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7日
2024年,邵氏影城捐资浸大为电影学院应届毕业生设立「邵氏影城奖学金」

陈伟文博士(右三)及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中)与2024年度邵逸夫奖得奖者合照

2023年,邵氏基金会捐款支援甘肃、青海省6.2级地震的救援工作

2024年,邵氏基金会代表团访问基金会支持兴建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陈伟文博士主礼邵氏基金会成立紧急援助基金,与多个团体合作,为面对紧急情况的基层家庭提供即时经济支援

陈伟文博士(右一)及方逸华女士(中)代表邵氏基金会出席香港大学文学院的庆祝活动
陈伟文博士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荣誉院士

陈伟文博士

  • 邵氏基金会主席及邵氏影城董事总经理
  • 邵逸夫奖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及理事会委员
  • 华懋慈善基金理事会主席
  • 香港影业协会永远名誉会长
  • 香港桂冠论坛委员会委员
  • 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校董会成员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逸夫书院董事会成员
  • 北京大学名誉校董
  • 浙江大学校董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咨询委员会荣誉主席
  • 英国建筑师注册管理局及香港建筑师注册管理局注册建筑师
  •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及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
  • 英国利物浦大学文学士(荣誉)及建筑学文学士(荣誉)
  • 英国利物浦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 香港大学名誉大学院士
  •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大学院士
  • 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大学院士

「邵逸夫爵士早于50多年前便成立邵氏基金会,致力回馈社会。基金会至今捐款累计约港币100亿元,除了医疗、教育、艺术三大范畴,我们也有不少扶贫及科研发展项目;受惠地区不止内地和香港,还有英国、美国、新加坡等,无分国界。看着邵爵士和夫人方逸华女士为社会留下许多影响深远的慈善项目,我们身为后继者少不免会有压力。」邵氏基金会主席及邵氏影城董事总经理陈伟文博士(Dr. Raymond Chan)不讳言说:「然而,我们深信基金会仍有潜力更进一步,所以近年不断寻找新的方向,希望能在其他范畴作出新的贡献。」在今期的「焦点人物」专访中,陈博士将和我们分享邵氏基金会的未来大计,以及他与邵氏伉俪共事多年的感想与得着。

与邵氏结缘改变职涯方向
说起邵逸夫爵士,香港人绝对不会感到陌生。年长一辈必定知道「六叔」邵爵士在1950年代创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从事电影制作,后与生意伙伴成立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于1967年开台启播,是名副其实的影视大亨;至于年轻一辈,则在大学校园、学术设施等见过「邵逸夫」这名字,知道他是位大慈善家。 「我觉得邵爵士很早已经抛开了『生意人』的思维,因此乐意捐出所有商业收益及财富作慈善用途。你看邵氏基金会是在50多年前成立的,可见他在很早阶段便有这种想法!」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即邵氏基金会)于1973年成立,后来邵爵士在夫人方逸华女士的协助下,先后在1995和2002年成立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及邵逸夫奖基金会,致力发展教育科研,推广医疗福利和推动文化艺术。 2017年,方逸华女士离世,陈博士接任邵氏基金会主席。

翻查资料,陈博士生于香港,中学毕业后负笈英国修读建筑,取得英国利物浦大学文学士(荣誉)及建筑学文学士(荣誉)学位,回港后在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为什么一名建筑师会「转行」从事慈善事业呢?「1990年代初,我有份参与改建邵氏旗下位于铜锣湾的翡翠戏院和明珠戏院,因而有缘认识邵氏伉俪。」当时,邵氏有意在深圳兴建一个如环球片场般的电影城,他们夫妇得知陈博士在大学时曾进行过类似的电视制作中心项目,且热爱影视文化,故力邀他加入邵氏帮忙。陈博士于1994年1月正式成为邵氏的一分子,其后为该项目多次远赴世界各地的主题公园研究考察。 「可惜后来港府宣布兴建迪士尼乐园,邵爵士不希望有直接竞争,随之搁置计划,我便转为负责其他项目,例如清水湾电视城的设计、将邵氏旗下的大型戏院转型为迷你戏院及商场等,后来更开始参与基金会的慈善工作。」陈博士认为其建筑师背景,也有助他落实慈善项目:「建筑师在领导他的团队时,需要抱有一个能推动团队前行的信念,这原则也适用于慈善事业。」

商业项目亦能贡献社会
「加入邵氏多年,我从两位老人家的慈善理念领悟到,即使是商业项目,也可以注入一些新元素,让项目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例如我们在新加坡的发展项目非常强调可持续发展,其水平达到新加坡的最高标准,当局甚至以我们的项目作为业界的benchmark(基准)。」2020年,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宣布重新发展位处新加坡美芝路、具45年历史的邵氏大厦(Shaw Tower)。根据邵氏大厦的官方网页,新设计的大楼功能与效率并重,除了为租户提供优质环境,更注重资源节约,善用智慧建筑,减少大楼用家的碳排放,是新加坡首幢获新加坡建设局(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 BCA)颁发「绿色建筑标志白金级(超低耗能)」(Green Mark Platinum (Super Low Energy))认证的甲级商厦。 「为了秉承邵爵士邵太的精神,我们希望基金会推行的项目都能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陈博士指,邵氏的西贡酒店项目亦引进了一些新颖设计,借此改进酒店业的生态,庆幸也获得不错的成果。

营造有利影视业发展的环境
「事实上,邵氏影城并非一个完全商业化的产物。邵爵士和夫人一心想着回馈业界,而当时香港并无一个达国际水平的电影制作中心,因此我们才有兴建影城的决定。」位于将军澳的邵氏影城,占地逾10亩,2000年开始施工,2005年正式营运,100万平方呎的建筑空间以10GB光纤主干网路连接,并提供各项电影设施,包括:五个大型摄影厂,具备全空调静音系统、避震地基设计;80,000平方呎外景场地,可供飙车特技和动作拍摄;七间大型混音室,可容纳50名管弦乐团演奏者作录音及配乐用途;以及全球其中一间最大杜比全景声电影混音剧院。邵氏影城一直在邵氏基金会的支持下营运,除了港产片,不少荷里活大片也曾在影城制作。最近,香港四家免费电视台之一ViuTV亦决定进驻邵氏影城,与另一家免费电视台TVB(无线电视)「做邻居」。

「有鉴于近年香港的电影电视业面临具大挑战,邵氏作为业界的一个重要持份者,也希望能作出一些贡献,而人才培育便是其中一环。」去年,浸大获邵氏影城慷慨捐助,为应届电影学院毕业生设立「邵氏影城奖学金」,鼓励他们更积极投入电影艺术的创作与实践。 「除了浸大,我们也为香港知专设计学院、香港演艺学院等提供支援,以助各院校持续培育业界所需的人才。此外,我们也希望改善整个行业的生态链,确保从业员的工作机会。」陈博士表示,基金会早前曾向政府提出「创意文化小镇」的概念,建议放宽一些对业界不合时宜的规限,以促进业内不同持份者互相协作,整合资源。 「例如过往不同电视台都是各有各做,但时至今日,持份者已经不可以单打独斗,相反应该凝聚起来,集合众人的力量,把香港重新打造成一个重要的创意文化板块,再推向国际。」他认为政府的政策配合亦非常重要:「现时全球不少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都向国际的影视制作公司提供不少便利,鼓励他们前往当地拍摄,香港也可以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全球影视文化生态急速变迁,陈博士认为业界和政策制订者都需要认真思考整个产业链未来的发展。

设立「邵逸夫奖」鼓励科研发展
为了激励醉心科研的科学家,并嘉奖他们的科学发现,邵逸夫伉俪于2002年成立「邵逸夫奖」,涵盖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个奖项组别,目前表彰了逾百位在这些领域有开创性贡献的杰出人士,当中有多位得奖者更获得其他国际知名的奖项,如诺贝尔奖、拉斯克奖、菲尔兹奖、阿贝尔奖等。 「邵逸夫奖」成立至今已有廿载,陈博士认为该奖也要因应时势作出改变。他解释道:「诺贝尔奖已经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成立之时无人能预视到社会将发展至什么程度、未来会有多少新的科学领域诞生,因此我们的『邵逸夫奖』会着眼一些较新的范畴。随着科学不断发展,我们亦希望能够表扬一些在新领域内有出色表现的科学家,现正密锣紧鼓地筹备第四个奖项。」陈博士期望「邵逸夫奖」能让年轻一代认识科学最前沿、最尖端的发展,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甚至令其投身科研行列。 「『香港桂冠论坛』是一个联系当代科研领袖的世界级学术交流盛会,第一届于2023年举行,今年将会举办第二届。论坛会邀请『邵逸夫奖』得奖人出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互动交流,启发他们的科学灵感。我们希望这类有意义的活动能持续举办下去。」

难忘筹备浙江邵逸夫医院
这些年来陈博士协助基金会推动多个慈善项目,当中最让他难忘的,是他加入邵氏后参与的第一个慈善项目──兴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该医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由邵爵士捐资、浙江省人民政府配套建设,是集医疗、教学、科硏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公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当时邵爵士邀得美国Loma Linda University(罗马林达大学)作为项目的合作伙伴,创院首五年由美方派员到中国营运,之后才逐渐移交中方团队管理。由于当时双方存在较大文化差异,最初运作不算顺利,有不少矛盾,我们因而要肩负起协调的工作。」现时医院已拥有六个院区,71个管理、医疗、科硏、教学部门,129个护理单元,核定床位数4,300张,在全国两千多家三级公立医院的国家考核中,位列第九名。 「项目借镜了西方先进的医疗管理模式,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中国的一流医疗管理和营运模式,结果尚算不俗,也启发了我多方合作的重要性。」

邵氏基金会在陈博士的领导下,对香港的社会、文化及商界贡献良多,但他谦虚地说只是全力以赴,但求无负邵氏伉俪对他的期望。 「能加入基金会,我真的觉得非常幸运,不但有助我个人的事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学到怎样回馈社会。邵爵士曾说过:『人生要追求学问、传授学问、研究学问,然后推陈出新,造福人类。』现在我只是努力地实践他的教诲,延续前人的工作,并加以改进,务求对社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陈博士笑言:「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不如邵氏伉俪般低调,因为只有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目的和影响力,才能感染更多人参与慈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