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4日
周教授多年来捐资支持浸大发展,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荣誉会董
周教授(前排左八)于二零一零年出席北京清华大学伟伦学术交流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
二零一零年香港能源研究中心举办第四次亚洲能源国际学术会议,周教授为前排右三
周教授出席一九八零及一九八一年毕业生聚会
二零零八年浸大地理系三十周年晚宴与校友及教员合照
周教授于二零零九年带领地理系同学到访中电青山发电厂

  周全浩教授

  • 香港能源经济学会会长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荣誉会董
  • 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退休教授
  • 香港浸会大学前香港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当您为着兴趣而工作,敬业乐业,您就会做出成绩而又有满足感,真正享受人生,用不着天天都想着退休!」看似简单的一句说话,却道出了周全浩教授服务浸大整整四十载的热诚和乐趣。

一九七四年,周教授负笈美国后随即加入浸大地理系,起初为兼职但旋即转全职,早期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其后亦兼顾研究以及课程策划,包括筹划全港首个中国研究学位本科课程,率先推动此横跨历史、地理、社会学及经济的科目。而在一九九八年,他亦在浸大开拓全港首间香港能源研究中心,为亚洲区内的能源研究领域打下根基。问他为何有这么多好主意?周教授形容,当年浸大规模虽小,管理层、教职员与学生之间关系密切,上下一心;大学内的关系有如一个紧密的团队,不少人抱着使命感工作,时任的谢志伟校长固然贡献良多,但亦有不少人默默耕耘,愿意承担额外的工作,为学生和大学劳心劳力。

周教授指当时正值浸大开荒期,管理层愿意「放手」和给予信任,他试过举行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收到谢校长回复指若有任何财政需要,可直接找他帮忙,高层大开绿灯,让热心工作的他更有干劲。周教授受大学重用,是一九八五年首四位获得晋升为高级讲师的其中一员,因此从未想过转往其他院校任教,「浸大内不少老朋友,每天都做着自己喜爱做的事,同时又感受到大学的赏识,所以没有想过离开这里!」享受在浸大工作的多姿多彩而又忙碌的日子,晃眼间便四十年,专心一意服务浸大三任校长。

周全浩教授为本港从事能源研究的先驱,多年来大大小小有关能源的议题,例如内地兴建大亚湾核电厂,世界油价变动,电费或石油加价,以至本地开放能源市场等议题,也会见到周教授于媒体曝光,接受访问或发表文章,详述其独到的见解。

除了醉心能源和地理的研究外,周教授的涉足面不限于此,原来他对诗词历史亦有浓厚兴趣,曾撰文评论古诗绝句等十多万字,沉醉于中国文化和世界史地之中,正是周教授独特的舒压方法。还有的,就是他亦研究国际政治关系及股市走势,从地理以及各国争夺能源的角度,剖析世界政治布局的微妙关系。

谈到周教授的行善理念,原来他对浸大和北京清华大学持续的支持,是源自他对民族的一份感情。年轻时受到越战及钓鱼台运动所唤醒,亦曾听长辈亲述国家被日本侵略的不幸经历,令他更确信要国家兴旺,就应以教育为重。而周教授的先父先母心系国家,希望国家早日强大,因此,周教授从不吝啬自己的力量,出钱出力支持国家的教育工作。他表示:「我与兄弟姊姊都秉持先父先母的遗志,他们留下来的一分一毫,我们都将之投放于教育事业,希望能够为国家发展略尽绵力。」早于九十年代,周教授年年捐助北京清华大学至今,从不间断;同时,他亦持续捐献浸大,对大学发展义不容辞,每年的普通话朗诵比赛,周教授必赞助奖品,鼓励更多学生学好普通话,认识国家。除此以外,周教授于一九九零年替中国研究学位课程设立第一个奬学金,即周梁爱女士奬学金,以纪念先慈,期望课程能够培育更多对中国有全面认识的年青人,而同于浸大工作任职信息科技处的弟弟周全洋先生亦受感染,一同捐资支持大学发展。

四十年来为教育事业不遗余力,究竟是什么动力,驱使周教授时常乐在其中?周教授微笑道出四个字──「敬业乐业」,他说:「不少人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所以时常渴望提早退休,但他庆幸自己能够寓兴趣于工作。」他认为人生需要有不同的兴趣,若全情投入,将有助把兴趣化成一己专长。他深信肯用心去干,自然会得到人赏识。

回顾周教授多姿多彩的浸大生涯,他认为经验的累积就是创意之源:「对不同事物培养兴趣,肯努力去研究,浸淫日深,便会有所得着,悟出其他人看不到的『big picture』,前瞻力和创意便由此而生。」周教授寄语年青人,要多培养兴趣,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当您愈肯花心思去研究,就愈会发掘到无穷乐趣和收获。此外,年青人也应该培养远大的目光,扩阔视野,趁年轻立志要高,在人生中做任何事也追求卓越,这样就不难达至丰盛而快乐的人生。

才刚退休,周全浩教授已经有一篮子计划,首先是整理过往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有关能源问题的文章,同时通过香港能源经济学会的平台继续其学术研究的工作,另外还会继续研究国际政治关系,并把评论集结成书,希望启发香港的年青人,扩阔眼界,接触不同的观点。由此可见,不论是年青还是退休,只要抓住兴趣,立定志向,自可乐在其中,永不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