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7日
2024年,邵氏影城捐資浸大為電影學院應屆畢業生設立「邵氏影城獎學金」

陳偉文博士(右三)及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中)與2024年度邵逸夫奬得獎者合照

2023年,邵氏基金會捐款支援甘肅、青海省6.2級地震的救援工作

2024年,邵氏基金會代表團訪問基金會支持興建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

陳偉文博士主禮邵氏基金會成立緊急援助基金,與多個團體合作,為面對緊急情況的基層家庭提供即時經濟支援

陳偉文博士(右一)及方逸華女士(中)代表邵氏基金會出席香港大學文學院的慶祝活動
陳偉文博士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院士

陳偉文博士

  • 邵氏基金會主席及邵氏影城董事總經理
  • 邵逸夫獎基金會董事會主席及理事會委員
  • 華懋慈善基金理事會主席
  • 香港影業協會永遠名譽會長
  • 香港桂冠論壇委員會委員
  •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校董會成員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逸夫書院董事會成員
  • 北京大學名譽校董
  • 浙江大學校董
  •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諮詢委員會榮譽主席
  • 英國建築師註冊管理局及香港建築師註冊管理局註冊建築師
  • 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及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 英國利物浦大學文學士(榮譽)及建築學文學士(榮譽)
  • 英國利物浦大學榮譽法學博士
  • 香港大學名譽大學院士
  •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大學院士
  • 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大學院士

「邵逸夫爵士早於50多年前便成立邵氏基金會,致力回饋社會。基金會至今捐款累計約港幣100億元,除了醫療、教育、藝術三大範疇,我們也有不少扶貧及科研發展項目;受惠地區不止內地和香港,還有英國、美國、新加坡等,無分國界。看着邵爵士和夫人方逸華女士為社會留下許多影響深遠的慈善項目,我們身為後繼者少不免會有壓力。」邵氏基金會主席及邵氏影城董事總經理陳偉文博士(Dr. Raymond Chan)不諱言說:「然而,我們深信基金會仍有潛力更進一步,所以近年不斷尋找新的方向,希望能在其他範疇作出新的貢獻。」在今期的「焦點人物」專訪中,陳博士將和我們分享邵氏基金會的未來大計,以及他與邵氏伉儷共事多年的感想與得着。

與邵氏結緣改變職涯方向
說起邵逸夫爵士,香港人絕對不會感到陌生。年長一輩必定知道「六叔」邵爵士在1950年代創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從事電影製作,後與生意夥伴成立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於1967年開台啟播,是名副其實的影視大亨;至於年輕一輩,則在大學校園、學術設施等見過「邵逸夫」這名字,知道他是位大慈善家。「我覺得邵爵士很早已經拋開了『生意人』的思維,因此樂意捐出所有商業收益及財富作慈善用途。你看邵氏基金會是在50多年前成立的,可見他在很早階段便有這種想法!」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即邵氏基金會)於1973年成立,後來邵爵士在夫人方逸華女士的協助下,先後在1995和2002年成立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及邵逸夫獎基金會,致力發展教育科研,推廣醫療福利和推動文化藝術。2017年,方逸華女士離世,陳博士接任邵氏基金會主席。

翻查資料,陳博士生於香港,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修讀建築,取得英國利物浦大學文學士(榮譽)及建築學文學士(榮譽)學位,回港後在一家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為甚麼一名建築師會「轉行」從事慈善事業呢?「1990年代初,我有份參與改建邵氏旗下位於銅鑼灣的翡翠戲院和明珠戲院,因而有緣認識邵氏伉儷。」當時,邵氏有意在深圳興建一個如環球片場般的電影城,他們夫婦得知陳博士在大學時曾進行過類似的電視製作中心項目,且熱愛影視文化,故力邀他加入邵氏幫忙。陳博士於1994年1月正式成為邵氏的一分子,其後為該項目多次遠赴世界各地的主題公園研究考察。「可惜後來港府宣布興建迪士尼樂園,邵爵士不希望有直接競爭,隨之擱置計劃,我便轉為負責其他項目,例如清水灣電視城的設計、將邵氏旗下的大型戲院轉型為迷你戲院及商場等,後來更開始參與基金會的慈善工作。」陳博士認為其建築師背景,也有助他落實慈善項目:「建築師在領導他的團隊時,需要抱有一個能推動團隊前行的信念,這原則也適用於慈善事業。」

商業項目亦能貢獻社會
「加入邵氏多年,我從兩位老人家的慈善理念領悟到,即使是商業項目,也可以注入一些新元素,讓項目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例如我們在新加坡的發展項目非常強調可持續發展,其水平達到新加坡的最高標準,當局甚至以我們的項目作為業界的benchmark(基準)。」2020年,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宣布重新發展位處新加坡美芝路、具45年歷史的邵氏大廈(Shaw Tower)。根據邵氏大廈的官方網頁,新設計的大樓功能與效率並重,除了為租戶提供優質環境,更注重資源節約,善用智慧建築,減少大樓用家的碳排放,是新加坡首幢獲新加坡建設局(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 BCA)頒發「綠色建築標誌白金級(超低耗能)」(Green Mark Platinum (Super Low Energy))認證的甲級商廈。「為了秉承邵爵士邵太的精神,我們希望基金會推行的項目都能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陳博士指,邵氏的西貢酒店項目亦引進了一些新穎設計,藉此改進酒店業的生態,慶幸也獲得不錯的成果。

營造有利影視業發展的環境
「事實上,邵氏影城並非一個完全商業化的產物。邵爵士和夫人一心想着回饋業界,而當時香港並無一個達國際水平的電影製作中心,因此我們才有興建影城的決定。」位於將軍澳的邵氏影城,佔地逾10畝,2000年開始施工,2005年正式營運,100萬平方呎的建築空間以10GB光纖主幹網路連接,並提供各項電影設施,包括:五個大型攝影廠,具備全空調靜音系統、避震地基設計;80,000平方呎外景場地,可供飆車特技和動作拍攝;七間大型混音室,可容納50名管弦樂團演奏者作錄音及配樂用途;以及全球其中一間最大杜比全景聲電影混音劇院。邵氏影城一直在邵氏基金會的支持下營運,除了港產片,不少荷里活大片也曾在影城製作。最近,香港四家免費電視台之一ViuTV亦決定進駐邵氏影城,與另一家免費電視台TVB(無綫電視)「做鄰居」。

「有鑑於近年香港的電影電視業面臨具大挑戰,邵氏作為業界的一個重要持份者,也希望能作出一些貢獻,而人才培育便是其中一環。」去年,浸大獲邵氏影城慷慨捐助,為應屆電影學院畢業生設立「邵氏影城獎學金」,鼓勵他們更積極投入電影藝術的創作與實踐。「除了浸大,我們也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香港演藝學院等提供支援,以助各院校持續培育業界所需的人才。此外,我們也希望改善整個行業的生態鏈,確保從業員的工作機會。」陳博士表示,基金會早前曾向政府提出「創意文化小鎮」的概念,建議放寬一些對業界不合時宜的規限,以促進業內不同持份者互相協作,整合資源。「例如過往不同電視台都是各有各做,但時至今日,持份者已經不可以單打獨鬥,相反應該凝聚起來,集合眾人的力量,把香港重新打造成一個重要的創意文化板塊,再推向國際。」他認為政府的政策配合亦非常重要:「現時全球不少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都向國際的影視製作公司提供不少便利,鼓勵他們前往當地拍攝,香港也可以在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全球影視文化生態急速變遷,陳博士認為業界和政策制訂者都需要認真思考整個產業鏈未來的發展。

設立「邵逸夫奬」鼓勵科研發展
為了激勵醉心科研的科學家,並嘉獎他們的科學發現,邵逸夫伉儷於2002年成立「邵逸夫奬」,涵蓋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個獎項組別,目前表彰了逾百位在這些領域有開創性貢獻的傑出人士,當中有多位得奬者更獲得其他國際知名的獎項,如諾貝爾獎、拉斯克獎、菲爾茲獎、阿貝爾獎等。「邵逸夫奬」成立至今已有廿載,陳博士認為該奬也要因應時勢作出改變。他解釋道:「諾貝爾奬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歷史,成立之時無人能預視到社會將發展至甚麼程度、未來會有多少新的科學領域誕生,因此我們的『邵逸夫奬』會着眼一些較新的範疇。隨着科學不斷發展,我們亦希望能夠表揚一些在新領域內有出色表現的科學家,現正密鑼緊鼓地籌備第四個奬項。」陳博士期望「邵逸夫奬」能讓年輕一代認識科學最前沿、最尖端的發展,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甚至令其投身科研行列。「『香港桂冠論壇』是一個聯繫當代科研領袖的世界級學術交流盛會,第一屆於2023年舉行,今年將會舉辦第二屆。論壇會邀請『邵逸夫奬』得奬人出席,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學家互動交流,啟發他們的科學靈感。我們希望這類有意義的活動能持續舉辦下去。」

難忘籌備浙江邵逸夫醫院
這些年來陳博士協助基金會推動多個慈善項目,當中最讓他難忘的,是他加入邵氏後參與的第一個慈善項目──興辦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該醫院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由邵爵士捐資、浙江省人民政府配套建設,是集醫療、教學、科硏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公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當時邵爵士邀得美國Loma Linda University(羅馬林達大學)作為項目的合作夥伴,創院首五年由美方派員到中國營運,之後才逐漸移交中方團隊管理。由於當時雙方存在較大文化差異,最初運作不算順利,有不少矛盾,我們因而要肩負起協調的工作。」現時醫院已擁有六個院區,71個管理、醫療、科硏、教學部門,129個護理單元,核定床位數4,300張,在全國兩千多家三級公立醫院的國家考核中,位列第九名。「項目借鏡了西方先進的醫療管理模式,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創造出適合中國的一流醫療管理和營運模式,結果尚算不俗,也啟發了我多方合作的重要性。」

邵氏基金會在陳博士的領導下,對香港的社會、文化及商界貢獻良多,但他謙虛地說只是全力以赴,但求無負邵氏伉儷對他的期望。「能加入基金會,我真的覺得非常幸運,不但有助我個人的事業發展,更重要的是學到怎樣回饋社會。邵爵士曾說過:『人生要追求學問、傳授學問、研究學問,然後推陳出新,造福人類。』現在我只是努力地實踐他的教誨,延續前人的工作,並加以改進,務求對社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陳博士笑言:「唯一不同的,是我們不如邵氏伉儷般低調,因為只有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目的和影響力,才能感染更多人參與慈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