學院成立十周年,早前舉行了《饒宗頤學術論著英譯集》新書發佈會,而翻譯計劃,正正就是饒女士慷慨捐資所促成的,「父親在晚年時出版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那時我已打算把他的著作有系統地翻譯成英語,但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做起,直至遇到國學院院長陳致教授,大家的理念相同,於是一拍即合。」饒女士對陳教授十分賞識,指他學識淵博,為人坦誠,最緊要是「幫到手」,而且國學院成立以來學術出版不斷,團隊的英譯計劃清晰、具體,編輯委員會是由世界知名漢學家組成,給予她充足的信心,因而把這個重任交給國學院進行。疫情期間,世界彷彿停頓了,但意料不到的是,國學院同仁刻苦用功,集中精力在翻譯的工作上,「三年疫情能出版三本英譯,實在令人喜出望外!」饒女士對此感到十分欣慰。

推動饒學普及
把饒公的著作譯成英文,是向世界進一步推廣饒學,與此同時,饒女士亦廣納意見,把推廣饒學的工作普及化。例如去年在山頂廣場GO Museum便舉行了首屆「饒荷光影展」,帶來嶄新的體驗,引來佳話。饒女士憶述:「父親獨愛荷蓮,欣賞其清雅脫俗、恬靜淡然的君子品質。」而「饒荷」之名的由來,源於饒公以獨特的筆法、顏色及構圖,展現荷蓮的靜態美,可謂匠心獨運,享譽士林。而是次展覽則運用嶄新科技,透過光與影的結合,呈現出荷蓮的動態美,一動一靜,蔚為奇觀。饒女士希望此舉能吸引平時較少接觸傳統書畫藝術的年青人入場參觀。「現今社會日新月異,科技創新的速度是以日計算」,所以饒女士亦十分支持浸大饒宗頤國學院在疫情期間推出的《網上玩轉甲骨文》等活動,透過生動有趣的教材,讓學生可以安坐家中學習甲骨文,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

饒女士不止擁抱新科技,亦不時向外取經,取長補短,她笑言饒公本人對新鮮事物時常抱有好奇心,更是一個放眼全球的 Global man  ,「他年少時與家人的合照,個個穿長衫馬褂,唯獨饒公穿了中山裝。」她認為饒公為人開明,只要有任何方法達到目的,他都願意嘗試,而饒女士亦承傳了這份精神,希望集思廣益,一齊發掘新方法推廣饒學及傳統國學,使之發揚光大。

集結各界力量   推廣饒學為重
她以莎士比亞的故鄉Stratford-upon-Avon為例,「人家整個小鎮都是為了莎士比亞而存在,處處都有大文豪留下的足跡,包括故居、學校、教堂等,每年吸引無數遊客前往朝聖。」別人這麼成功,為甚麼我們不可以效法呢?饒女士一直念茲在茲,是承傳的問題,「從小培養年青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是好事但不能強求,應該由淺入深,從感受開始,以欣賞為目標,繼而按自己的喜好慢慢發掘,向更高的境界進發。」雖然如此,饒女士亦坦承以一人之力不足,所以她一方面集合各領域的賢人雅士加入饒學研究基金,共謀發展;另一方面,她不會墨守成規,對任何建議都持開放的態度,小心求證,大膽嘗試,只要對推廣饒學有幫助就行了。

回顧半生歲月,饒女士一直伴隨饒公左右,作為國學大師的堅強後盾。饒公畢生醉心敦煌學,因日本人一句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而誓要憑一己之力扭轉局面,適逢中國改革開放,饒公便計劃到敦煌考察。當時饒女士剛剛畢業,開始從事教學工作,考慮到饒公一向不理俗務,對金錢尤其沒有概念,「他自己的墨寶值多少錢固然不知道,就連出外食飯要多少錢,也不知道」,為了讓父親免除後顧之憂,饒女士只好當仁不讓,當上了國學大師的「經理人」,默默在背後打點一切。「八十年代的敦煌,跟上世紀初沒有兩樣,落後得難以置信,加上交通不便,旅舍簡陋不堪,去一趟考察,真的像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但饒公卻不以為苦,考察完敦煌後,又繼續馬不停蹄,參觀了不同省市的數十間博物館,樂不思蜀,樂此不疲,「但我哪有這麼多假期陪他四處遊歷呢?我還有工作在身!」

其實,饒女士最擔心的是饒公的身體狀況,當時他已年過八旬,加上一場大病,體力已大不如前,實在不宜再如此奔波勞碌。而且饒公對每事每物都非常認真,下筆下畫都需要腦力、體力,不少作品更是數十呎大的巨作,饒女士曾指不少書法作品也要借用潮州商會的大禮堂,六張大枱拼合才能完成,要甚麼樣的紙張或筆,也很講究,背後全由饒女士打點。因此,饒女士力勸「學藝雙攜」的父親在學藝兩者之中二擇其一:「若饒公揀學術,學術界當然非常開心;但我亦跟他分析藝術可以公諸同好,大家都可以欣賞到,由他定奪。」饒公最後選擇集中精力於山水畫,最後以「饒荷」獨步天下。

饒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
饒公之所以能集各家之大成,除天賦外,饒女士亦歸因於父親後天的努力及嚴謹的治學態度。事實上,饒公一生奉行「三求」,即「求真」、「求是」、「求正」。所謂「真」,即不要說謊;「是」是指明辨是非;而「正」就是公平公正。「父親一向嚴己寬人,治學尤甚,千錘百鍊,惜墨如金,也不會為了應酬而隨便給人題字。戲曲中心於2019年開幕,工程動工時已邀請父親題字,他反覆思量,應該用甚麼字體才能體現戲曲的內涵呢?想通了,才下筆。」最後,饒公以融匯篆、隸、行、楷的書法題上「戲曲中心」四字,並於戲曲中心奠基儀式時送贈予西九。反觀今日社會,速食文化盛行,事事講求效率,如斯環境實在難以培育出像饒公這樣的人物。正因如此,饒女士最希望年輕人能借鑒饒公對「三求」的執著,抱誠守真,剛直不阿的態度,不止求學,行事為人亦應作如是觀。

饒學於世界各地播種傳承
最後,饒女士以自身經歷,寄語年輕人一定要有夢想,「世界是屬於你們的,你想怎樣行都可以,過程會有波折,但只要堅持到底,總有機會實現夢想。」饒女士當年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可以四十歲提早退休,然後帶着一個背囊環遊世界,體驗各地的風土人情,但命運卻安排她走上一條不一樣的路,「我選擇了幫助父親,見到自己可以成就父親把作品達至完美,我情願是這樣。」饒女士越認識父親,越感受到父親的博學;因此,她特別成立饒學研究基金,鼓勵在不同範疇有興趣的年青人,掌握饒教授的學問,然後傳承下去。

可幸的是饒教授的學術,在世界各地都播上了種子,每年各個饒學研究機構都會相聚,交流分享饒學研究的工作,今年第四屆饒學聯匯交流分享會這個一年一度的活動,就由浸大饒宗頤國學院舉辦,匯聚了世界各地的研究饒學的同好和學者。饒女士在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表示:「希望這種饒學研究的交流活動,會持續舉辦下去,弘揚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