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s/default/files/membersinFocus/2018/DrKennedyWong/Banner_sc.jpg)
![](/sites/default/files/membersinFocus/2018/DrKennedyWong/1.jpg)
大学紧密合作
![](/sites/default/files/membersinFocus/2018/DrKennedyWong/3.jpg)
黎坚克先生及邓枫先生慷慨捐资支持中医药学院的研究项目
![](/sites/default/files/membersinFocus/2018/DrKennedyWong/4.jpg)
罗守辉博士及其家人和朋友
![](/sites/default/files/membersinFocus/2018/DrKennedyWong/5.jpg)
见证北角中医专科诊所开幕
![](/sites/default/files/membersinFocus/2018/DrKennedyWong/6.jpg)
张安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黄英豪博士,BBS,JP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董事局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咨询委员会主席
- 黄乾亨、黄英豪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
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暨咨议会成员
(2002-2010) - 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审计委员会主席(2005-2015)
- 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常务委员会委员(2005-2015)
- 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人事管理委员会委员(2002-2010)
- 香港浸会大学五十五周年校庆顾问
- 香港多间上市及跨国集团公司之董事
-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驻香港名誉总领事
-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98)
- 世界十大杰出青年(2003)
- 香港民众安全服务队副处长
- 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会董
- 中国法学会理事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自2009年成立至今,致力推动社会各界人士捐献支持浸大发展;拓阔大学的社会网络,维系与捐款人关系;并制定筹款策略,加强大学的筹款能力。今年一月,基金董事局选出黄英豪博士为新一任基金董事局主席。适逢浸大推出「策略发展计划2018-2028」,基金又有新的领导班子,因此今期的「焦点人物」便访问了基金董事局新任主席黄英豪博士,谈谈浸大未来的筹款工作。
黄博士不仅是资深的执业律师,也是高瞻远瞩的企业家,更积极服务社会。早于2003年便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是当时最年轻的港区委员之一;公余更不忘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多年来为香港和内地的教育及社会贡献良多,先后当选香港及世界杰出青年。黄博士与浸大关系密切,曾担任浸大校董会暨咨议会成员九年;基金于2009年成立之初便加入董事局,为基金出谋献策;现时也是浸大中医药学院咨询委员会的主席,可谓见证着浸大过去20年的发展,更不时捐资浸大,例如支持大学的冠名讲座教授席计划、杰出客座教授计划等。黄博士对浸大了如指掌,怎样看它的优势和特点?「浸大真的是一所非常特别的大学,我们有基督教的传统,例如校牧会在大学的重要会议祈祷。无论你相信哪一个宗教,你都会感受到这里有独特的文化气息。」黄博士认为这种文化传承帮助大学吸引到不少支持宗教教育的有心人,他们都对大学关爱有加。
「此外,浸大不少学院也极具历史和地位,例如传理学院,现时不少资深传媒人、文化人都出身浸大或与大学有深厚渊源,而创意媒体包括电影、视觉艺术、文学创作等,也是大学未来三大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此外,浸大中医药学院的表现也非常出众,别具优势。」黄博士解释道,医药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若以本港其他大学为例,医学院最容易拉近大学与社会人士的距离,因而往往最能为大学带来大额的捐款,大部分冠名讲座教授席也涉及医学范畴;而浸大的中医药学院也带来相似的效应。「现时,我们的中医药学院有200多名教研人员及医师,17间诊所,遍布港九新界,病人数目已逾180万,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数字,可见浸大的中医药在香港极具影响力。」黄博士补充说,不宜只看数字,最重要的是浸大的中医药学院切切实实的对社群作出贡献,因而令不少病人及家属支持浸大。
黄博士认为除了中医药学院,浸大的理学院也表现出色,且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贡献。「例如生物系翁建霖教授率领的团队研发的创新『个人化干细胞疗法』,针对神经退化疾病如柏金逊症及认知障碍症的治疗,于第4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颁发医学组金奖及高科学技术发明奖。这些对社会、人类有益的研究绝对是我们社会所乐见的。」近年,浸大的科研成果于国际屡获殊荣,例如在瑞士举行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连续三年所有参赛项目都获得金奬。浸大的研究团队能有如此杰出表现,黄博士认为非常难能可贵:「在香港,政府对科研的资助一向有限,而浸大又只是一所中型大学,我们的学者能在极度有限的条件下而成绩斐然,确实令人鼓舞。为这些出色、饶有意义的研究寻觅支持者和经费,既是责任所在,而我也乐于玉成其事,成就大学追求学术卓越的愿景,造福社会。」
浸大为了实践此一愿景,开展了「人才100」计划(Talent100),在未来三至五年于全球延揽100位学术人员,壮大教研团队。黄博士对此又有何看法?「大学就是一个让人才发挥潜能的地方,全世界也在争夺人才,所以这个方向极其正确,也对浸大的未来发展至为重要。」黄博士指出,就如国家于2008年实施「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利用五至十年时间,从海外重点引进高端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现时,已有数千名海外顶级华裔科学家参与计划,而去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其中约六项便是由这些「千人计划」专才领导研究,也有不少人才选择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去创业,最后更能成功上市;又例如以色列在冷战结束时网罗了大量前苏联科学家,以致令该国的科技发展在近十多年突飞猛进。黄博士说既然大学的方向已定,接下来便是要看看怎样去落实,吸纳人才,而设立「冠名讲座教授席」将会是一股重要的助力。「海外人才决定落户浸大与否涉及许多考虑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研究资金。世界级的教授一般拥有不少研究项目,需要相应的研究团队,以及相关的经费。」
黄博士又提到在现今世代,愿意为社会、人类共同利益出钱出力的慈善家很多,而基金的首要工作就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与有心人建立联系,加深他们对大学的认识。捐款者可能对某些范畴特别关注,又或希望了解所支持的研究内容、对社会的影响等。因此,作为募款者,「我们需要时时刻刻掌握大学的研究动向和成果,以便配对支持者。此外,我们也要适时向外界提供这些信息,因不少有心人在看到心仪的项目,或了解到大学对社会的贡献时,会主动联系并给予支持。」黄博士指许多知名大学辖下的学院在全球名列前茅,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北京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其成就及贡献获广泛肯定,因而吸引到国内甚至海外大大小小的捐款。如浸大能为各学院成功招揽顶尖人才,并做出成绩,相信也可吸引更多外界的支持。
公益项目林林总总,大学应该采取甚么策略,让社会上的企业家、慈善家选择投放资源在大学的教学及研究上?黄博士认为华人社会一向有支持教育的文化和传统,就好像内地改革开放后,不少海外华侨支持在国内兴建学校。既然社会有着这样的DNA,大学就要努力向社会各界介绍自己的工作,从而打动他们。出身慈善世家的黄博士又认为:「世界上真的有一种做善事的DNA,不断获传承和延续。我经常看到家族的第一代带着他们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参与公益。基金刚成立的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来巩固大学与这些第二、三代的联系。」
黄博士与浸大感情深厚,不但为大学的筹款工作出谋献策,也很关心浸大学生的前景。黄博士是四个成年孩子的父亲,因而也能体会到香港年轻人正面对的窘境。他鼓励青年可多加留意和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这与香港息息相关,而事实上跨境商业活动亦是大势所趋。香港所面对的问题是市场小,土地有限,人工也高,但如放眼整个大湾区,这些问题或有机会得以解决。大湾区包含广东省最富裕的九个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合起来便是个有着六千万人口、大小媲美韩国的市场,而人均生产总值更高达两万美元。随着区内的软硬件、基建愈趋成熟,加上国家政策的推动,从事创新科技的年轻人将可在大湾区找到新的机遇,而便利的交通网络更可把香港人的生活圈扩展至大湾区,或能为香港的住屋问题提供出路。
此外,黄博士又建议年轻人多参与义务工作:「我认为每个人除了把时间用在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也必须参与社会服务。把身心投进一些性质不同、自己专业以外的工作,除了能令生活变得更平衡,也能体察社会实况。我加入民安队已有20年,至今仍不时会参与民安队的前线工作。最近我曾与义工队伍探访长者,竟然发现香港仍有不设升降机的唐楼!我们要把米抬上九层楼,送给一位八、九十岁的婆婆。如不是亲历其境,我也不相信香港内里仍有这么多社会问题。因此,为社会服务,对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十分重要,因为这能让我们知道自己身在福中,并明白幸福也要靠自己努力。」
黄博士的办事处挂有三幅写着「人和」的书法,以时刻提醒自己及工作伙伴谨记「人和」的重要。《孟子•公孙丑下》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有成功必然有赖团队的同心同德。香港浸会大学基金得到这位长袖善舞、深谙人和之道的领袖带领,定必会不负大学所托,继续汇聚各方力量,为浸大的发展筹募资金,成就浸大的愿景,攀高望远,成为一所领先亚洲、立足世界的博雅大学,并在关爱、创意、国际化的氛围中发挥学术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