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3日
李慧明教授今年获颁三十五年长期服务奖
 李教授与家人捐资设立「李纯青先生夫人」
奖学金,纪念父母

在教授瑞辉药厂 (Pfizer)「伟哥 Viagra」的药理机制及合成方法后,
李教授与同学合照

李教授在校牧处的聚会中与学生分享
 李教授在出任学生辅导长期间,与邀请的嘉宾
陈美龄博士对谈
 李教授2016年荣获香港浸会大学
杰出服务表现奖
 李教授获致送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荣誉会董证书

 李慧明教授

  • 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荣誉会董
  • 香港浸会大学杰出教学表现奖
    (2000-2001)
  • 香港浸会大学辅导长(2012-2015)
  • 香港浸会大学杰出服务表现奖
    (2015-2016)
  • 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及特许化验师

       

「我是1982年加入浸会的。」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李慧明教授清楚记得到本校履新的年份。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李教授先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主修有机化学,及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跟随2001年诺贝尔化学奬得主Barry Sharpless进行博士后研究,然后便返港在当时的浸会学院任教。屈指一算,李教授在浸大的岁月岂非已有三十五个年头?李教授幽默地说:「理科人都比较木讷简单,不会周围走,所以我便留下来了!」

八十年代初正值中英谈判、香港前途未卜之际,一般人如能到海外升学,大多选择在异乡落地生根,为何不跟随潮流?「我在香港成长、读大学,总怀着一份中国情,始终希望回到中国人的地方从事教育工作。这也与我的基督教信仰有关,认为人不应只顾自己,亦须要为别人服务,施比受更为有福。」李教授坦言当年浸会仍处于艰苦经营的时期,不太受社会重视,但香港的专上学院教席有限,况且他也不介意待遇是否优厚,故欣然接受浸会的聘书。甚么原因令李教授决心投身教育?「我想我喜欢教书,可能是遇到一些很好的中学老师,他们会分享人生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我认为教学是一件对社会有益、极有意义的工作。」

李教授说他是少数喜欢在上课时跟学生讲科目以外话题的老师,认为成功的老师必须是一个会说故事的人。「老师要懂得怎样整合资料,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有所期待。」谈到教学生涯中的难忘事,李教授说每当有旧生回校探望他,特别是那些已毕业十多二十年的,都能感受到旧生对他、化学系和浸大的感激之情,部分人更对浸大的「全人教育」赞誉有嘉。李教授认为理想的大学教育是训练年轻人具备语文和分析能力、独立思考、信息科技知识、人际关系等通用技能,因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未必与其本科知识直接有关。「有旧生跟我说很抱歉没有做与化学有关的工作,我说没关系,真的没关系,大学读化学不一定做化学,最重要是大学教育能装备年青人,让你把目光放远一点,能让你从事你认为有意义的工作,这就是『全人教育』。」李教授如是说。「『全人教育』的成效不应只着眼于学生在大学的四年光景,这只是起点,它对年轻人有长远的影响。当年轻人踏足社会,遇到挑战、挫折,可能发现最能帮助他们的,是一些在大学时得到、但属学科以外的得着。听到学生认同『全人教育』,对我是个小小的鼓励。」

李教授的工作繁多,既要教学,又要研究,更要负责行政工作。「众所周知行政工作很繁琐,读书人都怕处理人事;我很早便当上系主任,之后又出任了校内多个委员会。我认为资历较深的同事通常累积了较多人生经验,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相对适合做行政工作,这便可让年轻同事在前线做研究,有助大学整体发展。」研究方面又是怎样的?「早年化学系的资源实在有限,我试过自掏腰包请学生在暑假帮忙做研究。尽管研究条件这么不理想,但我和几位同事坚持不放弃,因为只要稍为停步将来便难以赶上新趋势。」李教授又指做研究结果不能确定,大部分项目的成功率只有15%至20%,有时需要反复尝试,但也不一定有回报,惟独教学工作最为实在。「我从不抱怨教学时数太多。教书最能给我满足感,因我视教书为理想的终身事业。」

浸大于2000-01学年起设立「教学人员杰出表现奖」,表扬优秀的教学人员,李教授是第一届「杰出教学表现奬」的得主。问李教授有何教学心得,他笑说学生可分作三大类:在课堂坐前排、中排和后排的人。前排的准备充足、专心听讲、考试优异,将来学术有成,为浸大争光,教授们都较为喜欢他们,因为他们自己以前都坐在前排;后排的大多迟到早退、心不在焉,但他们并非「不醒目」,反而最敢于接受挑战,他朝创业成功便回馈母校,积极捐资;中排的未有清晰路向,不知自己定位,但也有其独特潜质,是最需要老师启发和鼓励的一群,以助他们「起飞」,尽展所长。因此李教授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过早或单凭成绩把学生定性;不要只担心学生的学业,也要关注他们的整体发展。当学生感受到你的热诚,教学便能事半功倍。

为了激励同学,李教授经常与学生分享一个在《读者文摘》看到的故事:美国某大学的篮球教练极力游说一名同学加入校队,同学不断婉拒,说自己传球、射篮技术都不好,教练最后对他说:「我可教晓你所有篮球技巧,唯有一样我是教不了的,那就是你六尺十寸的身高。」这就是要提醒学生,老师可以指导你、引领你,但个人的积极性、待人处事等态度,仍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努力改善和提升自己。

李教授对学生的关爱,也促成了他出任学生辅导长一职。「我原来没有打算出任这职位,但当时校方希望找一个教学人员主理学生事务处,因老师与学生的接触始终较紧密,所以决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接受这个新挑战。那时我确切体验到浸大不同部门的教职员真的很关心学生,而我在学生事务处的工作,亦丰富了我在浸大的岁月。」

除了尽心尽力服务浸大,李教授更持续捐资支持大学发展,包括校牧处的事工、化学系的发展基金,以及早前与家人共同建立的「李纯青先生夫人奬学金」,以纪念双亲李纯青先生及李朱拾慧女士。「父亲数年前过世,母亲刚于去年离开,那时我们几姐弟聚在一起,谈起来发现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希望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纪念父母。我又是教书的,设立以父母命名的奬学金顺理成章。相比其他大学,浸大的资源不算丰富,故当决定设立奬学金时,除了浸大都不作他想。」该奖学金将每年奖励一名服务表现杰出的基督徒本科生,以及两名主修科成绩最优秀的化学系本科生。「我知道有些化学系学生的主修科目成绩很好,但在其他方面如语文能力、面试表现较普通,但也值得我们给予机会,让他们多参与校外体验、出外交流学习,因此希望成立一个专为他们而设的奬学金,以令他们的发展更全面。」

李教授与学生接触紧密,如何评价这一代年轻人?「别人说:『一代不如一代』,我认为这样说并不公平。新一代的语文水平或比不上我们,但他们的信息科技知识比我们强,勇于尝试、创新的精神比我们多,所以我说:『一代『不等如』一代』。确实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父母的期许、社会的压力下变得务实,没有梦想,这也是我比较担心的。当然,我不是叫学生不切实际,但在大学这相对包容的环境,不妨多作尝试。」

访问中李教授说他是个说话不多的人,但每当提到与学生相关的话题,却总是滔滔不绝,对学生的关爱不言而喻。李教授的教学热诚并没有因三十多年光阴而退减丝毫,正是诲人不倦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