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教授(右),彭会长亲身致贺


彭执中先生
- 香港浸会大学(澳门)校友会会长
- 澳门大学学生事务长
- 澳门儿童文学协会监事长
- 澳门学生事务协会监事长
- 渝澳联谊总会副理事长
- 澳门家庭教育协会顾问
- 前澳门作家协会会长
- 前澳门人才发展委员会委员
- 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教育管理)
- 前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 儿童文学作家
- 开元故事法创始人
- 故事教育培训导师
- 主要著作包括《开元故事课堂:讲故事给孩子听》、《开元故事课堂:一起来编故事玩》、《讲故事的魔法:开元故事讲堂》、《爱心先锋》及《妙趣故事说西游》等。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明年迈进创校70周年,数十年来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才德兼备的人才,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支持浸大的一股力量。当中,同属于大湾区的澳门校友,于1996年已成立「香港浸会大学(澳门)校友会」(澳门校友会),多年来热心支持母校发展。最近,该会晋升为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荣誉副主席,现任会长彭执中先生早前抽空来港接受基金证书,并与我们分享校友会的发展。此外,身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彭会长也向我们分享了一些启发创意、拉近亲子关系的心得。
每年的10月底至11月初,澳门校友会都联合其他校友,为浸大荣休校长、居于澳门的谢志伟博士举行寿宴。彭会长以年度盛事来形容,并谓「一年一小搞,每五年一大搞」。事实上,这个聚会每年参与人数众多,场面盛大。校友来自香港、澳门、珠海、上海、北京等地,更有人远道由美国而来,跨越不同年代,但完全没有代沟,彼此间情谊深厚。彭会长说:「谢校长很客气,不想学生费神,本来只愿接受学生每五年帮他贺寿,但我们这班学生很热情,每年都为校长办生日宴,大家济济一堂向他祝寿,喜气洋洋。」
成立奖学金 作恩师贺礼
2019年,为庆祝谢校长85岁寿辰,彭会长与一班澳门校友希望致送一份礼物,以答谢校长春风化雨之恩。当年正值浸大启动兴建学生宿舍「CARE舍堂村」,他们于是发起筹款,把日后新建成宿舍内的其中一个房间以「谢志伟博士伉俪」的名义命名,作为贺礼。 「我们起初目标是筹集港币30万,校友们反应十分踊跃,最后超额完成,筹得港币42万;除了足够命名房间外,我们还成立『香港浸会大学(澳门)校友会奖学金』,惠泽师弟师妹。」
2024年,适逢谢校长90岁大寿之喜,一众热心的澳门校友再接再厉,发起筹款,目的是以谢志伟博士伉俪的名义设立奖学金,并透过永久基金的形式,以基金衍生的收入永续奖学金。彭会长表示,澳门校友们热烈响应,去年八月已筹得52万元,令人十分欣喜。而这项奖学金更陆续得到各地校友和大学友好踊跃支持,捐款金额目前已突破港币100万元,实在可喜可贺。由2025-2026学年起,此奖学金将会奖励成绩卓越,且有经济需要的全日制本科生。 「获奖的学生需要参与社区服务,又要成绩优异,可谓品学兼优,很有意思!」
发挥浸大精神 互助互爱
彭会长指澳门校友会会员人数不多,大部分成员都是70、80年代毕业的校友,原因是澳门的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澳门的学生可于当地升学,加上澳门和香港的学制有一段时间并不衔接,澳门的年青人较少到香港进修,因此,现时新一代的校友,大多数是在浸大升读硕士或博士课程的学生,而非本科生。不过,彭会长指「幸得谢校长和师母长期以来的支持,凝聚了澳门及各地的校友,谢校长是我们的榜样,教会我们互助互爱,发挥浸大精神。」因此,每年澳门校友会的会员大会及聚餐,内地和香港的校友也会专程到澳门支持,共同关注母校的发展。
全人教育栽培 奠定根基
彭会长在80年代于香港浸会学院数学系以第一名的卓越成绩毕业,并随即获聘于澳门东亚大学(澳门大学前身)任电脑部程序员,其后更当上澳门大学的资讯部门主管,再升任教务长,现时已担任学生事务长九年,在澳门教育界服务40年。这位长情的校友,珍藏了当年入读香港浸会学院的本科生手册,他引用手册上的教育目标,指母校的教育理念非常清晰──「The College aims at educating the whole person to be well-balanced in term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他解释母校的特色和长处就是全人教育:「把品格培育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与学术成就以及专业才干看齐,以当时一间私立院校来说,理念很具前瞻性。」
「我记得读书年代,母校邀请各领域的大师,包括物理学家杨振宁、作家金庸、科学家李约瑟、物理学家钱伟长等到校分享,扩阔我的眼界,启发我的思维,令我终生受用。」彭会长指现今社会变化急速,建立良好品格、道德素养及正确的价值观,更加需要重视;但推动品德教育是一项百年树人的使命,不会即时见效,甚至对大学的排名没什影响。 「大学成绩表只罗列各科分数,但是否意味品德教育不重要呢?不是品德教育不重要,而是品德教育的表现实在难以量化。」他又说,现代社会的主要难题已不再是温饱的问题,而是纷争矛盾越发加剧,「如果大家都有一种公民意识,有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相信社会会较为和谐。」
文质彬彬的彭会长在个人工作岗位上亦努力推动全人教育理念,他曾协助澳门大学推行住宿书院制。他指该校有10所书院,在发展初期,本地生寜愿回家居住都不愿留宿,因此校方在推动书院制时,设下了毕业前需要在校住宿的要求,但不用多久,「同宿共膳,享受书院生活」的概念累积了口碑,学生感受到留校时间较多,能增加与同学、学长和老师互动的机会,并投入到各种多姿多彩的书院活动,对个人成长影响深远。渐渐地,学生对宿位的需求增加,床位不足而要加建楼层。担当学生事务长的彭先生在与各地院校交流时,得知外界都十分羡慕他们浓厚的书院文化,令他大感欣慰。
把品德教育 融入故事中
彭会长对品德教育的重视,亦见于他为亲子教育著书立说。他自创「开元故事法」,主张以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去选择或创作故事,同时在故事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仁爱共勉、忠诚表达、情境共鸣、多元宽容」为宗旨。彭先生谈起开创这套故事法的因由:「开元是我女儿,自她三岁起,我每晚讲故事哄她入眠。我以往说话时有结巴,但女儿听着故事,津津有味,只嚷着要我说更多故事,后来在无心插柳下,我开始敢于向一大班小朋友讲故事。」他顺着女儿的兴趣去讲她喜欢听的故事,让女儿从故事中领悟做人的道理,故事题材广泛,有把传统的故事再创作,也把西方故事重新改编成为新故事。
理科出身的彭会长,过去鲜少涉足文字创作,却凭借长达八年为女儿创作故事的坚持,如今不仅出版五本教育与文学专著,还曾连续四年为《澳门日报》专栏撰稿,并长期于各类刊物发表儿童文学作品,更获两岸四地学校及机构邀请,赴各地举办讲座,最终于文坛自成一家──这份童心未泯的创作热忱,更被知名文学家昵称为「老儿童」。他坦言:「最初文笔并不出色,但正如体育运动一样,坚持每日练习终见成效。创作绝非莫言这类文学作家的专利,关键在于反覆练习。」他又指自己创作的故事法并不复杂,「重点是希望父母留意子女的兴趣,把他们爱好的人物转化成故事的角色,引导儿女发问,互动沟通。」
故事是最好的陪伴
彭会长认为现今不少家长只凭学业成绩和课外活动表现去衡量小朋友的价值,令小朋友缺乏安全感,但其实,儿女渴望的纯粹是「有父母的陪伴,有父母的肯定」。他更认为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不同民族在未有文字之先,也是靠故事来流传族群的文化和精神。被问到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彭会长说:「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丰富的创作宝库──从身边的趣闻轶事、阅读的小说,到影视作品中的元素,处处都是可用的素材。」许多人常感叹「缺乏创意」或「没有灵感」,但问题往往不在素材不足,而在于能否真正运用这些素材,并持续训练。他很鼓励小朋友,甚至大学生多写作、多练习,故事、日记、诗歌等形式不限,并从自己喜爱的主题入手。
作为过来人,彭会长提出「每个人都有想像力,但想像力不等于创意。要把想像力转化为作品,如故事、图画等,才是创意的表现。而这种把想像力转化为作品的过程,就像锻炼肌肉一样,必须多加锻炼,才能不断发展和提升创意。」因此,他十分支持浸大推动创意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更能促进多元思考。 「创意丰富的人面对困难时,往往更具弹性,不易钻牛角尖。我提倡大人与小朋友互动创作故事,透过这种开放式的共同创作过程,小朋友能学会接受结局的多样性,懂得灵活变通,不会固守单一思维──而这种从创作中培养的适应力,在现代社会尤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