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7日
黃博士領導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與校董會及
大學緊密合作
 黃博士於2018年1月獲選為基金董事局主席
 黃博士在2018年基金的感恩茶聚上致辭,
感謝社會各界對基金的熱心支持
透過黃博士的引薦,冠中地產有限公司
黎堅克先生及鄧楓先生慷慨捐資支持中醫藥學院的研究項目
黃博士不少朋友均為浸大支持者,圖為
羅守輝博士及其家人和朋友
黃博士亦是浸大中醫藥學院諮詢委員會主席,
見證北角中醫專科診所開幕
黃博士攝於2018年3月舉行的
張安德中醫藥國際貢獻獎

 
黃英豪博士,BBS,JP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董事局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諮詢委員會主席
  • 黃乾亨、黃英豪律師事務所首席合夥人
  • 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成員
    (2002-2010)
  • 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審計委員會主席(2005-2015)
  • 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常務委員會委員(2005-2015)
  • 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人事管理委員會委員(2002-2010)
  • 香港浸會大學五十五周年校慶顧問
  • 香港多間上市及跨國集團公司之董事
  •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駐香港名譽總領事
  •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1998)
  • 世界十大傑出青年(2003)
  • 香港民眾安全服務隊副處長
  • 香港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
  • 中國法學會理事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自2009年成立至今,致力推動社會各界人士捐獻支持浸大發展;拓闊大學的社會網絡,維繫與捐款人關係;並制定籌款策略,加強大學的籌款能力。今年一月,基金董事局選出黃英豪博士為新一任基金董事局主席。適逢浸大推出「策略發展計劃2018-2028」,基金又有新的領導班子,因此今期的「焦點人物」便訪問了基金董事局新任主席黃英豪博士,談談浸大未來的籌款工作。

黃博士不僅是資深的執業律師,也是高瞻遠矚的企業家,更積極服務社會。早於2003年便開始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是當時最年輕的港區委員之一;公餘更不忘參與公益慈善活動,多年來為香港和內地的教育及社會貢獻良多,先後當選香港及世界傑出青年。黃博士與浸大關係密切,曾擔任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成員九年;基金於2009年成立之初便加入董事局,為基金出謀獻策;現時也是浸大中醫藥學院諮詢委員會的主席,可謂見證着浸大過去20年的發展,更不時捐資浸大,例如支持大學的冠名講座教授席計劃、傑出客座教授計劃等。黃博士對浸大瞭如指掌,怎樣看它的優勢和特點?「浸大真的是一所非常特別的大學,我們有基督教的傳統,例如校牧會在大學的重要會議祈禱。無論你相信哪一個宗教,你都會感受到這裏有獨特的文化氣息。」黃博士認為這種文化傳承幫助大學吸引到不少支持宗教教育的有心人,他們都對大學關愛有加。

「此外,浸大不少學院也極具歷史和地位,例如傳理學院,現時不少資深傳媒人、文化人都出身浸大或與大學有深厚淵源,而創意媒體包括電影、視覺藝術、文學創作等,也是大學未來三大重點研究領域之一。此外,浸大中醫藥學院的表現也非常出眾,別具優勢。」黃博士解釋道,醫藥與社會的關係極為密切,若以本港其他大學為例,醫學院最容易拉近大學與社會人士的距離,因而往往最能為大學帶來大額的捐款,大部分冠名講座教授席也涉及醫學範疇;而浸大的中醫藥學院也帶來相似的效應。「現時,我們的中醫藥學院有200多名教研人員及醫師,17間診所,遍佈港九新界,病人數目已逾180萬,這些都是非常驚人的數字,可見浸大的中醫藥在香港極具影響力。」黃博士補充說,不宜只看數字,最重要的是浸大的中醫藥學院切切實實的對社群作出貢獻,因而令不少病人及家屬支持浸大。

黃博士認為除了中醫藥學院,浸大的理學院也表現出色,且能為社會帶來巨大的貢獻。「例如生物系翁建霖教授率領的團隊研發的創新『個人化幹細胞療法』,針對神經退化疾病如柏金遜症及認知障礙症的治療,於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獲頒發醫學組金獎及高科學技術發明獎。這些對社會、人類有益的研究絕對是我們社會所樂見的。」近年,浸大的科研成果於國際屢獲殊榮,例如在瑞士舉行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連續三年所有參賽項目都獲得金奬。浸大的研究團隊能有如此傑出表現,黃博士認為非常難能可貴:「在香港,政府對科研的資助一向有限,而浸大又只是一所中型大學,我們的學者能在極度有限的條件下而成績斐然,確實令人鼓舞。為這些出色、饒有意義的研究尋覓支持者和經費,既是責任所在,而我也樂於玉成其事,成就大學追求學術卓越的願景,造福社會。」

浸大為了實踐此一願景,開展了「人才100」計劃(Talent100),在未來三至五年於全球延攬100位學術人員,壯大教研團隊。黃博士對此又有何看法?「大學就是一個讓人才發揮潛能的地方,全世界也在爭奪人才,所以這個方向極其正確,也對浸大的未來發展至為重要。」黃博士指出,就如國家於2008年實施「千人計劃」,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利用五至十年時間,從海外重點引進高端人才回國創新創業。現時,已有數千名海外頂級華裔科學家參與計劃,而去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其中約六項便是由這些「千人計劃」專才領導研究,也有不少人才選擇利用自己的專利、技術去創業,最後更能成功上市;又例如以色列在冷戰結束時網羅了大量前蘇聯科學家,以致令該國的科技發展在近十多年突飛猛進。黃博士說既然大學的方向已定,接下來便是要看看怎樣去落實,吸納人才,而設立「冠名講座教授席」將會是一股重要的助力。「海外人才決定落戶浸大與否涉及許多考慮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研究資金。世界級的教授一般擁有不少研究項目,需要相應的研究團隊,以及相關的經費。」

黃博士又提到在現今世代,願意為社會、人類共同利益出錢出力的慈善家很多,而基金的首要工作就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與有心人建立聯繫,加深他們對大學的認識。捐款者可能對某些範疇特別關注,又或希望了解所支持的研究內容、對社會的影響等。因此,作為募款者,「我們需要時時刻刻掌握大學的研究動向和成果,以便配對支持者。此外,我們也要適時向外界提供這些資訊,因不少有心人在看到心儀的項目,或了解到大學對社會的貢獻時,會主動聯繫並給予支持。」黃博士指許多知名大學轄下的學院在全球名列前茅,例如美國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北京清華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其成就及貢獻獲廣泛肯定,因而吸引到國內甚至海外大大小小的捐款。如浸大能為各學院成功招攬頂尖人才,並做出成績,相信也可吸引更多外界的支持。

公益項目林林總總,大學應該採取甚麼策略,讓社會上的企業家、慈善家選擇投放資源在大學的教學及研究上?黃博士認為華人社會一向有支持教育的文化和傳統,就好像內地改革開放後,不少海外華僑支持在國內興建學校。既然社會有着這樣的DNA,大學就要努力向社會各界介紹自己的工作,從而打動他們。出身慈善世家的黃博士又認為:「世界上真的有一種做善事的DNA,不斷獲傳承和延續。我經常看到家族的第一代帶着他們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參與公益。基金剛成立的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將會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來鞏固大學與這些第二、三代的聯繫。」

黃博士與浸大感情深厚,不但為大學的籌款工作出謀獻策,也很關心浸大學生的前景。黃博士是四個成年孩子的父親,因而也能體會到香港年輕人正面對的窘境。他鼓勵青年可多加留意和了解粤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這與香港息息相關,而事實上跨境商業活動亦是大勢所趨。香港所面對的問題是市場小,土地有限,人工也高,但如放眼整個大灣區,這些問題或有機會得以解決。大灣區包含廣東省最富裕的九個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合起來便是個有着六千萬人口、大小媲美韓國的市場,而人均生產總值更高達兩萬美元。隨着區內的軟硬件、基建愈趨成熟,加上國家政策的推動,從事創新科技的年輕人將可在大灣區找到新的機遇,而便利的交通網絡更可把香港人的生活圈擴展至大灣區,或能為香港的住屋問題提供出路。

此外,黃博士又建議年輕人多參與義務工作:「我認為每個人除了把時間用在自己的家庭和事業,也必須參與社會服務。把身心投進一些性質不同、自己專業以外的工作,除了能令生活變得更平衡,也能體察社會實況。我加入民安隊已有20年,至今仍不時會參與民安隊的前線工作。最近我曾與義工隊伍探訪長者,竟然發現香港仍有不設升降機的唐樓!我們要把米抬上九層樓,送給一位八、九十歲的婆婆。如不是親歷其境,我也不相信香港內裏仍有這麼多社會問題。因此,為社會服務,對我們特別是年輕人十分重要,因為這能讓我們知道自己身在福中,並明白幸福也要靠自己努力。」

黃博士的辦事處掛有三幅寫着「人和」的書法,以時刻提醒自己及工作夥伴謹記「人和」的重要。《孟子•公孫丑下》有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有成功必然有賴團隊的同心同德。香港浸會大學基金得到這位長袖善舞、深諳人和之道的領袖帶領,定必會不負大學所托,繼續匯聚各方力量,為浸大的發展籌募資金,成就浸大的願景,攀高望遠,成為一所領先亞洲、立足世界的博雅大學,並在關愛、創意、國際化的氛圍中發揮學術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