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September 2015
羅女士慷慨捐資予香港浸會大學,設立「先進材料研究講座教授席」
羅女士出席兒童發展配對基金活動
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曾向羅女士贈予《心經》
羅女士發揚母親「關心弱小、慈善為懷」的信念,推動成立宏施慈善基金
羅女士出任中學校監,表揚傑出的老師
羅女士經常出席仁濟醫院的活動
羅女士與獲得羅氏慈善基金獎學金的學生合照
羅女士出席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成立典禮
羅女士亦不時參與賬災活動

  羅嘉穗女士,MH

  • 百樂酒店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董事局成員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企業家委員會委員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發展委員會名譽會長
  • 北大嶼山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
  • 勞福局兒童發展基金督導委員會委員
  • 羅氏慈善基金主席
  • 宏施慈善基金創辦人兼董事
  • 仁濟醫院第41屆董事局主席
  • 仁濟醫院顧問局委員
  • 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校監
  • 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校董
  • 兒童發展配對基金董事
  • 華藏學院有限公司董事
  • 順德羅定邦中學副校監
  • 羅氏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1975-2003)
  • 百樂酒店集團行政總裁(2003-2012)
  • 安老事務委員會長者學苑發展基金委員(2009-2013)

時常聽見不少長輩教導「行善積德」,年青一代未知能否體會箇中含意。不過,有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及慈善家以此為格言,她不單聽從父母教誨慷慨捐輸,同時也放下時間和身段,服務社群。就算面對繁忙的工作日程,一有空餘就身體力行,走進社區,因為她認為當義工,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學習,正是舒緩壓力的良方。這位以佛經「心無罣礙,放下自在」為座右銘的焦點人物,學習把自身煩惱先放下,積極參與慈善機構、學校及社福團體的工作,過着自在的人生,她就是百樂酒店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羅嘉穗女士。

羅女士的父親是已故香港著名實業家、素有「針織大王」之稱的羅定邦先生。她不諱言視父親羅定邦先生為偶像,指父親文學修養不錯,或因祖父出身為舉人、書香世代有關,更曾任教師和參軍;可惜來港後因家貧,為了養家糊口,什麼工作也得做,包括耕田、小販、加工等;其後,憑着耐力和恆心,終於闖出一番事業。母親羅陳楚思女士在她眼中就如鐵人一樣,打理家務、相夫教子、不眠不休,同時又因出身商業世家,善於經商,協助丈夫打下事業根基。

羅氏家族現今在香港,無論在紡織製造、零售、酒店以至地產業都享負盛名,羅女士認為父親堅韌的意志以及奮發圖強的精神最值得兒女仿效。她指父親固然是出色的企業家,同時他會以孔孟之道教導兒女,直到如今,羅家的子孫在拜年時亦需跪拜行禮。父親的一句口頭禪「財散人安樂」,她更牢牢念記,所指意思與行善積德一樣,就是花錢去幫助別人、做了善事,人自然會開心。而母親在她眼中也是一位偉大女性,她認為羅家在香港有今時今日的地位,母親實在功不可沒。而母親在家境改善後,亦本着仁義之心,親身上門接濟窮人。正是受父母親「為善不甘後人」的精神薰陶下,她及其家族成員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回饋社會。

羅定邦先生早於一九八七年創辦羅氏信託基金(後稱羅氏慈善基金),羅女士統籌家族慈善事務多年,積極推廣國內以及本港各項公益項目。羅氏慈善基金以教育興國為宗旨,在內地和香港捐建學校,設立幼稚園、小學、中學以至長者學苑,又成立多個獎學金及各項獎勵計劃,資助學生完成大學。她認為社會雖然不斷進步,但仍看到少數族群因為各種不幸而不能接受平等教育的機會,她對此感到痛心,因此透過基金會撥款資助有需要的學校,希望透過教育,讓下一代活得更好,她認為教育的真正意義和價值,不在於外在的物質,乃出於傳承一顆誠懇的心。

在經商之餘,她又曾出任仁濟醫院董事局主席、長者學苑發展基金委員會成員,現時又擔任北大嶼山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兒童發展配對基金董事局成員等多個職位;她更不時參與大大小小的慈善活動,親身感受各階層的需要。羅女士憶述一次到內地探訪,當時內地發生大水災,她在公司組團到長江源頭植樹和探訪五保戶(鰥寡孤獨殘),當時需途經懸崖峭壁,又遇上泥石流,車走在山路上,望出車窗外,感覺有一個車輪懸在半空,當下她心裡發毛得很;下山的時候,水深及膊,連路也看不見,車停在路上不能再前進。她與團員們互相扶持,慢慢繞過廢棄的石礦場走出困境,而農民則幫他們把行李托在頭上澗水而行。該次經歷使她畢生難忘!

羅女士投身慈善工作,不經不覺已有二十多年。她不諱言確實遇到很多困難,因為當中所接觸的事物相對廣泛,尤其在人事關係方面,曾令她十分苦惱。她形容自己是一個率直坦白的人,在遇到問題時她會尋根究底,不卑不亢,因此外界曾以「疾惡如仇」來形容她。可幸的是,仍然有很多人尊重她,上屆的仁濟醫院董事局主席蘇陳偉香女士就曾讚揚羅小姐做事秉公辦理,公私分明;而投入慈善工作亦讓她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知己。再者,能夠幫助別人其實也是「上天對自己的寵愛」,而解決難題後亦是經一事長一智,因此回報非常豐盛。而且,看到不少弱勢社群學子的動人故事,他們的奮鬥、進步及在逆境力爭上游的鬥志,也教她動容和鼓舞。

信奉佛教的羅女士,十多年前,在一次機緣巧合下看見一處超凡脫俗的地方,有感當時社會很需要一個清淨、修心養性的空間,當下就突然產生一個念頭,把它發展成心靈環保中心;於是,她就毫不猶豫斥資協助華藏學苑洗滌大眾的心靈。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更是華藏學苑的名譽顧問,曾贈予她《心經》,她珍而重之將其銅鑄並懸掛於華藏學苑內。佛家講求修行,身為佛教徒的羅女士雖然不常看佛書及拜佛,但她認為佛在心中,只需一步一腳印,把貪、嗔、癡摒除,以實踐來修行。她坦言信仰對她影響很大,學會因果循環,有因必有果。而獻身慈善事業多年,正是因為她深感有能力幫助別人已是福氣,因為幫人需具備能力、時間及體力,缺一不可,能夠幫人就意味著自己擁有以上三種條件,希望透過自身參與慈善,達至拋磚引玉、集腋成裘的善果。

打理企業多年,她認為做生意跟在慈善機構有相同亦有不同的地方。比方說,企業與慈善工作,在花費心力、處理人事關係方面是一樣的,但工作內容卻有所不同,如設立團體宗旨、舉辦團體活動等,因要符合政府規定,事情往往要通過開會才可舉辦;但打理自己的企業,只需要建立自己的團隊、擁有良好的決策能力、提高公司的透明度、讓每個成員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人事方面,作為主管的,應與下屬分享成敗,做事以身作則,願意接受意見和批評。羅女士認為,對員工必需要建立良好及互信關係,讓員工有歸屬感,需對其說真話、講道理,做到「動以情」、「動以義」及「動以利」。只要懂得將工作分類、優先處理緊急的工作,學會把工作放下,好好管理自己的時間,便能同時兼顧事業和慈善工作。

對於浸大的發展,她表示十分認同全人教育的理念,並十分欣賞浸大不斷創新、具活力以及重視教研並重的精神。她認為浸大本來就有著融入社區的特色,在課程規劃上盡顯具領導性的優越地位,如早年在傳理系上的課程上就為學界帶來驚喜,學系致力培訓電影電視、傳播新聞、公關和廣告業界各方的人才,貢獻良多;此外,浸大在課程以外亦不斷審視社會的變化和需要,例如設立中醫課程,開創科研領域,培育不少新一代的杏林精英。她更特別欣賞浸大與本港不少醫院有合作交流,提供中醫臨床診療研究實習機會,使中醫更邁向專業和國際化。而剛榮休的校長陳新滋教授的處事作風及管理團隊的艱辛努力亦令她深受感動,因此,她近年慷慨捐資支持浸大多項發展,包括饒宗頤國學院、成立先進材料研究講座教授席以及內地生獎學金等,同時又抽空出任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董事局成員以及企業家委員會委員,她謙稱自己希望付出少許綿力,支持浸大發展。

作為企業管理層,面對現今的大學生,羅女士寄語同學對未來的工作應保持客觀的態度及擁有國際視野,在遇到困難時應學會如何解決問題,不怕辛苦和「蝕底」,努力向上、做好本份、不奢想、需要時進修深造,緊貼世界商業市場,在做好自己現時的工作外,亦要積極了解社會最新發展,好好裝備自己,總有一天會遇上機會,差別只在於早或遲。只要同學有自信心和耐性,方能一步一步邁向目標之路。

羅女士形容自己是個幸福快樂的人,每當困難出現時,上天總會保佑她,讓問題迎刃而解,也許就是積善之果。「心無罣礙,放下自在」是她的座右銘,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認真做好事、心懷慈悲之心回饋社會,放開胸襟,適當時候懂得放下,心中煩惱之事定會逐漸減少,日子必定會過得快樂自在,事事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