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1日
区女士与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校长陈新滋教授
合照
区女士与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董事局主席
王英伟博士相谈

区女士与母亲区杨琼芳女士主礼区树洪伉俪
康复护养院开幕仪式

 区女士与母亲摄于护养院开幕礼
区女士(前排右三)出席香港浸会大学基金
前身的大学基金会议
区女士(左一)经常出席香港浸会大学基金
活动
区女士(后排左一)出席香港浸会大学基金
晚宴

 区颂瑜女士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永远荣誉董事
  • 区树洪基金会有限公司主席
  • 香港浸信会区树洪伉俪康复护养院董事局董事
  • 景达企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 夏利时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

翻开了区树洪基金会的档案,内里夹附了多封泛黄的信笺,手写的笔迹一笔一划记录了「区伯」与本校的情谊,这份情更连系了两代人。已故区树洪先生的女儿区颂瑜女士,不单延续了这份情,还与浸大结下了多重缘份。她除了跟本校的创校先贤是家族世交,又是大学的支持者,更曾是服务本校十数载的财政大臣。从协助父亲打理业务、开展筹划慈善工作起数十年来,她经常一身兼多职,肩负重任,坚持不懈,拓展父母的慈善事业,致力为大众谋求福祉。

区颂瑜女士在访问伊始,谈起与本校的渊源。区树洪家族是基督教家庭,与浸大创校校长林子丰博士同属九龙城浸信会而稔熟。区树洪伉俪一向对于社会上教育和医疗的需要极为关注。早于七十年代本校仍属私立学府之时,区女士曾听父亲忆述本校曾有「没工钱」的窘困,高层要四出奔走筹款,区树洪先生与当时年轻的谢志伟校长尤其投缘,因此区先生曾多番支持本校。环顾现时大学校园的区树洪平台花园、区树洪楼和区树洪图书馆便是当年斥资巨款兴建设施的成果。

图书馆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设施,当年筹划兴建图书馆之时,区夫人续以大额捐款支持,从谢校长与区树洪夫人交往的书信中得知,大学以「区伯」的名字命名,正是感恩区先生生前对学院的关爱和支持,因此大学以此重要的建筑物作纪念。而从区夫人的自传中亦提及丈夫曾嘱托「神赐厚恩,要将他的基金用作大事」;事实上,除了本校之外,以区树洪名字命名的健康中心、礼拜堂及护养院等,分布港九新界,区树洪基金会确实为香港多项慈善项目作出了重大贡献。

区树洪先生当年以独到眼光,购置油尖旺弥敦道一带黄金地段的多幢商业楼宇,区颂瑜女士从美国学成归来后,一边厢受雇于商界从事会计,另一边厢为父亲管理物业租务。一九八八年,区先生与儿女商议后,决定成立基金会,把当时租金收入的七至八成捐出,为期十年,投放于基金会,利用衍生的定期收益作为捐献,慷慨回馈社会,支持不少长者服务、教会事工及教育等项目。身为三女儿的区女士一方面有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又为基金的财务作出策划及安排,同时亦兼顾管理家族的物业生意。当时的年代,地产业务鲜由女性打理,但区女士协助父亲后,区先生愈发放手由她发展。

区女士笑言为人好胜,喜爱尝试新事物,因此,大学毕业后,差不多尝试做过三十六行,有非一般的人生阅历。她指自己从小不喜爱「死板」,因此故意涉猎不同行业,例如贸易、成衣及针织等,了解实业公司的日常运作,销售交易时,如何调拨资金,从中赚取利润。香港浸会大学有幸获区女士服务十三载,区女士指家族捐钱时,只对本校事务略知一二,但到了任职财务处工作,「大大小小钱银出入都经我手」,切身处地了解本校发展。为人勇于创新的区女士进入本校后,带进不少商界的经验,提出许多新建议,例如,她亲自游说、并以诚意打动商界聘用的基金经纪公司,破格接手处理大学的公积金投资,接手一年,创下业绩上升百分之七十六的历史纪录,成绩斐然,引为一时佳话,成为她在本校工作其中一项自豪之作。之后,其他院校纷纷仿效,更有高层向区女士查询,能否把自己私人投资交托区女士负责。

区女士任职于本校之时,适值浸会由私立学院升格为大学,因此,她特别身同感受这里的变动,她指一方面因为转制,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更曾试过两次,因香港经济腾飞,商界亟需各类商业人才,部门内有三分之一员工差不多同时间离职、重投商界,她笑说:「可能自己辛苦命、责任心重,在浸会多年,从未试过准时放工!」后期,区女士肩负重任,参与中医药学院开办的策划工作。正是因为她阅历丰富,早就看透若要在香港发展中医及兴建中医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她直言到了现在差不多二十年,中医院的计划仍未付诸实行,实在感到「心痛」。她慨叹在香港推动中医药发展有一定难度,一方面政府的规例以及发展均以西医为重,未有配合中医本身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以往未有先例招揽国家级顶尖的中医师来港,全部都是新尝试,因此,本校当年开办本港首间中医药学院,确实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今年适值是浸大六十周年,区女士欣喜见证浸大由零开始的种种发展,她指本校发展多年以来,一直都在变革和进步。而她对本校的心愿,就是希望浸大早日落实兴建一所中西医合壁的中医院,相信将会是「对人类一个极大贡献」。访谈中区女士屡屡问及现时浸大筹建中医院的进展,对浸大的关顾以及深厚的感情溢于言表。

区女士在离开本校后,自立公司发展物业、酒店、医药及环保等多项业务。再次印证她勇于尝试的一面。原来她如今集中开拓的环保业务,合伙人余先生就是在参与中医药学院建院时所认识。起初,因为国内当局收紧环保条例,推动工厂及制造业减少燃烧煤碳,鼓励工业利用树木废料制造环保木粒作燃烧用途,区女士与合伙人成功研制出质量高的环保木粒作再生燃料,可是这类环保木粒兴起后,不少内地人一窝峰跟随生产,但又同时没做好质量监控,生产出来的木粒质量极为参差,又未能配合要经改造及特制的焚烧炉一并使用。而且劣质木粒燃烧时释出大量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令环保木粒的趋势不能延续。于是,区女士与合伙人经详细研究及分析形势前景后,再经过多年不屈不挠地研制,远赴欧盟先进国家德国及瑞典考察,正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区女士合伙人余先生成功钻研出零排放的垃圾焚化炉,能做到摄氏一千三百度燃烧点,以致能把所有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等废气及任何垃圾包括塑料(但不包括金属及玻璃废料及沙石泥土)焚烧殆尽。过程中不会排放任何污染物,此项发明现正申请中国及欧盟两地的专利。如能成功申领,希望能把此焚化炉广泛应用于各地。这项有意义的发明,所需用地不多,大约一万平方呎地方,便足够处理一个小区的垃圾,若能落实,将有助解决香港的垃圾问题,同时亦可避免政府要觅地堆填,将会为社会带来不少裨益。

区女士这些经年的研发,耗费不少心血,她认为是天父让她因缘际会,感恩遇上许多难得的人和事。事实上,单是管理过十亿元的家族物业,区女士早已衣食无忧,曾获传媒冠以「隐形富婆」的外号。不过,为人朴素的区女士少谈享受,反而继续以一股「儍劲」开拓新猷,她表示:「对社会有益能造福人群的项目,我特别有兴趣,可能因为接触中医之后,觉得能够造福人类是很有意义的事。」所以她在筹划自己的工作时,「不想只是投资,炒来炒去,希望做些实事!」,好好善用父亲留下的遗产。

家族物业的生意固然亲力亲为,连带基金的慈善工作,区女士都奋身投入。例如为纪念其父亲而成立的区树洪伉俪康复护养院,当年由建筑划则开始,采购至招聘,以至日常打理护养院,区女士都身体力行,视这项慈善项目如亲生儿女般「一手凑大」,走遍内地各省市,物色最优质、价钱合宜的家俬、医疗设备、床单、枕头、日常用品等,为护养院节省不少开支。虽然建立护养院极为艰辛,但她回望同样感恩「神的眷顾」,因为斥资投标建筑时,适值地产市道回落,令家族得以用低价,成功以数千万元开办一所服务优质的护养院。

对于现时年青的一代,区女士觉得他们一般比较幸福,常以为事事必然,她寄语年青人要明白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建基于前人的努力,希望他们多加珍惜。而对于教育,她认为大学生应主动积极学习,花时间思考和脚踏实地尝试。她又很认同浸大近年大力推行国际化,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开阔视野,将令学生得益不少。

问到区女士有何成功之道,她谦逊回应自己说不上成功,皆因未能做到突破。区女士指父亲白手兴家,富生意头脑,可惜自己接手家族生意时,父亲已届退休年龄,未能得到父亲真传。区女士念及父母的恩德,每每哽咽不能言语,她盛赞母亲英明,从小就安排兄弟姊妹们出国旅游,见识世界。区女士为人低调朴素,生活简朴,但谈到捐献,她每每当机立断又慷慨,「从小时候,父母已开始捐献,潜移默化,令自己视捐钱为应份,不会把金钱利益看得太重。」相信区女士就是受父母所感染,做人做事的目标不会着眼于个人利益,流露出慈善家的血脉,散发出行善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