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
郭先生于2013年获香港浸会大学颁授
荣誉大学院士
 郭钟宝芬慈善基金代表郭家声院士及郭家政先生出席「郭一苇环境与生物分析讲座教授衔颁授典礼」,并担任主礼嘉宾
 为鸣谢郭氏兄弟对大学的支持,浸大于2012年把新落成的康体文娱大楼命名为「郭钟宝芬
女士康体文娱中心」
郭院士亲临浸大校园观赏「生命树」马赛克壁画
郭院士与「品格培育奖学金」得奖学生会面,
交流分享
校长钱大康教授宴请郭家声院士、郭家政先生及
陈念良律师
浸会大学道校园入口广场有装置,投射出圣经金句──诗篇36:9「因为生命的泉源在你那里;在你的光中,我们才能看见光。」

 
郭家声院士

  • 郭钟宝芬慈善基金代表─香港浸会大学
    基金永远荣誉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大学院士(2013)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董事局成员及
    基金荣誉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咨议会荣誉委员
  • 榜霸有限公司董事
  • 勇鹰有限公司董事
  • 基咏发展有限公司董事
  • 海洋假日有限公司董事
  • 东华三院郭一苇中学法团校董会独立校董

现代科技发展神速,通讯工具推陈出新,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手上拿着一部智能电话,人人变成低头一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益发疏离,或沟通流于表面。在忙碌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曾放慢脚步,停一停,想一想,思索上天赋予「生命」的真正意义!

今期访问的焦点人物──郭家声院士,其基督信仰令他对成功、钱财、享受有非一般的领悟。郭家声院士为郭钟宝芬慈善基金的代表,他于2013年获香港浸会大学颁授荣誉大学院士,更是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董事局成员及浸大咨议会荣誉委员。郭院士及其家族成员与浸大关系深厚,与浸大的初次接触缘于当年的香港浸信教会主任牧师刘少康及陈应达律师事务所主要合伙人陈念良律师的引荐。那时,郭氏兄弟希望继承父亲郭一苇先生回馈社会的心志,他们眼见香港的高等院校正急速发展,需要财政资源;而浸大与其家族同样秉持基督信仰,因此郭氏兄弟顺理成章考虑捐资支持浸大的发展,希望为社会培育才德兼备的年青一代。「我们这一代人,最终也会老去离开,社会上由谁人接棒?假如我们希望社会继续进步而非退步,就要花时间心力去教育新一代。」

浸大自 2011 年起获郭钟宝芬慈善基金的鼎力支持,基金由郭家声院士及其兄弟郭家庆先生及郭家政先生成立,旨在实现其母郭钟宝芬女士的遗愿,利用其遗产收益捐助有意义的项目。多年来,基金襄助大学推进各领域之发展,除了成立「郭一苇钟宝芬伉俪研究院发展基金」及「信望爱基金」、设立「郭一苇环境与生物分析讲座教授席」,又支持「学生品格培育基金」、中医药学院、学生交流计划、「香港非华语学生中文学与教支持及研究计划」、美化校园工程等。在基金的鼎力支持下,大学得以美化浸会大学道校园入口广场,而逸夫校园内亦新增了一幅以「生命树」为主题的马赛克壁画,为校园添上文艺及宗教气息。为鸣谢基金的慷慨支持,大学把逸夫校园的康体文娱大楼命名为「郭钟宝芬女士康体文娱中心」。

现时提起浸大的新地标,一定非「生命树」马赛克壁画及浸会大学道校园入口广场莫属,两个地方已经成为开学礼及毕业礼学生留念拍照的必到景点。郭院士笑说当初是想在郭钟宝芬女士康体文娱大楼外加添一点设计,与大学管理层及其好友前突破机构总干事、现任恩光书院院长梁永泰博士商讨后,决定在大楼外墙添上一幅以信仰为主题的马赛克壁画。郭氏家族希望壁画并不只是用来装饰或美化环境,而是要透过精致的艺术、文字与图像与观赏者沟通,因为人的左脑主管文字、右脑主管艺术及创意。因此,壁画的主题、设计内容都经过多番思量,是集众人的力量而成。当时郭氏千挑万选了本地艺术家黄喜莲女士两幅原创壁画,一幅以耶稣平静风浪为题,另一幅是生命树,二择其一。最后获选的是「生命树」,因为郭院士希望大家反思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尽头是甚么?我们可能会问将来怎么样?其实我们的着眼点不应只是现今世代,死后的将来才是终极。」

生命树壁画旁写道:「What do you want most in life? Is it money, fame or success? These things, while satisfying in the short term, cannot bring true joy and happiness. Instead of spending your whole life chasing things that won’t last, choose to store up eternal treasures in heaven.」(您的人生最需要的是甚么?金钱、名誉抑或成功?这一切只是短暂虚空,不能带来真正的喜悦和快乐。与其耗费一生追逐会朽坏的东西,何不选择积聚财宝于永恒的天国。)这段富有启发性的文字原来出自郭院士侄女郭奉基小姐的手笔,郭院士希望世界多一点关爱,不应只着眼于名利,而忽略心灵的需要。他说另一幅有关耶稣平静风浪的壁画同样优秀,现时落户沙田的突破青年村。他庆幸「天父有最好的安排」,令到两幅极有意思的壁画都可供外界观赏。

在郭钟宝芬慈善基金的支持下,浸会大学道校园入口广场进行美化工程,以「活水之泉」为主题,带出大学的核心精神。广场加装了灯光艺术装置,光与影的晃动交融,投射出圣经诗篇中的金句──「因为生命的泉源在你那里;在你的光中,我们才能看见光。/For with you is the fountain of life; in your light we see light.」 郭院士解释说,金句的意思包含「水」和「光」,希望学生看到之后,毋忘本校成立的初心:「水」即代表「浸礼」(Baptist),是浸信会的象征,意思是透过耶稣的死洗净人类的罪,蒙恩得救,是生命之泉源;「光」意味基督于黑暗中带来光明,宛如教育启蒙的本意,标志着大学的核心精神──就是要让人明白事理,所以这个广场以「活水之泉」为象征,其设计背后意义与浸大的使命互相呼应。

郭家声院士是一位忠心的基督徒,懂得人生就是明白人类的创造,如何与神和好,「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就是聪明」这句于郭钟宝芬女士康体文娱中心入口处清晰可见的金句就是其座右铭。他认为一个人无论有多少学问、有多少专业资格,如果心灵是空虚的,没有爱、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人生也是枉过。华衣锦服、美酒佳肴对他来说都只是剎那的璀璨,郭院士笑说:「最贵的鲍参翅肚,味道不及在最饥饿时吃的粗茶淡饭;名牌衣衫不及便服来得舒服自在。」郭院士及其兄弟都很朴实,他们经常会问「钱财留下来,若果没有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也是徒然。」因此,他们家族的慈善捐献有增无减,更高于父母定下来的要求。

郭家声院士及其家人竭力推动本港青年全人发展,他们多次透过家族基金,支持社会各界的青少年服务,例如与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携手开展「天使护航」计划。这个革新项目旨在给予天水围及元朗区十八岁以下的年轻母亲正面支持,帮助她们自立谋生,融入社会。此外,家族基金又支持「突破青年发展计划与媒体事工」,锐意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郭院士认为大学是社会的缩影,不只是一个传递知识的地方,而是文化承传之地,让同学实践关爱、学会承担责任。教育的真正使命不在于「世界排名」、不在于「提升合格率」,而是塑造一代人的良好价值观及鼓励年轻人推动社会进步。郭院士觉得一所大学要出类拔萃,不应只着眼于学术和研究表现,学生的全人发展及品格培育亦是不可或缺。

郭院士及其兄弟乐此不彼支持教育及公益事业,除了因为深明全人发展的重要,也受其父亲郭一苇先生及母亲郭钟宝芬女士的影响。在郭院士眼中,父母都是做事专心一意、克勤克俭的人。父亲郭一苇先生曾任东华三院总理,对东华三院及小区发展有莫大贡献。郭氏昆仲为纪念父亲,在1996年捐资于天水围开办「东华三院郭一苇中学」,以推动全人教育。

受到父母的影响,郭院士对「金钱」有另一番见解。「金钱放于银行只是一堆纸,唯有将钱财用于有意义的地方,才是真正的金钱。」他认为「金钱」应要好好利用,帮助社会上更多有需要的人,而不应只用于生活享乐。同样,信仰亦给他们动力去推动慈善,因为圣经指「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信仰为他们一家人带来盼望及新的生命,而爱不应只挂在嘴边,而是要付诸行动。因此郭院士指他们一家的公益慈善活动也出自神的爱,是他们履行管家的职份,实践及响应神的爱──「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于灭亡,反得永生」。

上天赋予我们生命,如何活出精彩人生,如何丰富心灵世界,每人各有选择,所走的路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倘若生活中缺乏爱,人生只会变得淡而无味。独自享受佳肴美酒,一定不及与亲朋好友欢聚良宵那么畅快;团体合作相比独行踽踽必然事半功倍。郭家声院士一直强调世界要多点关爱,是因为连系着彼此间需要的正正是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要时间去建立及维系。一生只顾追求功名、地位、财富,当生命走到尽头时,回想以往种种,您会发现一生追求的东西已如流水逝去,与其悲观地看生命的尽头,不如思考生命的意义,从现在开始,竭力追求永恒的价值,盼望永生,不要待至生命终结时才检视生命、回顾生命的意义,要让盼望「永恒的价值成为人生真正的指南针」。

如有一日,当您偶然经过浸大逸夫校园「生命树」马赛克壁画时,不妨放下手机,停下匆忙的脚步,在这「生命树」下,再次思索一下生命的真谛﹗