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浸大成立的中药创新研发中心与北京同仁堂签署合作意向书,以共同建立合作科研平台为目标,把传统中药复方结合先进技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发展新药物

获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赞助,浸大中医药学院在2018年参加创新科技嘉年华,利用虚拟游戏介绍穴位按摩

同仁堂员工连续多年参加公益金百万行,为公益金受资助的家庭步行筹款

同仁堂自2016年发起同仁关爱防中风系列活动,加强市民了解心脑血管健康的认识

同仁关爱防中风活动,去年更移师昂坪市集,设置中医药养生文化展览馆,让公众一起关注中风

同仁堂亦曾举办「同仁关爱防中风」电车日活动,呼吁市民关注中风的同时,亦免费乘坐电车
同仁堂于2022年获颁香港回归25年25企业的称号。同仁堂于2006年,在大埔工业邨建成北京以外首个中药及保健品研发生产基地,打破了同仁堂「制药不出京」的惯例,开始了香港制药

同仁堂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日定为同仁堂日,在不同地区举办健康讲座,并有中医师为市民义诊

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

  • 英国世界品牌大奬协会「世界品牌大奬」(2015-2019)
  • 新加坡品牌影响力「亚洲区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医药类—最值得信赖品牌」(2015-2018)
  •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中国证券金紫荆奬」最佳上市公司(2016)
  • 南华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及资本集志「资本杰出企业成就奬—杰出中医药集团」(2017-2018)
  • 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及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特别奬(2015)
  • 澳门特别行政区消费者委员会「诚信店」A级奬(2015)
  • 韩国营销协会(Korea Marketing Institute)「韩国人喜爱的中国品牌」(2014)
  •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医药国际化推进十强企业」(2012)
  • 香港中医药协会「中国优质中药企业弘扬中药奬」(2010-2017)
  • 香港超级品牌协会「香港超级品牌」(2009)

对全球华人来说,北京同仁堂绝对是家传户晓的名字。创建于1669年,获清雍正帝钦定供应御药,历经八代皇帝,其所制的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等,都是依照经典古方精良炮制,传承至今, 已名扬四海、享誉国际。即便如此,同仁堂并没有因其老字号而故步自封,反而与时并进,一方面传承前人的制药方法与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推进产业现代化,例如去年与浸大的「中药创新研发中心」签署合作意向书,以中药复方为基础进行合作研究。今期「焦点人物」便访问了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炜女士,谈谈同仁堂与浸大的合作以及集团的发展等。

与浸大建立伙伴关系
不少国际知名的大药厂都与大学建立策略伙伴关系,以促进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而同仁堂最初为何选择浸大作为其合作伙伴?吴女士说:「同仁堂集团一直以来非常看重本地的中医药人才,而浸大中医药学院在本地举足轻重,享负盛名,培育出来的中医药学生都很优秀,事实上我们集团当中有不少同事都是毕业于浸会大学,有些更担任重要管理职务。」她续说:「虽然我们也跟其他本地院校合作,但与浸大的关系比较密切,概因浸大是唯一本地院校设有中药本科课程。」确实,浸大中医药学院自成立以来,致力培育新一代中医药专才和科研人员,悬壶济世之余,亦会从事转化研究,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而且浸大的中医药科研实力雄厚,自去年初合作以来,已开展三个新项目,包括一种可靠的硫磺熏蒸中药材筛查方法,灵芝姜黄复方活血安神胶囊治疗NAFLD基础药效及机理研究,以及妇科常用中药─桂枝茯芩丸治疗早中期乳腺癌作用的初步研究,加上之前数个项目也合作顺利,相信未来我们在既有产品的二次开发、创新产品开发和经典名方产品开发方面会有更多成果。」与同仁堂签署合作意向书的浸大「中药创新中心」于2021年启用,是本港唯一一所获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InnoHK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资助,并由本地大学建设和运作的综合性中药药物研发中心。该中心与同仁堂以共同建立合作科研平台为目标,把传统中药复方结合先进技术,将科研成果转化发展新药物。双方并会结合教研资源,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以提升合作平台的实力,并培育本地研究中医药的人才。

多番捐资支持浸大发展 
此外,同仁堂亦于浸大设立同仁堂中医药奖学金,并支持浸大中医药学院进行一系列加强公众对中医药认识和讯息推广的活动,包括于「创新科技嘉年华2018」展览中医药养生讯息,并举办讲座,由学院的中医师在场讲解中医药治未病概念。吴女士亦表示由浸大营运的香港中医医院将于2025年启用,相信基于双方良好的合作基础,未来会在产学研用、中成药临床试验及中医医院内制剂开发和应用方面,提供更加广阔的合作平台和机会。

以香港作为海外拓展平台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创建于清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逾350年历史。历代同仁堂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以及「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著称。为将中医药文化弘扬至中国境外,集团于2004年在香港成立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同仁堂国药)。「同仁堂国药是集团作海外发展的唯一平台,当年成立前后的筹备工作也花了逾十年时间,从第一家门市,内地以外第一个生产研发基地,到创业板上市,后转主板上市,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程。」2006年,同仁堂于大埔工业邨建成北京以外首个中药及保健品研发生产基地,打破了同仁堂「制药不出京」的惯例,开始了香港制药。吴女士表示,以香港作为海外拓展平台,好处是香港有非常清晰的中医药规管政策及对接国际标准的优势。这有助我们的产品顺利取得诸如欧盟GMP等国际认证。」

以优质药品造福更多人
目前,同仁堂的销售网络遍及欧洲、美洲、中东、亚太区和大洋洲28个国家或地区。进军海外的最大挑战是甚么?「法规和文化差异可算是最大的挑战吧。」吴女士笑着续说:「从1993年开始走出来,经历了很多,有经验也有教训,总之交了很多学费呢!」她认为不同地区的中医药准入规则不同,以澳大利亚为例,中成药一般通过列表制注册准入当地,若中药成份在列表之内,便能进口销售,可是列表内容经常更新变化,一定程度上对产品在当地的销售造成困扰。

此外,不同族裔或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中医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我们做得最好的仍是香港及澳门的市场,其他就是东南亚及欧美有华人社区及中医药的地方。要西方社会广泛接纳中医药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也是我们集团注重培育当地中医药人才的原因,这样才容易把我们的产品打入当地市场,造福更多人。」吴女士指内地很多医院都有中医服务,病人必须抓中药,而且因为同仁堂是百年老店,药材质量有保证,所以顾客总是络绎不绝。但是在国外,能够执业的中医很少,中药的使用受到限制。「幸好西方社会对针灸还是认可的,以针灸配合中药可逐步提升大家的接纳度。另外中药采用天然成份,我们会在介绍产品的影片中展示所用的原药材,消费者看后也会比较安心。」

加强公众疾病预防的意识
同仁堂也非常注重疾病的预防,「有见中风在香港是头几位常见死因,也有年轻化迹象,我们也有责任令市民明白预防中风的重要性。我们从2016年开始举办『同仁关爱防中风日』,已经办了很多年。」活动形式十分多元化,如举办全民免费搭电车活动,在车厢内宣传预防中风信息,也曾在昂坪市集设置中医药养生文化馆,当然少不了免费健康讲座和长者探访活动,由中医师讲解人体体质与中风的关系,同时邀请西医和注册物理治疗师教导大家如何保持心脑血管健康。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吴女士于2002年加入北京同仁堂集团,2014年由同仁堂研究院调到同仁堂国药,主要负责产品、技术开发及项目管理工作。「我是学生物化学工程的,跟医药行业也相当有关。但进入同仁堂后,觉得我的专业好像缺了一块,便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再读一个硕士学位。」当时招生官认为吴女士的专业跨度太大,建议她只学中药。「我说不行,中医是医药不分家的,学中医能让我更了解中药,而且能把疾病联系起来。最后在我『软磨硬泡』下,他终于同意让我学中医。」吴女士说她加入同仁堂前,曾于一家西药集团工作,从西药板块改到中药板块,起初也有点不适应,但越认识就越感兴趣:「学着学着中医,便能发现它的博大精深。同仁堂也有自己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上百年的古籍,我看的时候都只会轻轻翻阅,生怕把它弄破,因为这些都是中医药经典的瑰宝。」

甚么原因令她可在同一个集团工作二十多年呢?「我从小就对中医药比较有兴趣,还有另一个小故事。我进同仁堂工作后,有天公司派我到郊区的仓库提取药材,等着车子回去时便在院子里走走,打发时间。怎料走着走着,竟然发现墙壁上写有几个大字:『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对呀!在这荒凉的农村修行没人看得见,但你的心是善是恶,老天还是会知道的。这几个字当时给我的震撼,实在是难以言表,想不到在农村荒野,竟然有着这么有内涵的文字!」即使过了十多年,吴女士回忆起这件事时还是十分激动。「所以这句说话,以及心存善良,成为了我的座右铭,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留在同仁堂,没有离开的原因。」据悉,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医药行业的古训,最早亦是出自同仁堂,意思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事,不要违背良心,因为您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亦贯彻了同仁堂一直坚持要选上最好的药、严格控制质量的原则。

吴女士说,学习并了解一些中医药知识,对自己和亲友也有一些益处:「有朋友跟我说近来睡得不好,我便建议他吃些中药来调理身体。」此外,她认为心静也是重要的养生之道:「求外不如求自己,我们一定要守住内心的平静。凡事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即可,无需强求。另外人要善良,始终心怀仁德,让他人感到温暖,自己内心也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