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頌瑜女士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董事
- 區樹洪基金會有限公司主席
- 香港浸信會區樹洪伉儷康復護養院董事局董事
- 景達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
- 夏利時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
翻開了區樹洪基金會的檔案,內裡夾附了多封泛黃的信箋,手寫的筆跡一筆一劃記錄了「區伯」與本校的情誼,這份情更連繫了兩代人。已故區樹洪先生的女兒區頌瑜女士,不單延續了這份情,還與浸大結下了多重緣份。她除了跟本校的創校先賢是家族世交,又是大學的支持者,更曾是服務本校十數載的財政大臣。從協助父親打理業務、開展籌劃慈善工作起數十年來,她經常一身兼多職,肩負重任,堅持不懈,拓展父母的慈善事業,致力為大眾謀求福祉。
區頌瑜女士在訪問伊始,談起與本校的淵源。區樹洪家族是基督教家庭,與浸大創校校長林子豐博士同屬九龍城浸信會而稔熟。區樹洪伉儷一向對於社會上教育和醫療的需要極為關注。早於七十年代本校仍屬私立學府之時,區女士曾聽父親憶述本校曾有「無糧出」的窘困,高層要四出奔走籌款,區樹洪先生與當時年輕的謝志偉校長尤其投緣,因此區先生曾多番支持本校。環顧現時大學校園的區樹洪平台花園、區樹洪樓和區樹洪圖書館便是當年斥資巨款興建設施的成果。
圖書館是一所大學最重要的設施,當年籌劃興建圖書館之時,區夫人續以大額捐款支持,從謝校長與區樹洪夫人交往的書信中得知,大學以「區伯」的名字命名,正是感恩區先生生前對學院的關愛和支持,因此大學以此重要的建築物作紀念。而從區夫人的自傳中亦提及丈夫曾囑託「神賜厚恩,要將他的基金用作大事」;事實上,除了本校之外,以區樹洪名字命名的健康中心、禮拜堂及護養院等,分佈港九新界,區樹洪基金會確實為香港多項慈善項目作出了重大貢獻。
區樹洪先生當年以獨到眼光,購置油尖旺彌敦道一帶黃金地段的多幢商業樓宇,區頌瑜女士從美國學成歸來後,一邊廂受僱於商界從事會計,另一邊廂為父親管理物業租務。一九八八年,區先生與兒女商議後,決定成立基金會,把當時租金收入的七至八成捐出,為期十年,投放於基金會,利用衍生的定期收益作為捐獻,慷慨回饋社會,支持不少長者服務、教會事工及教育等項目。身為三女兒的區女士一方面有自己的事業,另一方面又為基金的財務作出策劃及安排,同時亦兼顧管理家族的物業生意。當時的年代,地產業務鮮由女性打理,但區女士協助父親後,區先生愈發放手由她發展。
區女士笑言為人好勝,喜愛嘗試新事物,因此,大學畢業後,差不多嘗試做過三十六行,有非一般的人生閱歷。她指自己從小不喜愛「死板」,因此故意涉獵不同行業,例如貿易、成衣及針織等,了解實業公司的日常運作,銷售交易時,如何調撥資金,從中賺取利潤。香港浸會大學有幸獲區女士服務十三載,區女士指家族捐錢時,只對本校事務略知一二,但到了任職財務處工作,「大大小小錢銀出入都經我手」,切身處地了解本校發展。為人勇於創新的區女士進入本校後,帶進不少商界的經驗,提出許多新建議,例如,她親自游說、並以誠意打動商界聘用的基金經紀公司,破格接手處理大學的公積金投資,接手一年,創下業績上升百分之七十六的歷史紀錄,成績斐然,引為一時佳話,成為她在本校工作其中一項自豪之作。之後,其他院校紛紛仿效,更有高層向區女士查詢,能否把自己私人投資交託區女士負責。
區女士任職於本校之時,適值浸會由私立學院升格為大學,因此,她特別身同感受這裡的變動,她指一方面因為轉制,工作忙得不可開交,更曾試過兩次,因香港經濟騰飛,商界亟需各類商業人才,部門內有三分之一員工差不多同時間離職、重投商界,她笑說:「可能自己辛苦命、責任心重,在浸會多年,從未試過準時放工!」後期,區女士肩負重任,參與中醫藥學院開辦的策劃工作。正是因為她閱歷豐富,早就看透若要在香港發展中醫及興建中醫院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她直言到了現在差不多二十年,中醫院的計劃仍未付諸實行,實在感到「心痛」。她慨嘆在香港推動中醫藥發展有一定難度,一方面政府的規例以及發展均以西醫為重,未有配合中醫本身的獨特性,另一方面,以往未有先例招攬國家級頂尖的中醫師來港,全部都是新嘗試,因此,本校當年開辦本港首間中醫藥學院,確實需要克服重重困難。
今年適值是浸大六十周年,區女士欣喜見證浸大由零開始的種種發展,她指本校發展多年以來,一直都在變革和進步。而她對本校的心願,就是希望浸大早日落實興建一所中西醫合壁的中醫院,相信將會是「對人類一個極大貢獻」。訪談中區女士屢屢問及現時浸大籌建中醫院的進展,對浸大的關顧以及深厚的感情溢於言表。
區女士在離開本校後,自立公司發展物業、酒店、醫藥及環保等多項業務。再次印證她勇於嘗試的一面。原來她如今集中開拓的環保業務,合夥人余先生就是在參與中醫藥學院建院時所認識。起初,因為國內當局收緊環保條例,推動工廠及製造業減少燃燒煤碳,鼓勵工業利用樹木廢料製造環保木粒作燃燒用途,區女士與合夥人成功研製出質量高的環保木粒作再生燃料,可是這類環保木粒興起後,不少內地人一窩峰跟隨生產,但又同時沒做好品質監控,生產出來的木粒品質極為參差,又未能配合要經改造及特製的焚燒爐一併使用。而且劣質木粒燃燒時釋出大量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反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令環保木粒的趨勢不能延續。於是,區女士與合夥人經詳細研究及分析形勢前景後,再經過多年不屈不撓地研製,遠赴歐盟先進國家德國及瑞典考察,正所謂「皇天不負有心人」,區女士合夥人余先生成功鑽研出零排放的垃圾焚化爐,能做到攝氏一千三百度燃燒點,以致能把所有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等廢氣及任何垃圾包括塑膠(但不包括金屬及玻璃廢料及沙石泥土)焚燒殆盡。過程中不會排放任何污染物,此項發明現正申請中國及歐盟兩地的專利。如能成功申領,希望能把此焚化爐廣泛應用於各地。這項有意義的發明,所需用地不多,大約一萬平方呎地方,便足夠處理一個社區的垃圾,若能落實,將有助解決香港的垃圾問題,同時亦可避免政府要覓地堆填,將會為社會帶來不少裨益。
區女士這些經年的研發,耗費不少心血,她認為是天父讓她因緣際會,感恩遇上許多難得的人和事。事實上,單是管理過十億元的家族物業,區女士早已衣食無憂,曾獲傳媒冠以「隱形富婆」的外號。不過,為人樸素的區女士少談享受,反而繼續以一股「儍勁」開拓新猷,她表示:「對社會有益能造福人群的項目,我特別有興趣,可能因為接觸中醫之後,覺得能夠造福人類是很有意義的事。」所以她在籌劃自己的工作時,「不想只是投資,炒來炒去,希望做些實事!」,好好善用父親留下的遺產。
家族物業的生意固然親力親為,連帶基金的慈善工作,區女士都奮身投入。例如為紀念其父親而成立的區樹洪伉儷康復護養院,當年由建築劃則開始,採購至招聘,以至日常打理護養院,區女士都身體力行,視這項慈善項目如親生兒女般「一手湊大」,走遍內地各省市,物色最優質、價錢合宜的傢俬、醫療設備、床單、枕頭、日常用品等,為護養院節省不少開支。雖然建立護養院極為艱辛,但她回望同樣感恩「神的眷顧」,因為斥資投標建築時,適值地產市道回落,令家族得以用低價,成功以數千萬元開辦一所服務優質的護養院。
對於現時年青的一代,區女士覺得他們一般比較幸福,常以為事事必然,她寄語年青人要明白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建基於前人的努力,希望他們多加珍惜。而對於教育,她認為大學生應主動積極學習,花時間思考和腳踏實地嘗試。她又很認同浸大近年大力推行國際化,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開闊視野,將令學生得益不少。
問到區女士有何成功之道,她謙遜回應自己說不上成功,皆因未能做到突破。區女士指父親白手興家,富生意頭腦,可惜自己接手家族生意時,父親已屆退休年齡,未能得到父親真傳。區女士念及父母的恩德,每每哽咽不能言語,她盛讚母親英明,從小就安排兄弟姊妹們出國旅遊,見識世界。區女士為人低調樸素,生活簡樸,但談到捐獻,她每每當機立斷又慷慨,「從小時候,父母已開始捐獻,潛移默化,令自己視捐錢為應份,不會把金錢利益看得太重。」相信區女士就是受父母所感染,做人做事的目標不會着眼於個人利益,流露出慈善家的血脈,散發出行善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