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7日
夢周文教基金會捐資襄助由浸大研發的未來影院系統

2015年,英國查理斯王子與夫人卡米拉觀看《儀禮•士冠禮》復原影片,由張先生講解

台灣已故著名雕塑大師朱銘(右一)的作品也是由張頌仁先生穿針引線帶到國際

《儀禮•士冠禮》是現存最早完整記載中國古老成人禮的儀式敘事文本,張先生致力把文本以新方法呈現

漢雅軒於2014年誌慶成立30周年

夢周文教基金會向香港歷史博物館捐贈二萬多件中國影像藏品,館方於2024年舉辦「回望──夢周文教基金會早期中國影像藏品展」,圖為主禮嘉賓主持展覽開幕(相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承上)展覽展示多幀中國近代史中關鍵人物的影像,包括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等(相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漢雅軒是主打中國當代藝術的畫廊,年初展出本地藝術家朱興華的畫作

張頌仁先生

  • 夢周文教基金會共同創辦人
  •  夢周文教基金會為香港浸會大學捐款機構
  • 漢雅軒藝術總監
  •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客座教授
  • 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聯合創辦人
  • 亞洲藝術文獻庫董事局成員

談起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你的腦海可能會浮現出畫家曾梵志筆下的面具人,又或是聯想起另一創作人岳敏君的笑臉肖像畫。這些中國大師級藝術家的經典畫作得以進駐各地美術館或登上各大拍賣會,蜚聲國際藝壇,不得不提一位近半世紀以來致力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策展人,他就是今期的焦點人物──漢雅軒藝術總監、夢周文教基金會共同創辦人、獲媒體稱譽為「中國當代藝術之父」的張頌仁先生。

把中國當代藝術帶到國際
張頌仁先生既是藝廊老闆、策展人、藝評家,也是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的客座教授。早在80年代,中國剛改革開放,藝壇的注意力全集中於中國傳統畫作如山水畫、水墨畫,那時張先生已經開始策劃有關當代藝術作品的展覽,是把中國當代藝術帶到國際的先鋒。

中國當代藝術的誕生,要追溯到70年代後期,當時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內地正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衝擊為當地藝術家帶來源源不絕的想像力,開始出現具有文化批判性的作品,帶出對歷史和人性的反思。張先生早着先機,四出發掘新銳、前衛藝術家及收藏他們的佳作,並於1983年成立漢雅軒,專注為中華地區的藝術家策展,當中較為矚目的展覽包括1989年的「星星十年」、1999年的「文字的力量」及2014年於倫敦舉辦的「後波普藝術:東西交匯」等。此外,漢雅軒又曾為台灣雕塑大師朱銘、內地知名藝術家張曉剛、馮夢波等籌辦國際展覽,讓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藝術舞台大放光芒。

時至今日,漢雅軒依然是華人藝術家的重要交流陣地。因其對中國藝壇的貢獻,張先生更兩度獲英國資深藝術雜誌《藝術評論》(Art Review)評選入「世界藝壇最有影響力一百人」,為唯一上榜的華人藝評家,其貢獻與成就可見一斑。

當代藝術反映時代
張先生醉心傳統藝術,之所以選擇以推廣中國當代藝術為己任,是因為他認為要推動傳統藝術,必須能夠做到繼往開來。「我覺得能夠在現代有所開創,才稱得上真正的傳統藝術。認識傳統藝術只是第一步,要能夠接棒才是最重要。以日本為例,他們的傳統工藝能夠傳到第二代、第三代,並不是家族式傳承,師傅找到最好的學生,就成立自己的堂號傳給對方,我認為這種做法才真正能夠把傳統傳揚開去,為時代帶來開創。」

談到當代藝術的迷人之處,張先生道:「何謂當代?何謂傳統?當代(藝術)就是關於一個地方當下的精神面貌、意識形態。大家對藝術都有所期待,希望反映到一個文明的靈魂,或者是體現這個時代,社會如何應對困難或對未來的憧憬。當代藝術在近半世紀變得全球化,以往一直由歐美文明所主導。既然當代藝術是一個大舞台,能夠吸引人想像,我認為大家可思考中國藝術在當中的定位。」

成立基金會 襄助文教發展
張先生讀傳統教會名校出身,年少時又曾經在美國留學,接受西方教育長大的他,卻深受中國文藝吸引。訪問當日,他一如既往地穿着素色唐裝,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可謂溢於言表,「我從小對繪畫有興趣,當時認識到一些前輩、收藏家,對他們心生仰慕,看到價值不菲的名家藝術品,令我對傳統文化有種幻想。」

基於對守護文化的熱誠,他在2007年聯同弟弟張頌義先生及弟媳梅冰巧女士,以爺爺的名字創立夢周文教基金會,旨在透過支持文教研究、出版及論壇,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及促進文化交流。基金會在2023年,向浸大慷慨捐資港幣35萬元,襄助由浸大視覺藝術院講座教授兼視覺化研究中心總監邵志飛教授(Professor Jeffrey Shaw)領導研發的未來影院系統,該綜合系統將協助藝術家和創意行業,提供嶄新的互動沉浸式文化體驗。

原來張先生與邵志飛教授份屬好友,惺惺相惜,並且一直支持對方有關視覺藝術的研究,所以當他得知浸大計劃研發的未來影院系統,是由邵教授主導時,便義不容辭地以基金會的名義捐資襄助。「捐助邵志飛教授領導的項目,主要是與影像媒體有關。夢周文教基金會十多年來收藏了大量中國舊照片,邵教授便希望開展還原影像情景的項目,相信浸大仍在努力推進有關工作。」

邵教授不單是學者,更是新媒體藝術的領軍人物,與他相識多年的張先生非常欣賞邵教授的眼光:「邵志飛是一位好重要的藝術家,他能夠捉到時代脈搏,我認為每位藝術家都有這個能力,不過很多藝術家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他對歷史及不同地方的文明都有涉獵,並將這些興趣變成他近幾十年來的工作,帶有cultural anthropology(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屬藝術及學術的跨界結合。」

多年前,邵教授代表其他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合作,透過新媒體影像還原過千年前的儒家經書《儀禮》,當時夢周文教基金會也曾經出資襄助。張先生對古籍影像復原出心出力,只因他認為數碼影像能夠妥善重現及保存中國的文化遺產,對推動傳統文化起莫大作用。他以復原儒家《儀禮》作例子:「《儀禮》是以文字寫成的舞,這是其特色,把古籍內容視覺化後不需多作解釋,看到那些舞蹈行為就會自然明白,我覺得《儀禮》是經書之中比較重要的部分。」

中國千年來經歷多番大時代變遷,張先生慨嘆現時所謂的傳統和禮儀均已不復從前,所以特別希望能夠藉着數碼科技,把古時的禮儀制度帶到現代人眼前,讓他們重新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我覺得這(儒家儀禮復原)是20至21世紀裏很重要的成就,但未受足夠重視,因為自從五四運動就有所謂『打倒孔家店』,第一個打倒就是『禮』,我覺得我們現在有責任把它的價值展示出來。」

慷慨捐贈逾二萬件藏品
去年,夢周文教基金會向香港歷史博物館捐贈24,000多件珍貴的中國影像藏品,其中大部分為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的照片,亦是香港歷史博物館首次獲得數量如此龐大的中國影像藏品捐贈。為答謝基金會,館方於去年10月至今年2月設專題展覽,展示其中逾500件精品影像,當中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內容涵蓋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重要歷史事件,也有清末民初的城市景觀、歷史建築、百姓生活,更包括迄今所知最早在中國拍攝的照片,完整地展示百年前的中國面貌。

張先生表示夢周文教基金會收藏的舊照片,都是由弟弟從不同渠道努力搜購得來,他們多年前就想把影像藏品捐贈予博物館作歷史研究之用,但直至去年才終於成事。「這批舊照片收藏多年,但我們沒有整理的能力和時間,近年香港歷史博物館一直協助我們掃瞄和整理攝影檔案,又動員了許多香港學術界的資源,學者來自不同國家,從香港角度研究中國歷史影像,在追蹤革命史方面起關鍵作用。」

藝術貴在感動人心
張先生逾40年來致力推動藝術文化發展,作為資深策展人,對於藝術品有何鑑賞準則?他坦言挑選作品主要依據個人審美觀,並無特定的鑑賞標準,而自己作為藝廊老闆有時也要作商業考慮,選擇合乎觀眾喜好的作品,但最重要的還是作品能夠傳遞真誠實意,給觀賞者詮釋的角度和空間。「我認為每個畫廊都一定有自己關心的命題。看作品,當然要自己先看明白。藝術家往往不是通過學問,而是通過另外一種方法感動人、吸引人,令人有意料之外的啟發。」

訪問當日漢雅軒剛好正在舉辦「朱爺九十生日快樂!」展覽,展出本地畫家朱興華逾60件精選作品及新作,回顧其一甲子的繪畫歷程。張先生讚揚道:「我覺得朱興華是一位令人動容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很真誠,那種真誠和真實是『市井』的、具人性的,很值得敬佩。最初看到他的作品,我還心想:『為甚麼看似畫得好隨便?』但是他透過隨意的筆觸,發展出個人語言,與其作品訊息完全相扣。」由此可見,好的藝術作品不一定要精雕細琢,只要做到感動人心,自然能為作品賦予美感和意義。

藝術發展需要遠見
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早年時常被媒體戲謔是「文化沙漠」,但近年政府積極發展文創產業,有意推動香港成為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似乎會為本地藝術界帶來新景象。張先生則認為,發展文化產業已成全球各地的趨勢,但成功與否仍要視乎如何執行,他寄語:「我覺得現在有種誤解,以為文化旅遊就一定是好,但文化旅遊往往會對文化本身構成威脅,甚至付出很大的成本,尤其對一些仍然保留傳統文化的地方,急速的商業化會引伸其他問題,需要小心考慮。至於現代藝術發展,更是牽涉到對時代的遠見,希望香港能夠具備這種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