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6日
李鋈麟博士(后排右三)为香港浸会大学基金企业家委员会委员,为大学筹款出谋献策
李博士二零一一年带领湾仔中西区工商业联合会及油尖旺工商联会代表团到访浸大

 李博士今年获2016「紫荆奖」.好客之道──行业杰出贡献颁奖盛典颁发「商会联会卓越紫荆奖」
李博士与一众东华学生在湾仔卖旗,为该院的医疗及社会服务筹募经费
李博士(左四)推动香港把握「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今年六月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
国际论坛」,多位政商名人担任主礼嘉宾
李博士率领约八十位本港学生与外国专家
教授,到北京进行交流学习
李博士(右)和弟弟李鋈发荣誉院士(左),
与父亲李恩先生(中)感情要好

 李鋈麟博士,JP

  • 比富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企业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政协委员
  •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会委员
  • 香港北京交流协进会常务理事
  • 东华三院董事局第一副主席
  • 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副院长
  • 全港各区工商联会长
  • 全港购物节召集人
  • 香港政府医疗辅助队总部纵队荣誉顾问兼少年团动员主任
  • 香港公益金筹募委员会委员
  • 中华电力客户咨询小组委员
  • 香港戒毒会管理委员会主席
  • 香港善导会筹款委员会主席
  • 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 李鋈麟博士慈善基金会创办人
  • 鳯凰慈善基金会主席
  • 鹤山(香港)妇女儿童慈善基金会执行主席
  • 香港李氏宗亲会董事会主席(2012/2016)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2012)

从不同媒体中,大家都有机会一睹比富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席李鋈麟博士的风采,杂志专栏、电视台CEO访谈节目,以及在慈善晚会中为筹款不为余力。为慈善,李博士试过反串男扮女装粉墨登场,又曾攀山越岭前往偏僻灾区亲自运送物资,探访地震灾民;为事业,他曾走遍穷乡僻壤,考察各项投资项目的风险与机会;为朋友,他试过茹素一年为他健康祈福。李博士虽自言是爱玩之人,但同样奋身工作,其成功之道就是把握机会,脚踏实地,以认真竭力的心态做好每件事情,透过努力不懈,持续为他的事业以及公职撰写新篇章。

犹记得二零一一年下旬,湾仔中西区工商业联合会及油尖旺工商联会代表团共四十多名会董会成员莅临香港浸会大学参观访问,场面热闹。当时带领代表团的就是时任湾仔中西区工商业联合会主席李鋈麟博士,他声线雄亮,谈笑风生,与众成员打成一片。自那次访问活动后,浸大与李博士结下情谊。李博士赞扬浸大是一所尽责任的教育机构,推行全人教育,务实地为本港培训各类型的人才,「我很多朋友的儿女都是从浸大毕业的!」李博士说。

为支持大学长远发展,李博士更担任香港浸会大学基金企业家委员会委员,协助大学拓阔社会网络,并就制定策略性筹款方案提供意见。现时高等教育机构的资源竞争激烈,作为工商业界翘楚,李博士提议大学可考虑推出针对业界需要的研究工作,为工商界提供意见,从而吸引他们关注大学的活动及需要。他认为「大学愿意为行业作出贡献,业界自会投以回报。」

眼前这位成功的企业家,人生路途亦非一帆风顺。年幼时家道中落,未完成中三课程,十四岁便要辍学外出工作,帮补家计。由送货、车房、船厂、辗转到投身保险业,再由保险业转往金融行业发展,李博士慢慢积累经验及人脉,并开展其个人事业。敢为的李博士,不讳言大胆尝试是其取胜之道之一,「算一算底线,输得起就做,不要背负太多包袱。」看似勇者无惧,其实李博士当中也下了不少苦功。李博士现时是比富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席,协助不少地区的发展项目融资以及上市,其投资的业务范围广泛,包括食品、房地产、环保、企业融资等,「其实我大多数投资在衣食住行的项目,除了因为这些是生活必需之外,亦因为自己对这些行业比较熟悉。」李博士指当初创业成功,就是把握了内地改革开放的机遇,他形容「一生人可能只有一个机遇」,但若能好好把握时机,便可以从零变有,改变一生。

李博士当年靠着从保险业得到的积蓄开展事业,他与两位兄弟租了一间小型办公室,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创业。首先到北京开展牧牛生意,其后,再涉足其他行业。他一直不畏艰辛,走到偏远地区开拓商机,近至深圳、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远至以色列、巴基斯坦,因为在这些发展中地区,投资项目的升值潜力大,不过,风险同样大。究竟如何能在芸芸众多的投资项目中,把握合适的商机?答案就是勤力。「我是一个很勤力的人,会阅览不同类型的刊物,珍惜学习机会,增值自己,让自己有足够知识作出适当的决定,每次投资前定必做足研究考察,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常言道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相信李博士便是当中的表表者。

以企业精神兼善社会是企业成功因素之一,李博士亦积极承担,参与不同类型的环保项目,例如以太阳能种植蔬菜、养殖生态猪、人工培植冬虫夏草等,关顾环境保育,实在难得。投资经验丰富的李博士更经常为其他企业作风险评估,毫不吝啬个人所学。他更与我们分享其管理众多业务之心得,就是权力下放,「信任员工的决策能力,不要令他们太倚赖上司,最重要是审视账目,管大事,下放小事!」李博士眼中,最优秀的人才就是经常抱持学习心态的人,而李博士本人亦身体力行,终身学习。

李博士早已事业有成,但他仍不停寻找机遇,他形容如今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国策,正是他人生中另一重要的机遇。李博士近年担任「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一职,期望以企业家的眼光,协助研究院就「一带一路」战略推展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提供意见。早前研究院更率领近四十位来自三十七个国家的法律教授与专家,拜访北京政府及教育机构,探讨争端解决机制等议题,成果丰硕。李博士认为,香港拥有健全的法制和稳健的金融体系,又富有优秀及具国际视野的人才,足以配合「一带一路」战略。他期望研究院能与各高等院校多加合作,成立「一带一路」研究单位,让更多本地年青人认识当中所带来的机遇,为香港的发展,以及祖国的繁荣昌盛出一分力。李博士还透露,他现正修读复旦大学APRU国际合作教育与美国史丹福大学合办的遥距博士学位课程,并以「一带一路」为博士论文主题,他笑着说「再读多六个月就毕业了!」业精于勤,相信对李博士而言,完成课程指日可待。

相由心生,经常笑面迎人,乐观开怀的李博士积极参与公职及慈善活动多年。李博士向我们娓娓道出,当年是受东泰证券创办人李东海博士鼓励下出任东华三院总理。李博士的办公室内挂着由李东海博士亲题的「智仁勇善」字画,足证他对李东海博士的感激与思念。素来投资有道的李博士对慈善事业的回报有其独特见解:「工作有时做足130%,都未必有100%回报,但做善事之后,有时只做七成,反而却有十足的回报,你肯帮人,天会帮你。做善事所得的是你意想不到。因为做善事后,运气自然来,问题亦能迎刃而解。」

李博士行善之心亦深深感染了他身边的人,包括他的弟弟李鋈发荣誉院士,甚至其公司属下的同事。李博士本人现时除了出任东华三院董事局第一副主席之外,他亦创立慈善基金会,透过慈善基金会协助内地云南省彝良县地震灾后学校的重建工作,包括捐赠日用品、文仪用品器材;协助重建道路桥梁、兴建水塔、改善卫生环境等。李博士过去数年多次亲身进入灾区,每次见到灾区满目疮痍,道路中断,不少孩童成为孤儿,李博士都禁不住流泪。「我们现正积极寻找咏春教练到当地义教,除了希望当地人强健体魄之外,最终是期望可训练他们成为保镳,自力更生,有一技之长。」这足见李博士深思熟虑,比一次性的捐款,更能为灾民长远打算。施比受更为有福,李博士亲力亲为救灾,因而亦感染家人、同事投入这些义务工作。

李博士关注的慈善工作,并不局限内地,早年他已捐款支持本港戒毒以及服务更生人士的机构。李博士指年少时曾挨过贫苦,庆幸自己成长路上也曾遇过贵人。「以前上天赐予我机会,现在我都应该给予年青人机会。」李博士由衷地劝勉:「心正、人正」才能成功,现在年青人存有太多偏激的思想,宜学会平衡,有豁达胸襟,切勿做破坏社会、影响别人的事。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不参与!」李博士经常以此鼓励年青的一代,而看待慈善项目,他更会说:「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会尝试,不然,就当作是累积经验!」满载正能量的他,曾透露有算命师为他批命,指他在八十多岁寿终,于是他把「余下」的日子划成一个大日历表,每天都数算日子,希望更能善用时间。李博士曾有多次出入灾区的经验,灾区道路旁边是一千米深的悬崖,稍一不慎,后果堪虞,但生性豁达的李博士笑言,钱财带不走,「幸好我一直捐了很多钱!」,以其乐观开朗的心态,笑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