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7日
梦周文教基金会捐资襄助由浸大研发的未来影院系统

2015年,英国查尔斯王子与夫人卡米拉观看《仪礼•士冠礼》复原影片,由张先生讲解

台湾已故著名雕塑大师朱铭(右一)的作品也是由张颂仁先生穿针引线带到国际

《仪礼•士冠礼》是现存最早完整记载中国古老成人礼的仪式叙事文本,张先生致力把文本以新方法呈现

汉雅轩于2014年志庆成立30周年

梦周文教基金会向香港历史博物馆捐赠二万多件中国影像藏品,馆方于2024年举办「回望──梦周文教基金会早期中国影像藏品展」,图为主礼嘉宾主持展览开幕(相片来源:政府新闻处)
(承上)展览展示多帧中国近代史中关键人物的影像,包括慈禧太后、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等(相片来源:政府新闻处)
汉雅轩是主打中国当代艺术的画廊,年初展出本地艺术家朱兴华的画作

张颂仁先生

  • 梦周文教基金会共同创办人
  • 梦周文教基金会为香港浸会大学捐款机构
  • 汉雅轩艺术总监
  •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客座教授
  •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联合创办人
  • 亚洲艺术文献库董事局成员

谈起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你的脑海可能会浮现出画家曾梵志笔下的面具人,又或是联想起另一创作人岳敏君的笑脸肖像画。这些中国大师级艺术家的经典画作得以进驻各地美术馆或登上各大拍卖会,蜚声国际艺坛,不得不提一位近半世纪以来致力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展人,他就是今期的焦点人物──汉雅轩艺术总监、梦周文教基金会共同创办人、获媒体称誉为「中国当代艺术之父」的张颂仁先生。

把中国当代艺术带到国际
张颂仁先生既是艺廊老板、策展人、艺评家,也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的客座教授。早在80年代,中国刚改革开放,艺坛的注意力全集中于中国传统画作如山水画、水墨画,那时张先生已经开始策划有关当代艺术作品的展览,是把中国当代艺术带到国际的先锋。

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要追溯到70年代后期,当时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内地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冲击为当地艺术家带来源源不绝的想象力,开始出现具有文化批判性的作品,带出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张先生早着先机,四出发掘新锐、前卫艺术家及收藏他们的佳作,并于1983年成立汉雅轩,专注为中华地区的艺术家策展,当中较为瞩目的展览包括1989年的「星星十年」、1999年的「文字的力量」及2014年于伦敦举办的「后波普艺术:东西交汇」等。此外,汉雅轩又曾为台湾雕塑大师朱铭、内地知名艺术家张晓刚、冯梦波等筹办国际展览,让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艺术舞台大放光芒。

时至今日,汉雅轩依然是华人艺术家的重要交流阵地。因其对中国艺坛的贡献,张先生更两度获英国资深艺术杂志《艺术评论》(Art Review)评选入「世界艺坛最有影响力一百人」,为唯一上榜的华人艺评家,其贡献与成就可见一斑。

当代艺术反映时代
张先生醉心传统艺术,之所以选择以推广中国当代艺术为己任,是因为他认为要推动传统艺术,必须能够做到继往开来。「我觉得能够在现代有所开创,才称得上真正的传统艺术。认识传统艺术只是第一步,要能够接棒才是最重要。以日本为例,他们的传统工艺能够传到第二代、第三代,并不是家族式传承,师傅找到最好的学生,就成立自己的堂号传给对方,我认为这种做法才真正能够把传统传扬开去,为时代带来开创。」

谈到当代艺术的迷人之处,张先生道:「何谓当代?何谓传统?当代(艺术)就是关于一个地方当下的精神面貌、意识形态。大家对艺术都有所期待,希望反映到一个文明的灵魂,或者是体现这个时代,社会如何应对困难或对未来的憧憬。当代艺术在近半世纪变得全球化,以往一直由欧美文明所主导。既然当代艺术是一个大舞台,能够吸引人想象,我认为大家可思考中国艺术在当中的定位。」

成立基金会 襄助文教发展
张先生读传统教会名校出身,年少时又曾经在美国留学,接受西方教育长大的他,却深受中国文艺吸引。访问当日,他一如既往地穿着素色唐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可谓溢于言表,「我从小对绘画有兴趣,当时认识到一些前辈、收藏家,对他们心生仰慕,看到价值不菲的名家艺术品,令我对传统文化有种幻想。」

基于对守护文化的热诚,他在2007年联同弟弟张颂义先生及弟媳梅冰巧女士,以爷爷的名字创立梦周文教基金会,旨在透过支持文教研究、出版及论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及促进文化交流。基金会在2023年,向浸大慷慨捐资港币35万元,襄助由浸大视觉艺术院讲座教授兼视觉化研究中心总监邵志飞教授(Professor Jeffrey Shaw)领导研发的未来影院系统,该综合系统将协助艺术家和创意行业,提供崭新的互动沉浸式文化体验。

原来张先生与邵志飞教授份属好友,惺惺相惜,并且一直支持对方有关视觉艺术的研究,所以当他得知浸大计划研发的未来影院系统,是由邵教授主导时,便义不容辞地以基金会的名义捐资襄助。「捐助邵志飞教授领导的项目,主要是与影像媒体有关。梦周文教基金会十多年来收藏了大量中国旧照片,邵教授便希望开展还原影像情景的项目,相信浸大仍在努力推进有关工作。」

邵教授不单是学者,更是新媒体艺术的领军人物,与他相识多年的张先生非常欣赏邵教授的眼光:「邵志飞是一位好重要的艺术家,他能够捉到时代脉搏,我认为每位艺术家都有这个能力,不过很多艺术家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他对历史及不同地方的文明都有涉猎,并将这些兴趣变成他近几十年来的工作,带有cultural anthropology(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属艺术及学术的跨界结合。」

多年前,邵教授代表其他大学与北京清华大学合作,透过新媒体影像还原过千年前的儒家经书《仪礼》,当时梦周文教基金会也曾经出资襄助。张先生对古籍影像复原出心出力,只因他认为数码影像能够妥善重现及保存中国的文化遗产,对推动传统文化起莫大作用。他以复原儒家《仪礼》作例子:「《仪礼》是以文字写成的舞,这是其特色,把古籍内容可视化后不需多作解释,看到那些舞蹈行为就会自然明白,我觉得《仪礼》是经书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中国千年来经历多番大时代变迁,张先生慨叹现时所谓的传统和礼仪均已不复从前,所以特别希望能够藉着数码科技,把古时的礼仪制度带到现代人眼前,让他们重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我觉得这(儒家仪礼复原)是20至21世纪里很重要的成就,但未受足够重视,因为自从五四运动就有所谓『打倒孔家店』,第一个打倒就是『礼』,我觉得我们现在有责任把它的价值展示出来。」

慷慨捐赠逾二万件藏品
去年,梦周文教基金会向香港历史博物馆捐赠24,000多件珍贵的中国影像藏品,其中大部分为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照片,亦是香港历史博物馆首次获得数量如此庞大的中国影像藏品捐赠。为答谢基金会,馆方于去年10月至今年2月设专题展览,展示其中逾500件精品影像,当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内容涵盖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也有清末民初的城市景观、历史建筑、百姓生活,更包括迄今所知最早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完整地展示百年前的中国面貌。

张先生表示梦周文教基金会收藏的旧照片,都是由弟弟从不同渠道努力搜购得来,他们多年前就想把影像藏品捐赠予博物馆作历史研究之用,但直至去年才终于成事。「这批旧照片收藏多年,但我们没有整理的能力和时间,近年香港历史博物馆一直协助我们扫瞄和整理摄影档案,又动员了许多香港学术界的资源,学者来自不同国家,从香港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影像,在追踪革命史方面起关键作用。」

艺术贵在感动人心
张先生逾40年来致力推动艺术文化发展,作为资深策展人,对于艺术品有何鉴赏准则?他坦言挑选作品主要依据个人审美观,并无特定的鉴赏标准,而自己作为艺廊老板有时也要作商业考虑,选择合乎观众喜好的作品,但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能够传递真诚实意,给观赏者诠释的角度和空间。「我认为每个画廊都一定有自己关心的命题。看作品,当然要自己先看明白。艺术家往往不是通过学问,而是通过另外一种方法感动人、吸引人,令人有意料之外的启发。」

访问当日汉雅轩刚好正在举办「朱爷九十生日快乐!」展览,展出本地画家朱兴华逾60件精选作品及新作,回顾其一甲子的绘画历程。张先生赞扬道:「我觉得朱兴华是一位令人动容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很真诚,那种真诚和真实是『市井』的、具人性的,很值得敬佩。最初看到他的作品,我还心想:『为甚么看似画得好随便?』但是他透过随意的笔触,发展出个人语言,与其作品讯息完全相扣。」由此可见,好的艺术作品不一定要精雕细琢,只要做到感动人心,自然能为作品赋予美感和意义。

艺术发展需要远见
香港是一个商业社会,早年时常被媒体戏谑是「文化沙漠」,但近年政府积极发展文创产业,有意推动香港成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似乎会为本地艺术界带来新景象。张先生则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已成全球各地的趋势,但成功与否仍要视乎如何执行,他寄语:「我觉得现在有种误解,以为文化旅游就一定是好,但文化旅游往往会对文化本身构成威胁,甚至付出很大的成本,尤其对一些仍然保留传统文化的地方,急速的商业化会引伸其他问题,需要小心考虑。至于现代艺术发展,更是牵涉到对时代的远见,希望香港能够具备这种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