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
陈淑祯博士及刘文邦先生(左二及一)出席浸大传理学院50周年院庆,并与浸大发展事务处总监兼香港浸会大学基金秘书长陈郑惠兰女士(右二)及多位嘉宾合照

刘华森博士(前排右)一家都十分支持浸大

陈博士在世界不同地方都建立伙伴关系,协助客户全球化的需要,图为与英国的合作伙伴合照

不少上市公司均为安业的长期伙伴,图为陈博士与团队出席香港交易所的仪式

陈博士与客户之一的杨受成博士合照

陈博士身体力行,终身学习,摄于博士毕业时
陈博士与刘文邦先生到深圳的科技中心参观

陈博士亦参与印刷业专业人员协会的参观活动

一家人一起滑雪是刘氏家族每年的重要聚会

陈淑祯博士

  • 安业财经印刷有限公司董事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会董
  • 于浸大成立安业财经印刷有限公司奖学金
  • 于浸大成立陈淑祯博士奖学金
  • 安业财经为大中华区第一家荣获Mercury奖项:年报(香港)荣誉大奖的财经印刷公司

科技日新月异,面对时代的洪流,不少传统行业都迎合科技发展,敢于作出新尝试。安业财经印刷有限公司(下称「安业」)亦是致力推陈出新的企业之一。屹立香港38年,安业是香港第一家专门翻译财经及法律文件的公司,业务由本港拓展至内地以至世界各地。安业之所以能稳步向前,全凭团队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更少不了一位幕后功臣──董事陈淑祯博士。陈博士带领公司团队上下一心,由纸张印刷走进数码时代。

设立奖学金 薪火相传
陈博士对浸大关爱有加,于2017-18学年,慷慨捐资设立了陈淑祯博士奖学金,资助翻译与双语传播文学硕士课程成绩优异的学生;又于2018-19学年,以公司名义设立了安业财经印刷有限公司奖学金,用以奖励翻译系的本科生。至于为何乐于支持浸大?她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一种传承。」

原来陈博士与浸大渊源深厚,家族三人是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成员。她本人和安业均是基金会员;而丈夫刘文邦先生为宏亚传讯集团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亦是浸大附属机构──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董事局成员;其家翁是前浸大校董会主席刘华森博士,有份带领本校由学院升格为大学。由于浸大文学及社会科学院设有翻译、传译及跨文化研究系,刘博士遂提议她聘用浸大翻译系的毕业生,自此之后,相继有本校校友入职。因此成立浸大奖学金对她而言,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事实上,陈博士家族长年支持浸大发展,家翁刘华森博士多番捐款支持推动学生发展的项目,而丈夫刘文邦先生则透过旗下公司成立奖学金,奖励传理学院的学生,及多次赞助视觉艺术院的学生筹办毕业展,经常提携年青一代。 

用心服务 不假外求
而安业成立的契机,陈博士道:「同样是传承。」她指公司创立于1986年,由家翁刘华森博士成立,刘博士在机缘巧合下重遇一位已退休并从事翻译行业的旧同事。言谈间,二人一拍即合,便决定开设这家公司。1989年起交由陈博士打理。随着公司不断扩展,规模由最初的九人,发展至今已有70位员工。有趣的是,陈博士本是市场管理出身,与翻译行业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她笑言曾需要花时间适应;而在接手初期,遇到大量文件需要翻译,她亦会亲自上阵与团队共同进退。

在外判模式大行其道的年代,安业秉持一贯精益求精的理念,坚持在内部完成每一个步骤,由编制、翻译、设计、排版到印刷皆一手包办。除了提供一站式服务外,安业更打着「24小时运作,全年无休」的旗号,尽展其团队的实力。「我们真的是24小时运作!客户以上市公司为主,接触的都是专业人士,如律师、会计师、公司秘书、财务总监及公司董事等,他们的要求极高,需要十分精准的文字,以及高速地交付印件。」因此公司要安排三组同事轮班,以满足客户各种需求。「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半月内要完成过千页文件,并包揽翻译、排版及印刷等工作。」

创业向来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安业的成立正正顺应了时势。90年代初期,香港每年大约只有10多家国内企业来港上市,当时市场内专做招股书翻译的人员寥寥可数,尚未有一家专门的翻译公司。但随着国内企业来港上市成为热潮,这类招股书的翻译及印刷需求殷切,安业就成为了不少香港、国内和世界各地上市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深受大公司客户青睐。年复一年,安业会为各大公司编制、翻译、设计、排版及印刷各类主板、创业板上市的文件或年报。「说到最具挑战性的难忘事,大概是一次我们需要直接上客户公司连续工作两星期,因为涉及非常敏感的数据。每位同事入职时均需要签订非常严谨的保密协议,我们不能买卖客户的股票,这是关乎刑事责任。」她形容这个行业需要「胆大心细、快而准」,员工要抱持这种心态,并要长期维持高水平。

与时俱进 缔造商机 
现代企业注重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无纸化」已是大势所趋,安业作为印刷公司又如何与时代接轨?「无纸化是无可避免的事,对各行各业也有影响。我自己的心态是要拍住时代走!」陈博士深谙市场变化多端,因此必须灵活变通,调整策略。「安业于2018年起已开始转型以数码化印刷,当时我们远赴以色列,参观HP(惠普公司)新出产的印刷机,开始投资第一部数码印刷机。」遇上难关,陈博士总能够审时度势,迎难而上。

传统的柯式印刷适合大批量的印刷需求,其技术是将油墨从印刷版转移到橡胶版上,再由橡胶版转印到纸张上。这种方法能够呈现良好的色彩效果,细致度较高。而现代化的数码印刷则是直接从数字文件进行印刷,不需要额外制版,印刷时间大幅缩短,灵活性更胜一筹。「数码印刷的好处是没有数量限制,一本、五本、10本也可以。虽然数码印刷机的价格高昂,动辄上千万元一台,但我们也明白若要与时并进,就需要作出改变。」

安业亦因应客户的需要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由于客户的业务趋向全球化,不少公司同样会在美国、英国或新加坡等地上市。于是,我们亲身飞往纽约、伦敦及新加坡等地,与当地的印刷公司洽谈合作。当客户有需要在香港以外印制文件时,我们就能透过电邮发送文件档案予印刷伙伴,无缝及火速地制成文件。」过去数年疫情期间,陈博士亦趁机搬迁办公地点及添置各类视听设备,客户可租用安业的办公室来举行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方便客户进行视像会议,陈博士认为最重要是「反应够快」,紧贴市场变化,不断发掘新的机遇。

未惧人工智能 坚持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的出现,除了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改变,无疑亦令不少行业关注工作会否被取代。陈博士表示:「安业很少用人工智能做翻译,因为始终需要人手去校对,所以我们还是以人为主。」随着Google Translate、ChatGPT等工具的诞生,翻译行业又迎来一大挑战。但陈博士认为人才仍然非常重要:「以前这类翻译软件的准绳度其实不太高,不过确实为我们带来了方便,毕竟很快便可以生成一个初稿。但我认为人工智能暂时未能完全取代人脑,只要我们顺应时代走,仍可找到生存空间。」

设身处地 了解新世代需要
陈博士坦言,现在不论是翻译或印刷行业都较少人入行,因此她常常鼓励对文字有兴趣或修读翻译系的年轻人努力钻研文字:「当他们看到自己翻译出来的招股书,又或者听到新闻报导自己所负责公司的上市或收购消息时,便获得成功感及满足感。」她认为,如今市场对编写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需求不断增加,可见这个专门翻译的行业仍有发展空间。

在管理公司团队方面,为吸纳更多年轻人才,陈博士亦摒弃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尝试以年轻人的角度出发。「若同事有需要在家工作的话,我们也会配合,不会强制要求他们一定要坐在办公室八小时。此外,我们也有一些同事居于英国和加拿大,方便配合不同时区的工作。」陈博士强调弹性上班模式是挽留员工的关键之一,毕竟现在的年轻人个性较鲜明,与其意图改变他们,不如主动与他们沟通,尝试理解他们的想法。

孜孜不倦 自我增值
作为公司的领航人多年,陈博士仍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断努力增值。几年前,她毅然决定攻读博士学位,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议题。她说:「我在一次酒会上遇见一位朋友,朋友笑说为甚么我的同事拥有博士学位,而我却没有呢?于是酒会完结后,我立即跑去报名。其实当日正是截止报名限期,幸好该大学通融可以补交文件。」她不是为了升职加薪,是为了扩阔思维,学习更多知识,让自己持续进步成长。

现在,陈博士已对可持续发展有一番见解,她指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在环保方面的工作略有不同。安业会尽力实行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措施,例如双面打印、与回收公司合作,定期回收纸张及玻璃瓶等。「大企业通常会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数据分析,以确保他们的环保措施符合上市公司的要求。」然而,小企业也有其独特的灵活性,能够迅速调整,配合社会和实施环保措施。她向我们分享:「安业曾经聘请过一些有听力障碍的员工,并使用纸张与他们沟通。」安业不但积极在日常运作上减低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更致力创造一个更多元的工作环境。

不忘与家人共享天伦
问及如何时刻保持魄力去应对各式各样的挑战,陈博士回应道:「只有两件事,就是要保持身体健康及正向思维!」她认为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应付每日的挑战。而正向思维则让她能够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动力,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面对排山倒海的工作,陈博士又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对我来说,家庭和工作同样重要。」她毫不犹豫地说。陈博士和丈夫都很重视家庭,每年都会带两个儿子去滑雪,这个家族传统未曾间断。她强调,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方法在于寻找一家人的共同兴趣,这样就可以一起成长。而陈博士亦坚持凡事亲力亲为,不论是以往接送儿子上学,或是到菜市场买东西,她都从不假手于人。除滑雪外,欣赏艺术也是陈博士维系家庭关系的秘诀。「我特别喜欢雕塑和油画,而我的丈夫则热衷于摄影。」他们不时会与儿子一起参观展览,让彼此在艺术中沉淀,汲取灵感,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有艺术家说:「发掘生活的美,有助打开闭锁的心灵」,相信欣赏艺术也是陈博士保持身心健康的窍门,协助她持续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