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6日
王先生(右一)出席2018年的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感恩茶聚
 校长钱大康教授于2016年宴请王国强教授工程师(右三),王先生及其弟王绍恒先生(左二)一同出席
  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的王廖惠文大楼以王先生祖母的名字命名,王先生出席大楼的启用典礼
2017年,王先生与浸大的本地、国际、内地学生和校友一同参与「信暖工程」,到江西服务
2017年,城社及九龙乐善堂合办了「梦幻九龙城」填色及绘画比赛,为九龙城区内小朋友、青少年提供创意发挥的平台和艺术交流的机会
香港青年联会于2018年1月举办第五届爱家日
活动,少不了身为副主席的王先生出席支持
2018年已是王先生连续七年举办香港青年才俊
朝鲜访问团,带领青年团体到访朝鲜,参与一年
一度的平壤马拉松赛事
王锦辉基金会自1996年成立至今,所推行的慈善项目都包含了家族三代成员不少心血和努力

 
王绍基先生

  • 王锦辉基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 金城营造集团执行董事
  • 城社社会创新研究中心社长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青年企业家委员会
    联席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校友委员会委员
  • 香港浸会大学咨议会成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
    委员
  •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 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副主席
  • 香港广东社团总会青年事务委员会
    常务副主任
  • 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副主席
  • 香港中华总商会选任会董
  • 香港青年联会副主席
  • 百仁基金副主席
  • 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动委员会司库
  • 香港警务署西九龙护青委员会会长
  • 香港警务署九龙城区少年警讯名誉会长
  • 香港民政事务总署九龙城区青年活动
    委员会召集人
  • 九龙城区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活动
    委员会执行副主席
  • 香港九龙城工商业联会副会长兼
    公司秘书
  • 九龙城区康乐体育促进会名誉会长
  • 九龙城区居民联会名誉会长
  • 香港童军九龙城区名誉会长
  • 香港教育大学基金董事
  • 香港教育博物馆教育承传计划顾问
    委员会委员

「21世纪的企业要与时并进,不能单只以金钱挂帅,其社会责任也不应局限于『资本家先创造价值,然后再分配予有需要群体』的固有模式,反而要广邀公众参与,令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对企业的社会角色道出如此深刻见解的,正是金城营造集团执行董事、著名慈善家族第三代、王锦辉基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绍基先生。

王绍基先生的祖父「辉叔」王锦辉先生是金城营造的创办人,也是著名的慈善家,为国家和香港的慈善教育与社会服务贡献良多;父亲王国强教授工程师克绍箕裘,不但继承家族企业,而且热心公益;现在则由王绍基先生等家族第三代成员把这传统加以发扬光大。在公益事业上,王绍基先生可谓从小耳濡目染。王先生回忆道:「爷爷年幼时因战乱辍学,加上他坚信教育对国家的未来至为重要,因此自80年代起,在20多年间走访内地19个省及自治区、45个地级市及69个县的偏远贫困地区,亲力亲为捐建100多所希望中小学。那时他常带着当时还是初中生的我和弟弟回内地,坐着『面包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前进,一一探访他所捐建的学校。记得有次是爷爷70多岁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在湖南山区探访时遇上交通意外,爷爷还受了伤需要送院。在赶往医院的路上,爷爷仍顾念同行的人有没有受伤!」王先生认为与祖父一同实地考察所建学校的经历对他影响甚深,祖父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向他道出了个人对社会的承担,亦向他埋下了慈善的种子。

尽管幼承庭训,但王先生也不是从一开始便进入家族企业工作或投身公益。王先生于加拿大取得双学士学位,专业是经济和会计,毕业后曾先后任职跨国银行及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王先生说:「我修读工商管理和经济,那时候身边的同学都热衷于加入投资银行、金融机构工作,我少不免也有相同的想法。然而,随着历练增加,我开始领悟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该是以金钱的多寡来衡量的。」一般人或会认为,大家族的后人回到家族企业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但王先生指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尽管我们是家族企业,但集团是专业运作,能留在集团里工作的,无论是家族成员还是一般员工,都必须要达到其主要绩效指标。和其他员工一样,我也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去取得自己所属的位置。」在金城营造集团,王先生担当过许多工作岗位,有对外也有对内的,其中一个重要范畴便是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工作。

王先生的父亲王国强教授工程师经常说,企业应该一面赚钱,一面捐款。王先生对此有何看法?「企业当然是要赚钱的,以达至持续发展,但在现今世代,『钱』已非量度企业价值的唯一指针,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企业如是,公益事业亦如是。」王先生继续解释,金城营造集团最初的核心业务是建筑、工程,但近年经过家族第三代的努力,他们以不同品牌在房地产开发、文化传播、民办国际学校等行业板块也有所建树,以达致业务多元化及持续发展的目的。王先生现正主理的其中一个项目,便是在广东兴办民办学校,在大湾区的城市群引入国际基础教育,除了是看中区内专业人士和中产家庭的发展潜力外,也是为这些家长提供公办教育以外的多一个选择,成就他们子女愉快学习而又能提升学习成效的需求。

在慈善方面,王氏家族也与时并进。王先生解释道:「1996年,『王锦辉基金会』在爸爸带领下成立,集团每年拨捐四成利润作为基金会运作资金,直接透过基金会捐助兴建学校、医院等。然而,随着社会变迁,集团的社会参与和资源投入不只局限于这些层面,例如我们也会与乐施会、东华三院等多个社福机构开展合作,服务社群,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义工服务,将关怀传播至社区。去年,王先生就创立了一个名为「城社」的平台,透过社会创新研究、智库交流平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以崭新思维为地区服务。

王先生的不少公职都与青年事务有关,他是香港青年联会、百仁基金副主席,又是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不时为香港青年组织文化体验考察团,让他们看得更远、更广和更深,并希望他们懂得感恩现在所拥有的;又会进行与青年相关的调查和研究。甚么原因驱使王先生积极参与青年事务工作?「青年是我们社会未来的核心,他们会成长为社会的生力军,继而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因此,教育他们,让他们在将来有所贡献,正正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表现。」王先生又指,王锦辉基金会一直以来鼎力支持内地和香港的教育发展,以教育、慈善、传承为宗旨,亦是本着同一道理。事实上,王锦辉基金会的慈善工作都与时并进。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最缺乏的是硬件,因此基金会推行「百所学校计划」,以兴建安全的校舍为目标;其后,基金会的焦点转为成立不同的奬助学金,帮助有需要的学生继续升学;现时,他们又会把资源投放在增强软实力上,培训年轻教师,例如邀请内地教师到香港出席国际论坛、交流访问,汲取境外经验。

去年,王锦辉基金会与浸大首次合办「信暖工程」服务学习项目,集合本地、内地、国际学生和校友组成义工服务团,由学生主导,到江西省大余县青龙赤江小学、黄龙灵潭小学义教和服务,并探访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又与赣南师范大学师生交流。该项目旨在透过社会服务的筹划、实践,加上校友经验的传承,拓阔学生的视野,向他们培育正面的价值观。未来三年,服务团将会每年两次到当地服务,作持续的交流及支持。王先生表示,「信暖工程」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亦是基金会和大学的共同愿景。

王先生与浸大的关系密切。王先生深明学无止境,故从加拿大回港后,计划工作之余继续在本港的大学进修。碰巧当时王锦辉基金会正与浸大合作兴办王锦辉中小学,王先生与浸大的管理层、师生有紧密的接触,因而对浸大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浸大是一所富人情味的高等学府,也非常认同浸大的全人教育,因而选择报读了浸大工商管理学院的硕士课程,现时则正在攻读博士学位。除了在浸大进修外,王先生更是浸大咨议会的成员、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校友委员会委员,积极贡献母校。今年,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新成立了青年企业家委员会,邀得王先生出任委员会的联席主席,带领委员就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国际视野及培育其创业精神提供宝贵意见,协助大学拓展社会网络及加强社区联系,并促进香港浸会大学基金的筹募工作。

被问及对刚成立的青年企业家委员会有何期望,王先生这么认为:「现时不论是在香港还是国内,很多企业均愿意及有能力贡献社会。尤其是在香港,家族企业的第二、三代投身公益,已经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在内地,虽然起步较迟,但也是向这个方向走。」他期望青年企业家委员会能凝聚社会上与浸大有共同理念的企业,不是单单向慈善家募款,而是促进有心人互相合作,有的人提供专业知识,有的提供经验,有的提供人脉网络,继而善用政府、大型慈善公益资助机构的资源,携手开展各项对社会有意义的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做大个饼」,争取更多资源,并令这些有意义的工作得以持续。

为善不遗余力,还有一套与时并进的行善理念,王先生实在大有其父及祖父之风。王先生谦虚道:「现在我还在向爷爷及爸爸学习。爷爷虽然没有很高学历,但在社会的历练令他充满人生智慧,他又有极强的亲和力,能与不同背景、阶层的人融洽相处,并教导我做人要饮水思源,长存感恩之心。我也很感恩在他临终前能有一段颇长日子伴在他身旁。爸爸则是个真诚的人,简言之就是诚以待人,严以律己,而且很有魄力,他在踏入耳顺之年后竟还完成了一个博士学位!他们都是我的榜样,我现在也尝试把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灌输给我家里的下一代。」王先生有此心意,相信王氏家族的事业及善行必定能够薪火相传,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