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0日
罗女士慷慨捐资予香港浸会大学,设立「先进材料研究讲座教授席」
罗女士出席儿童发展配对基金活动
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曾向罗女士赠予《心经》
罗女士发扬母亲「关心弱小、慈善为怀」的信念,推动成立宏施慈善基金
罗女士出任中学校监,表扬杰出的老师
罗女士经常出席仁济医院的活动
罗女士与获得罗氏慈善基金奖学金的学生合照
罗女士出席青少年发展企业联盟成立典礼
罗女士亦不时参与账灾活动

 罗嘉穗女士,MH

  • 百乐酒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董事局成员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企业家委员会委员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永远荣誉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发展委员会名誉会长
  • 北大屿山医院管治委员会委员
  • 劳福局儿童发展基金督导委员会委员
  • 罗氏慈善基金主席
  • 宏施慈善基金创办人兼董事
  • 仁济医院第41届董事局主席
  • 仁济医院顾问局委员
  • 仁济医院罗陈楚思中学校监
  • 仁济医院罗陈楚思小学校董
  • 儿童发展配对基金董事
  • 华藏学院有限公司董事
  • 顺德罗定邦中学副校监
  • 罗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1975-2003)
  • 百乐酒店集团行政总裁(2003-2012)
  • 安老事务委员会长者学苑发展基金委员(2009-2013)

时常听见不少长辈教导「行善积德」,年青一代未知能否体会个中含意。不过,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及慈善家以此为格言,她不单听从父母教诲慷慨捐输,同时也放下时间和身段,服务社群。就算面对繁忙的工作日程,一有空余就身体力行,走进社区,因为她认为当义工,与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学习,正是舒缓压力的良方。这位以佛经「心无罣碍,放下自在」为座右铭的焦点人物,学习把自身烦恼先放下,积极参与慈善机构、学校及社福团体的工作,过着自在的人生,她就是百乐酒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罗嘉穗女士。

罗女士的父亲是已故香港著名实业家、素有「针织大王」之称的罗定邦先生。她不讳言视父亲罗定邦先生为偶像,指父亲文学修养不错,或因祖父出身为举人、书香世代有关,更曾任教师和参军;可惜来港后因家贫,为了养家糊口,什么工作也得做,包括耕田、小贩、加工等;其后,凭着耐力和恒心,终于闯出一番事业。母亲罗陈楚思女士在她眼中就如铁人一样,打理家务、相夫教子、不眠不休,同时又因出身商业世家,善于经商,协助丈夫打下事业根基。

罗氏家族现今在香港,无论在纺织制造、零售、酒店以至地产业都享负盛名,罗女士认为父亲坚韧的意志以及奋发图强的精神最值得儿女仿效。她指父亲固然是出色的企业家,同时他会以孔孟之道教导儿女,直到如今,罗家的子孙在拜年时亦需跪拜行礼。父亲的一句口头禅「财散人安乐」,她更牢牢念记,所指意思与行善积德一样,就是花钱去帮助别人、做了善事,人自然会开心。而母亲在她眼中也是一位伟大女性,她认为罗家在香港有今时今日的地位,母亲实在功不可没。而母亲在家境改善后,亦本着仁义之心,亲身上门接济穷人。正是受父母亲「为善不甘后人」的精神熏陶下,她及其家族成员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回馈社会。

罗定邦先生早于一九八七年创办罗氏信托基金(后称罗氏慈善基金),罗女士统筹家族慈善事务多年,积极推广国内以及本港各项公益项目。罗氏慈善基金以教育兴国为宗旨,在内地和香港捐建学校,设立幼儿园、小学、中学以至长者学苑,又成立多个奖学金及各项奖励计划,资助学生完成大学。她认为社会虽然不断进步,但仍看到少数族群因为各种不幸而不能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她对此感到痛心,因此透过基金会拨款资助有需要的学校,希望透过教育,让下一代活得更好,她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乃出于传承一颗诚恳的心。

在经商之余,她又曾出任仁济医院董事局主席、长者学苑发展基金委员会成员,现时又担任北大屿山医院管治委员会委员、儿童发展配对基金董事局成员等多个职位;她更不时参与大大小小的慈善活动,亲身感受各阶层的需要。罗女士忆述一次到内地探访,当时内地发生大水灾,她在公司组团到长江源头植树和探访五保户(鳏寡孤独残),当时需途经悬崖峭壁,又遇上泥石流,车走在山路上,望出车窗外,感觉有一个车轮悬在半空,当下她心里发毛得很;下山的时候,水深及膊,连路也看不见,车停在路上不能再前进。她与团员们互相扶持,慢慢绕过废弃的石矿场走出困境,而农民则帮他们把行李托在头上涧水而行。该次经历使她毕生难忘!

罗女士投身慈善工作,不经不觉已有二十多年。她不讳言确实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当中所接触的事物相对广泛,尤其在人事关系方面,曾令她十分苦恼。她形容自己是一个率直坦白的人,在遇到问题时她会寻根究底,不卑不亢,因此外界曾以「疾恶如仇」来形容她。可幸的是,仍然有很多人尊重她,上届的仁济医院董事局主席苏陈伟香女士就曾赞扬罗小姐做事秉公办理,公私分明;而投入慈善工作亦让她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知己。再者,能够帮助别人其实也是「上天对自己的宠爱」,而解决难题后亦是经一事长一智,因此回报非常丰盛。而且,看到不少弱势社群学子的动人故事,他们的奋斗、进步及在逆境力争上游的斗志,也教她动容和鼓舞。

信奉佛教的罗女士,十多年前,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看见一处超凡脱俗的地方,有感当时社会很需要一个清净、修心养性的空间,当下就突然产生一个念头,把它发展成心灵环保中心;于是,她就毫不犹豫斥资协助华藏学苑洗涤大众的心灵。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更是华藏学苑的名誉顾问,曾赠予她《心经》,她珍而重之将其铜铸并悬挂于华藏学苑内。佛家讲求修行,身为佛教徒的罗女士虽然不常看佛书及拜佛,但她认为佛在心中,只需一步一脚印,把贪、嗔、痴摒除,以实践来修行。她坦言信仰对她影响很大,学会因果循环,有因必有果。而献身慈善事业多年,正是因为她深感有能力帮助别人已是福气,因为帮人需具备能力、时间及体力,缺一不可,能够帮人就意味着自己拥有以上三种条件,希望透过自身参与慈善,达至抛砖引玉、集腋成裘的善果。

打理企业多年,她认为做生意跟在慈善机构有相同亦有不同的地方。比方说,企业与慈善工作,在花费心力、处理人事关系方面是一样的,但工作内容却有所不同,如设立团体宗旨、举办团体活动等,因要符合政府规定,事情往往要通过开会才可举办;但打理自己的企业,只需要建立自己的团队、拥有良好的决策能力、提高公司的透明度、让每个成员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人事方面,作为主管的,应与下属分享成败,做事以身作则,愿意接受意见和批评。罗女士认为,对员工必需要建立良好及互信关系,让员工有归属感,需对其说真话、讲道理,做到「动以情」、「动以义」及「动以利」。只要懂得将工作分类、优先处理紧急的工作,学会把工作放下,好好管理自己的时间,便能同时兼顾事业和慈善工作。

对于浸大的发展,她表示十分认同全人教育的理念,并十分欣赏浸大不断创新、具活力以及重视教研并重的精神。她认为浸大本来就有着融入社区的特色,在课程规划上尽显具领导性的优越地位,如早年在传理系上的课程上就为学界带来惊喜,学系致力培训电影电视、传播新闻、公关和广告业界各方的人才,贡献良多;此外,浸大在课程以外亦不断审视社会的变化和需要,例如设立中医课程,开创科研领域,培育不少新一代的杏林精英。她更特别欣赏浸大与本港不少医院有合作交流,提供中医临床诊疗研究实习机会,使中医更迈向专业和国际化。而刚荣休的校长陈新滋教授的处事作风及管理团队的艰辛努力亦令她深受感动,因此,她近年慷慨捐资支持浸大多项发展,包括饶宗颐国学院、成立先进材料研究讲座教授席以及内地生奖学金等,同时又抽空出任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董事局成员以及企业家委员会委员,她谦称自己希望付出少许绵力,支持浸大发展。

作为企业管理层,面对现今的大学生,罗女士寄语同学对未来的工作应保持客观的态度及拥有国际视野,在遇到困难时应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不怕辛苦和「蚀底」,努力向上、做好本份、不奢想、需要时进修深造,紧贴世界商业市场,在做好自己现时的工作外,亦要积极了解社会最新发展,好好装备自己,总有一天会遇上机会,差别只在于早或迟。只要同学有自信心和耐性,方能一步一步迈向目标之路。

罗女士形容自己是个幸福快乐的人,每当困难出现时,上天总会保佑她,让问题迎刃而解,也许就是积善之果。「心无罣碍,放下自在」是她的座右铭,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认真做好事、心怀慈悲之心回馈社会,放开胸襟,适当时候懂得放下,心中烦恼之事定会逐渐减少,日子必定会过得快乐自在,事事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