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贊助,浸大中醫藥學院在2018年參加創新科技嘉年華,利用虛擬遊戲介紹穴位按摩
同仁堂員工連續多年參加公益金百萬行,為公益金受資助的家庭步行籌款
同仁堂自2016年發起同仁關愛防中風系列活動,加強市民瞭解心腦血管健康的認識
同仁關愛防中風活動,去年更移師昂坪市集,設置中醫藥養生文化展覽館,讓公眾一起關注中風
同仁堂亦曾舉辦「同仁關愛防中風」電車日活動,呼籲市民關注中風的同時,亦免費乘坐電車
同仁堂於每年的農曆二月十八日定為同仁堂日,在不同地區舉辦健康講座,並有中醫師為市民義診
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
- 英國世界品牌大奬協會「世界品牌大奬」(2015-2019)
- 新加坡品牌影響力「亞洲區最具影響力品牌:中醫藥類──最值得信賴品牌」(2015-2018)
-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中國證券金紫荊奬」最佳上市公司(2016)
- 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及資本雜誌「資本傑出企業成就奬──傑出中醫藥集團」(2017-2018)
- 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及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馬德里商標國際註冊特別奬(2015)
- 澳門特別行政區消費者委員會「誠信店」A級奬(2015)
- 韓國營銷協會(Korea Marketing Institute)「韓國人喜愛的中國品牌」(2014)
-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中國醫藥國際化推進十強企業」(2012)
- 香港中醫藥協會「中國優質中藥企業弘揚中藥奬」(2010-2017)
- 香港超級品牌協會「香港超級品牌」(2009)
(Chinese Version only)
對全球華人來說,北京同仁堂絕對是家傳戶曉的名字。創建於1669年,獲清雍正帝欽定供應禦藥,歷經八代皇帝,其所制的安宮牛黃丸、同仁牛黃清心丸、烏雞白鳳丸等,都是依照經典古方精良炮製,傳承至今, 已名揚四海、享譽國際。即便如此,同仁堂並沒有因其老字號而故步自封,反而與時並進,一方面傳承前人的製藥方法與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不斷創新發展中醫藥,推進產業現代化,例如去年與浸大的「中藥創新研發中心」簽署合作意向書,以中藥複方為基礎進行合作研究。今期「焦點人物」便訪問了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煒女士,談談同仁堂與浸大的合作以及集團的發展等。
與浸大建立夥伴關係
不少國際知名的大藥廠都與大學建立策略夥伴關係,以促進醫學研究和藥物開發,而同仁堂最初為何選擇浸大作為其合作夥伴?吳女士說:「同仁堂集團一直以來非常看重本地的中醫藥人才,而浸大中醫藥學院在本地舉足輕重,享負盛名,培育出來的中醫藥學生都很優秀,事實上我們集團當中有不少同事都是畢業於浸會大學,有些更擔任重要管理職務。」她續說:「雖然我們也跟其他本地院校合作,但與浸大的關係比較密切,概因浸大是唯一本地院校設有中藥本科課程。」確實,浸大中醫藥學院自成立以來,致力培育新一代中醫藥專才和科研人員,懸壺濟世之餘,亦會從事轉化研究,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而且浸大的中醫藥科研實力雄厚,自去年初合作以來,已開展三個新項目,包括一種可靠的硫磺薰蒸中藥材篩查方法,靈芝薑黃複方活血安神膠囊治療NAFLD基礎藥效及機理研究,以及婦科常用中藥─桂枝茯芩丸治療早中期乳腺癌作用的初步研究,加上之前數個項目也合作順利,相信未來我們在既有產品的二次開發、創新產品開發和經典名方產品開發方面會有更多成果。」與同仁堂簽署合作意向書的浸大「中藥創新中心」於2021年啟用,是本港唯一一所獲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並由本地大學建設和運作的綜合性中藥藥物研發中心。該中心與同仁堂以共同建立合作科研平台為目標,把傳統中藥複方結合先進技術,將科研成果轉化發展新藥物。雙方並會結合教研資源,建立專業人才培養計畫,以提升合作平台的實力,並培育本地研究中醫藥的人才。
多番捐資支持浸大發展
此外,同仁堂亦於浸大設立同仁堂中醫藥獎學金,並支持浸大中醫藥學院進行一系列加強公眾對中醫藥認識和訊息推廣的活動,包括於「創新科技嘉年華2018」展覽中醫藥養生訊息,並舉辦講座,由學院的中醫師在場講解中醫藥治未病概念。吳女士亦表示由浸大營運的香港中醫醫院將於2025年啟用,相信基於雙方良好的合作基礎,未來會在產學研用、中成藥臨床試驗及中醫醫院內製劑開發和應用方面,提供更加廣闊的合作平台和機會。
以香港作為海外拓展平台
北京同仁堂是全國中藥行業的著名老字號,創建於清初康熙年間,至今已有逾350年歷史。歷代同仁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以及「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企業精神,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著稱。為將中醫藥文化弘揚至中國境外,集團於2004年在香港成立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同仁堂國藥)。「同仁堂國藥是集團作海外發展的唯一平台,當年成立前後的籌備工作也花了逾十年時間,從第一家門市,內地以外第一個生產研發基地,到創業板上市,後轉主機板上市,已有30餘年的發展歷程。」2006年,同仁堂於大埔工業邨建成北京以外首個中藥及保健品研發生產基地,打破了同仁堂「製藥不出京」的慣例,開始了香港製藥。吳女士表示,以香港作為海外拓展平台,好處是香港有非常清晰的中醫藥規管政策及對接國際標準的優勢。這有助我們的產品順利取得諸如歐盟GMP等國際認證。」
以優質藥品造福更多人
目前,同仁堂的銷售網路遍及歐洲、美洲、中東、亞太區和大洋洲28個國家或地區。進軍海外的最大挑戰是甚麼?「法規和文化差異可算是最大的挑戰吧。」吳女士笑著續說:「從1993年開始走出來,經歷了很多,有經驗也有教訓,總之交了很多學費呢!」她認為不同地區的中醫藥准入規則不同,以澳大利亞為例,中成藥一般通過列表制註冊准入當地,若中藥成份在列表之內,便能進口銷售,可是清單內容經常更新變化,一定程度上對產品在當地的銷售造成困擾。
此外,不同族裔或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中醫藥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我們做得最好的仍是香港及澳門的市場,其他就是東南亞及歐美有華人社區及中醫藥的地方。要西方社會廣泛接納中醫藥還有一段路要走。這也是我們集團注重培育當地中醫藥人才的原因,這樣才容易把我們的產品打入當地市場,造福更多人。」吳女士指內地很多醫院都有中醫服務,病人必須抓中藥,而且因為同仁堂是百年老店,藥材品質有保證,所以顧客總是絡繹不絕。但是在國外,能夠執業的中醫很少,中藥的使用受到限制。「幸好西方社會對針灸還是認可的,以針灸配合中藥可逐步提升大家的接納度。另外中藥採用天然成份,我們會在介紹產品的影片中展示所用的原藥材,消費者看後也會比較安心。」
加強公眾疾病預防的意識
同仁堂也非常注重疾病的預防,「有見中風在香港是頭幾位常見死因,也有年輕化跡象,我們也有責任令市民明白預防中風的重要性。我們從2016年開始舉辦『同仁關愛防中風日』,已經辦了很多年。」活動形式十分多元化,如舉辦全民免費搭電車活動,在車廂內宣傳預防中風資訊,也曾在昂坪市集設置中醫藥養生文化館,當然少不了免費健康講座和長者探訪活動,由中醫師講解人體體質與中風的關係,同時邀請西醫和註冊物理治療師教導大家如何保持心腦血管健康。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吳女士于2002年加入北京同仁堂集團,2014年由同仁堂研究院調到同仁堂國藥,主要負責產品、技術開發及專案管理工作。「我是學生物化學工程的,跟醫藥行業也相當有關。但進入同仁堂後,覺得我的專業好像缺了一塊,便到北京中醫藥大學再讀一個碩士學位。」當時招生官認為吳女士的專業跨度太大,建議她只學中藥。「我說不行,中醫是醫藥不分家的,學中醫能讓我更瞭解中藥,而且能把疾病聯繫起來。最後在我『軟磨硬泡』下,他終於同意讓我學中醫。」吳女士說她加入同仁堂前,曾於一家西藥集團工作,從西藥板塊改到中藥板塊,起初也有點不適應,但越認識就越感興趣:「學著學著中醫,便能發現它的博大精深。同仁堂也有自己的圖書館,裡面有很多上百年的古籍,我看的時候都只會輕輕翻閱,生怕把它弄破,因為這些都是中醫藥經典的瑰寶。」
甚麼原因令她可在同一個集團工作二十多年呢?「我從小就對中醫藥比較有興趣,還有另一個小故事。我進同仁堂工作後,有天公司派我到郊區的倉庫提取藥材,等著車子回去時便在院子裡走走,打發時間。怎料走著走著,竟然發現牆壁上寫有幾個大字:『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對呀!在這荒涼的農村修行沒人看得見,但你的心是善是惡,老天還是會知道的。這幾個字當時給我的震撼,實在是難以言表,想不到在農村荒野,竟然有著這麼有內涵的文字!」即使過了十多年,吳女士回憶起這件事時還是十分激動。「所以這句說話,以及心存善良,成為了我的座右銘,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留在同仁堂,沒有離開的原因。」據悉,「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這句醫藥行業的古訓,最早亦是出自同仁堂,意思是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做事,不要違背良心,因為您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亦貫徹了同仁堂一直堅持要選上最好的藥、嚴格控制品質的原則。
吳女士說,學習並瞭解一些中醫藥知識,對自己和親友也有一些益處:「有朋友跟我說近來睡得不好,我便建議他吃些中藥來調理身體。」此外,她認為心靜也是重要的養生之道:「求外不如求自己,我們一定要守住內心的平靜。凡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即可,無需強求。另外人要善良,始終心懷仁德,讓他人感到溫暖,自己內心也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