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4日
周教授多年來捐資支持浸大發展,現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會董
周教授(前排左八)於二零一零年出席北京清華大學偉倫學術交流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會
二零一零年香港能源研究中心舉辦第四次亞洲能源國際學術會議,周教授為前排右三
周教授出席一九八零及一九八一年畢業生聚會
二零零八年浸大地理系三十周年晚宴與校友及教員合照
周教授於二零零九年帶領地理系同學到訪中電青山發電廠

  周全浩教授

  • 香港能源經濟學會會長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會董
  • 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退休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前香港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當您為著興趣而工作,敬業樂業,您就會做出成績而又有滿足感,真正享受人生,用不著天天都想著退休!」看似簡單的一句說話,卻道出了周全浩教授服務浸大整整四十載的熱誠和樂趣。

一九七四年,周教授負笈美國後隨即加入浸大地理系,起初為兼職但旋即轉全職,早期主要從事教學工作,其後亦兼顧研究以及課程策劃,包括籌劃全港首個中國研究學位本科課程,率先推動此橫跨歷史、地理、社會學及經濟的科目。而在一九九八年,他亦在浸大開拓全港首間香港能源研究中心,為亞洲區內的能源研究領域打下根基。問他為何有這麼多好主意?周教授形容,當年浸大規模雖小,管理層、教職員與學生之間關係密切,上下一心;大學內的關係有如一個緊密的團隊,不少人抱着使命感工作,時任的謝志偉校長固然貢獻良多,但亦有不少人默默耕耘,願意承擔額外的工作,為學生和大學勞心勞力。

周教授指當時正值浸大開荒期,管理層願意「放手」和給予信任,他試過舉行大型國際學術會議,收到謝校長回覆指若有任何財政需要,可直接找他幫忙,高層大開綠燈,讓熱心工作的他更有幹勁。周教授受大學重用,是一九八五年首四位獲得晉升為高級講師的其中一員,因此從未想過轉往其他院校任教,「浸大內不少老朋友,每天都做著自己喜愛做的事,同時又感受到大學的賞識,所以沒有想過離開這裡!」享受在浸大工作的多姿多彩而又忙碌的日子,晃眼間便四十年,專心一意服務浸大三任校長。

周全浩教授為本港從事能源研究的先驅,多年來大大小小有關能源的議題,例如內地興建大亞灣核電廠,世界油價變動,電費或石油加價,以至本地開放能源市場等議題,也會見到周教授於媒體曝光,接受訪問或發表文章,詳述其獨到的見解。

除了醉心能源和地理的研究外,周教授的涉足面不限於此,原來他對詩詞歷史亦有濃厚興趣,曾撰文評論古詩絕句等十多萬字,沉醉於中國文化和世界史地之中,正是周教授獨特的舒壓方法。還有的,就是他亦研究國際政治關係及股市走勢,從地理以及各國爭奪能源的角度,剖析世界政治佈局的微妙關係。

談到周教授的行善理念,原來他對浸大和北京清華大學持續的支持,是源自他對民族的一份感情。年輕時受到越戰及釣魚台運動所喚醒,亦曾聽長輩親述國家被日本侵略的不幸經歷,令他更確信要國家興旺,就應以教育為重。而周教授的先父先母心繫國家,希望國家早日強大,因此,周教授從不吝嗇自己的力量,出錢出力支持國家的教育工作。他表示:「我與兄弟姊姊都秉持先父先母的遺志,他們留下來的一分一毫,我們都將之投放於教育事業,希望能夠為國家發展略盡綿力。」早於九十年代,周教授年年捐助北京清華大學至今,從不間斷;同時,他亦持續捐獻浸大,對大學發展義不容辭,每年的普通話朗誦比賽,周教授必贊助獎品,鼓勵更多學生學好普通話,認識國家。除此以外,周教授於一九九零年替中國研究學位課程設立第一個奬學金,即周梁愛女士奬學金,以紀念先慈,期望課程能夠培育更多對中國有全面認識的年青人,而同於浸大工作任職資訊科技處的弟弟周全洋先生亦受感染,一同捐資支持大學發展。

四十年來為教育事業不遺餘力,究竟是什麼動力,驅使周教授時常樂在其中?周教授微笑道出四個字──「敬業樂業」,他說:「不少人工作只是謀生的手段,所以時常渴望提早退休,但他慶幸自己能夠寓興趣於工作。」他認為人生需要有不同的興趣,若全情投入,將有助把興趣化成一己專長。他深信肯用心去幹,自然會得到人賞識。

回顧周教授多姿多彩的浸大生涯,他認為經驗的累積就是創意之源:「對不同事物培養興趣,肯努力去研究,浸淫日深,便會有所得着,悟出其他人看不到的『big picture』,前瞻力和創意便由此而生。」周教授寄語年青人,要多培養興趣,願意付出時間和努力,當您愈肯花心思去研究,就愈會發掘到無窮樂趣和收穫。此外,年青人也應該培養遠大的目光,擴闊視野,趁年輕立志要高,在人生中做任何事也追求卓越,這樣就不難達至豐盛而快樂的人生。

才剛退休,周全浩教授已經有一籃子計劃,首先是整理過往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有關能源問題的文章,同時通過香港能源經濟學會的平台繼續其學術研究的工作,另外還會繼續研究國際政治關係,並把評論集結成書,希望啟發香港的年青人,擴闊眼界,接觸不同的觀點。由此可見,不論是年青還是退休,只要抓住興趣,立定志向,自可樂在其中,永不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