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振寧教授(右),彭會長親身致賀


彭執中先生
- 香港浸會大學(澳門)校友會會長
- 澳門大學學生事務長
- 澳門兒童文學協會監事長
- 澳門學生事務協會監事長
- 渝澳聯誼總會副理事長
- 澳門家庭教育協會顧問
- 前澳門作家協會會長
- 前澳門人才發展委員會委員
- 前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教授(教育管理)
- 前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 兒童文學作家
- 開元故事法創始人
- 故事教育培訓導師
- 主要著作包括《開元故事課堂:講故事給孩子聽》、《開元故事課堂:一起來編故事玩》、《講故事的魔法:開元故事講堂》、《愛心先鋒》及《妙趣故事說西遊》等。
(Chinese version only)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明年邁進創校70周年,數十年來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才德兼備的人才,校友遍佈世界各地,成為支持浸大的一股力量。當中,同屬於大灣區的澳門校友,於1996年已成立「香港浸會大學(澳門)校友會」(澳門校友會),多年來熱心支持母校發展。最近,該會晉升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副主席,現任會長彭執中先生早前抽空來港接受基金證書,並與我們分享校友會的發展。此外,身為兒童文學作家的彭會長也向我們分享了一些啟發創意、拉近親子關係的心得。
每年的10月底至11月初,澳門校友會都聯合其他校友,為浸大榮休校長、居於澳門的謝志偉博士舉行壽宴。彭會長以年度盛事來形容,並謂「一年一小搞,每五年一大搞」。事實上,這個聚會每年參與人數眾多,場面盛大。校友來自香港、澳門、珠海、上海、北京等地,更有人遠道由美國而來,跨越不同年代,但完全沒有代溝,彼此間情誼深厚。彭會長說:「謝校長很客氣,不想學生費神,本來只願接受學生每五年幫他賀壽,但我們這班學生很熱情,每年都為校長辦生日宴,大家濟濟一堂向他祝壽,喜氣洋洋。」
成立獎學金 作恩師賀禮
2019年,為慶祝謝校長85歲壽辰,彭會長與一班澳門校友希望致送一份禮物,以答謝校長春風化雨之恩。當年正值浸大啟動興建學生宿舍「CARE舍堂村」,他們於是發起籌款,把日後新建成宿舍內的其中一個房間以「謝志偉博士伉儷」的名義命名,作為賀禮。「我們起初目標是籌集港幣30萬,校友們反應十分踴躍,最後超額完成,籌得港幣42萬;除了足夠命名房間外,我們還成立『香港浸會大學(澳門)校友會獎學金』,惠澤師弟師妹。」
2024年,適逢謝校長90歲大壽之喜,一眾熱心的澳門校友再接再厲,發起籌款,目的是以謝志偉博士伉儷的名義設立獎學金,並透過永久基金的形式,以基金衍生的收入永續獎學金。彭會長表示,澳門校友們熱烈響應,去年八月已籌得52萬元,令人十分欣喜。而這項獎學金更陸續得到各地校友和大學友好踴躍支持,捐款金額目前已突破港幣100萬元,實在可喜可賀。由2025-2026學年起,此獎學金將會獎勵成績卓越,且有經濟需要的全日制本科生。「獲獎的學生需要參與社區服務,又要成績優異,可謂品學兼優,很有意思!」
發揮浸大精神 互助互愛
彭會長指澳門校友會會員人數不多,大部分成員都是70、80年代畢業的校友,原因是澳門的高等教育持續發展,澳門的學生可於當地升學,加上澳門和香港的學制有一段時間並不銜接,澳門的年青人較少到香港進修,因此,現時新一代的校友,大多數是在浸大升讀碩士或博士課程的學生,而非本科生。不過,彭會長指「幸得謝校長和師母長期以來的支持,凝聚了澳門及各地的校友,謝校長是我們的榜樣,教會我們互助互愛,發揮浸大精神。」因此,每年澳門校友會的會員大會及聚餐,內地和香港的校友也會專程到澳門支持,共同關注母校的發展。
全人教育栽培 奠定根基
彭會長在80年代於香港浸會學院數學系以第一名的卓越成績畢業,並隨即獲聘於澳門東亞大學(澳門大學前身)任電腦部程序員,其後更當上澳門大學的資訊部門主管,再升任教務長,現時已擔任學生事務長九年,在澳門教育界服務40年。這位長情的校友,珍藏了當年入讀香港浸會學院的本科生手冊,他引用手冊上的教育目標,指母校的教育理念非常清晰──「The College aims at educating the whole person to be well-balanced in term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他解釋母校的特色和長處就是全人教育:「把品格培育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與學術成就以及專業才幹看齊,以當時一間私立院校來說,理念很具前瞻性。」
「我記得讀書年代,母校邀請各領域的大師,包括物理學家楊振寧、作家金庸、科學家李約瑟、物理學家錢偉長等到校分享,擴闊我的眼界,啟發我的思維,令我終生受用。」彭會長指現今社會變化急速,建立良好品格、道德素養及正確的價值觀,更加需要重視;但推動品德教育是一項百年樹人的使命,不會即時見效,甚至對大學的排名沒甚影響。「大學成績表只羅列各科分數,但是否意味品德教育不重要呢?不是品德教育不重要,而是品德教育的表現實在難以量化。」他又說,現代社會的主要難題已不再是溫飽的問題,而是紛爭矛盾越發加劇,「如果大家都有一種公民意識,有一種對社會的責任感,相信社會會較為和諧。」
文質彬彬的彭會長在個人工作崗位上亦努力推動全人教育理念,他曾協助澳門大學推行住宿書院制。他指該校有10所書院,在發展初期,本地生寜願回家居住都不願留宿,因此校方在推動書院制時,設下了畢業前需要在校住宿的要求,但不用多久,「同宿共膳,享受書院生活」的概念累積了口碑,學生感受到留校時間較多,能增加與同學、學長和老師互動的機會,並投入到各種多姿多彩的書院活動,對個人成長影響深遠。漸漸地,學生對宿位的需求增加,床位不足而要加建樓層。擔當學生事務長的彭先生在與各地院校交流時,得知外界都十分羡慕他們濃厚的書院文化,令他大感欣慰。
把品德教育 融入故事中
彭會長對品德教育的重視,亦見於他為親子教育著書立說。他自創「開元故事法」,主張以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去選擇或創作故事,同時在故事中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以「仁愛共勉、忠誠表達、情境共鳴、多元寬容」為宗旨。彭先生談起開創這套故事法的因由:「開元是我女兒,自她三歲起,我每晚講故事哄她入眠。我以往說話時有結巴,但女兒聽着故事,津津有味,只嚷着要我說更多故事,後來在無心插柳下,我開始敢於向一大班小朋友講故事。」他順着女兒的興趣去講她喜歡聽的故事,讓女兒從故事中領悟做人的道理,故事題材廣泛,有把傳統的故事再創作,也把西方故事重新改編成為新故事。
理科出身的彭會長,過去鮮少涉足文字創作,卻憑藉長達八年為女兒創作故事的堅持,如今不僅出版五本教育與文學專著,還曾連續四年為《澳門日報》專欄撰稿,並長期於各類刊物發表兒童文學作品,更獲兩岸四地學校及機構邀請,赴各地舉辦講座,最終於文壇自成一家──這份童心未泯的創作熱忱,更被知名文學家暱稱為「老兒童」。他坦言:「最初文筆並不出色,但正如體育運動一樣,堅持每日練習終見成效。創作絕非莫言這類文學作家的專利,關鍵在於反覆練習。」他又指自己創作的故事法並不複雜,「重點是希望父母留意子女的興趣,把他們愛好的人物轉化成故事的角色,引導兒女發問,互動溝通。」
故事是最好的陪伴
彭會長認為現今不少家長只憑學業成績和課外活動表現去衡量小朋友的價值,令小朋友缺乏安全感,但其實,兒女渴望的純粹是「有父母的陪伴,有父母的肯定」。他更認為愛聽故事是人的天性,不同民族在未有文字之先,也是靠故事來流傳族群的文化和精神。被問到創作靈感從何而來?彭會長說:「日常生活本身就是豐富的創作寶庫──從身邊的趣聞軼事、閱讀的小說,到影視作品中的元素,處處都是可用的素材。」許多人常感嘆「缺乏創意」或「沒有靈感」,但問題往往不在素材不足,而在於能否真正運用這些素材,並持續訓練。他很鼓勵小朋友,甚至大學生多寫作、多練習,故事、日記、詩歌等形式不限,並從自己喜愛的主題入手。
作為過來人,彭會長提出「每個人都有想像力,但想像力不等於創意。要把想像力轉化為作品,如故事、圖畫等,才是創意的表現。而這種把想像力轉化為作品的過程,就像鍛鍊肌肉一樣,必須多加鍛鍊,才能不斷發展和提升創意。」因此,他十分支持浸大推動創意教育,幫助學生提升競爭力的同時,更能促進多元思考。「創意豐富的人面對困難時,往往更具彈性,不易鑽牛角尖。我提倡大人與小朋友互動創作故事,透過這種開放式的共同創作過程,小朋友能學會接受結局的多樣性,懂得靈活變通,不會固守單一思維──而這種從創作中培養的適應力,在現代社會尤其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