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6日
李鋈麟博士(後排右三)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企業家委員會委員,為大學籌款出謀獻策
李博士二零一一年帶領灣仔中西區工商業聯合會及油尖旺工商聯會代表團到訪浸大

 李博士今年獲2016「紫荊獎」.好客之道──行業傑出貢獻頒獎盛典頒發「商會聯會卓越紫荊獎」
李博士與一眾東華學生在灣仔賣旗,為該院的醫療及社會服務籌募經費
李博士(左四)推動香港把握「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今年六月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
國際論壇」,多位政商名人擔任主禮嘉賓
李博士率領約八十位本港學生與外國專家
教授,到北京進行交流學習
李博士(右)和弟弟李鋈發榮譽院士(左),
與父親李恩先生(中)感情要好

 李鋈麟博士,JP

  • 比富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企業家委員會委員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政協委員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委員會委員
  • 香港北京交流協進會常務理事
  • 東華三院董事局第一副主席
  • 一帶一路國際研究院副院長
  • 全港各區工商聯會長
  • 全港購物節召集人
  • 香港政府醫療輔助隊總部縱隊榮譽顧問兼少年團動員主任
  • 香港公益金籌募委員會委員
  • 中華電力客戶諮詢小組委員
  • 香港戒毒會管理委員會主席
  • 香港善導會籌款委員會主席
  •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 李鋈麟博士慈善基金會創辦人
  • 鳯凰慈善基金會主席
  • 鶴山(香港)婦女兒童慈善基金會執行主席
  • 香港李氏宗親會董事會主席(2012/2016)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2012)

從不同媒體中,大家都有機會一睹比富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主席李鋈麟博士的風采,雜誌專欄、電視台CEO訪談節目,以及在慈善晚會中為籌款不為餘力。為慈善,李博士試過反串男扮女裝粉墨登場,又曾攀山越嶺前往偏僻災區親自運送物資,探訪地震災民;為事業,他曾走遍窮鄉僻壤,考察各項投資項目的風險與機會;為朋友,他試過茹素一年為他健康祈福。李博士雖自言是愛玩之人,但同樣奮身工作,其成功之道就是把握機會,腳踏實地,以認真竭力的心態做好每件事情,透過努力不懈,持續為他的事業以及公職撰寫新篇章。

猶記得二零一一年下旬,灣仔中西區工商業聯合會及油尖旺工商聯會代表團共四十多名會董會成員蒞臨香港浸會大學參觀訪問,場面熱鬧。當時帶領代表團的就是時任灣仔中西區工商業聯合會主席李鋈麟博士,他聲線雄亮,談笑風生,與眾成員打成一片。自那次訪問活動後,浸大與李博士結下情誼。李博士讚揚浸大是一所盡責任的教育機構,推行全人教育,務實地為本港培訓各類型的人才,「我很多朋友的兒女都是從浸大畢業的!」李博士說。

為支持大學長遠發展,李博士更擔任香港浸會大學基金企業家委員會委員,協助大學拓闊社會網絡,並就制定策略性籌款方案提供意見。現時高等教育機構的資源競爭激烈,作為工商業界翹楚,李博士提議大學可考慮推出針對業界需要的研究工作,為工商界提供意見,從而吸引他們關注大學的活動及需要。他認為「大學願意為行業作出貢獻,業界自會投以回報。」

眼前這位成功的企業家,人生路途亦非一帆風順。年幼時家道中落,未完成中三課程,十四歲便要輟學外出工作,幫補家計。由送貨、車房、船廠、輾轉到投身保險業,再由保險業轉往金融行業發展,李博士慢慢積累經驗及人脈,並開展其個人事業。敢為的李博士,不諱言大膽嘗試是其取勝之道之一,「算一算底線,輸得起就做,不要背負太多包袱。」看似勇者無懼,其實李博士當中也下了不少苦功。李博士現時是比富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主席,協助不少地區的發展項目融資以及上市,其投資的業務範圍廣泛,包括食品、房地產、環保、企業融資等,「其實我大多數投資在衣食住行的項目,除了因為這些是生活必需之外,亦因為自己對這些行業比較熟悉。」李博士指當初創業成功,就是把握了內地改革開放的機遇,他形容「一生人可能只有一個機遇」,但若能好好把握時機,便可以從零變有,改變一生。

李博士當年靠着從保險業得到的積蓄開展事業,他與兩位兄弟租了一間小型辦公室,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創業。首先到北京開展牧牛生意,其後,再涉足其他行業。他一直不畏艱辛,走到偏遠地區開拓商機,近至深圳、緬甸等東南亞國家,遠至以色列、巴基斯坦,因為在這些發展中地區,投資項目的升值潛力大,不過,風險同樣大。究竟如何能在芸芸眾多的投資項目中,把握合適的商機?答案就是勤力。「我是一個很勤力的人,會閱覽不同類型的刊物,珍惜學習機會,增值自己,讓自己有足夠知識作出適當的決定,每次投資前定必做足研究考察,評估項目的可行性。」常言道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相信李博士便是當中的表表者。

以企業精神兼善社會是企業成功因素之一,李博士亦積極承擔,參與不同類型的環保項目,例如以太陽能種植蔬菜、養殖生態豬、人工培植冬蟲夏草等,關顧環境保育,實在難得。投資經驗豐富的李博士更經常為其他企業作風險評估,毫不吝嗇個人所學。他更與我們分享其管理眾多業務之心得,就是權力下放,「信任員工的決策能力,不要令他們太倚賴上司,最重要是審視賬目,管大事,下放小事!」李博士眼中,最優秀的人才就是經常抱持學習心態的人,而李博士本人亦身體力行,終身學習。

李博士早已事業有成,但他仍不停尋找機遇,他形容如今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國策,正是他人生中另一重要的機遇。李博士近年擔任「一帶一路國際研究院」副院長一職,期望以企業家的眼光,協助研究院就「一帶一路」戰略推展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問題提供意見。早前研究院更率領近四十位來自三十七個國家的法律教授與專家,拜訪北京政府及教育機構,探討爭端解決機制等議題,成果豐碩。李博士認為,香港擁有健全的法制和穩健的金融體系,又富有優秀及具國際視野的人才,足以配合「一帶一路」戰略。他期望研究院能與各高等院校多加合作,成立「一帶一路」研究單位,讓更多本地年青人認識當中所帶來的機遇,為香港的發展,以及祖國的繁榮昌盛出一分力。李博士還透露,他現正修讀復旦大學APRU國際合作教育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合辦的遙距博士學位課程,並以「一帶一路」為博士論文主題,他笑著說「再讀多六個月就畢業了!」業精於勤,相信對李博士而言,完成課程指日可待。

相由心生,經常笑面迎人,樂觀開懷的李博士積極參與公職及慈善活動多年。李博士向我們娓娓道出,當年是受東泰證券創辦人李東海博士鼓勵下出任東華三院總理。李博士的辦公室內掛著由李東海博士親題的「智仁勇善」字畫,足證他對李東海博士的感激與思念。素來投資有道的李博士對慈善事業的回報有其獨特見解:「工作有時做足130%,都未必有100%回報,但做善事之後,有時只做七成,反而卻有十足的回報,你肯幫人,天會幫你。做善事所得的是你意想不到。因為做善事後,運氣自然來,問題亦能迎刃而解。」

李博士行善之心亦深深感染了他身邊的人,包括他的弟弟李鋈發榮譽院士,甚至其公司屬下的同事。李博士本人現時除了出任東華三院董事局第一副主席之外,他亦創立慈善基金會,透過慈善基金會協助內地雲南省彝良縣地震災後學校的重建工作,包括捐贈日用品、文儀用品器材;協助重建道路橋樑、興建水塔、改善衛生環境等。李博士過去數年多次親身進入災區,每次見到災區滿目瘡痍,道路中斷,不少孩童成為孤兒,李博士都禁不住流淚。「我們現正積極尋找詠春教練到當地義教,除了希望當地人強健體魄之外,最終是期望可訓練他們成為保鑣,自力更生,有一技之長。」這足見李博士深思熟慮,比一次性的捐款,更能為災民長遠打算。施比受更為有福,李博士親力親為救災,因而亦感染家人、同事投入這些義務工作。

李博士關注的慈善工作,並不局限內地,早年他已捐款支持本港戒毒以及服務更生人士的機構。李博士指年少時曾挨過貧苦,慶幸自己成長路上也曾遇過貴人。「以前上天賜予我機會,現在我都應該給予年青人機會。」李博士由衷地勸勉:「心正、人正」才能成功,現在年青人存有太多偏激的思想,宜學會平衡,有豁達胸襟,切勿做破壞社會、影響別人的事。

「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不參與!」李博士經常以此鼓勵年青的一代,而看待慈善項目,他更會說:「哪怕只有一絲希望,我也會嘗試,不然,就當作是累積經驗!」滿載正能量的他,曾透露有算命師為他批命,指他在八十多歲壽終,於是他把「餘下」的日子劃成一個大日曆表,每天都數算日子,希望更能善用時間。李博士曾有多次出入災區的經驗,災區道路旁邊是一千米深的懸崖,稍一不慎,後果堪虞,但生性豁達的李博士笑言,錢財帶不走,「幸好我一直捐了很多錢!」,以其樂觀開朗的心態,笑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